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仓为凯专利>正文

汽车前人体安全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06692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6 0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前人体安全保护装置。传统车前保护装置无法对被碰撞的骑车人、行人、事先倒在地面上人实施全方位保护。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上部活动防护绵、中部活动床总成和原车驾驶室内装置踏板、下部地铲构成。上部活动防护绵通过支架座固定在原车挡风玻璃下方。中部活动床总成通过两根滑动支架可在滑动支架座内的直线轴承内前后滑动。由滑动支架座固定在原车大梁前部,装置踏板通过装置踏杆下端与刹车三角架上方前三角连接,刹车三角架设置在原车驾驶室室底下相应的位置上。下部地铲通过铲臂座固定在原车弓字梁下方,铲头横梁通过防护帘与原车大梁前端下方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操作方便,适用于大、中型客货车辆,实现了汽车前对被碰撞的人全方位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前人体安全保护装置。传统车前保护装置无法对被碰撞的骑车人、行人、事先倒在地面上人实施全方位保护。本专利技术由上部活动防护绵、中部活动床总成和原车驾驶室内装置踏板、下部地铲构成。上部活动防护绵通过支架座固定在原车挡风玻璃下方。中部活动床总成通过两根滑动支架可在滑动支架座内的直线轴承内前后滑动。由滑动支架座固定在原车大梁前部,装置踏板通过装置踏杆下端与刹车三角架上方前三角连接,刹车三角架设置在原车驾驶室室底下相应的位置上。下部地铲通过铲臂座固定在原车弓字梁下方,铲头横梁通过防护帘与原车大梁前端下方连接。本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操作方便,适用于大、中型客货车辆,实现了汽车前对被碰撞的人全方位保护。【专利说明】汽车前人体安全保护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前人体安全保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前硬物,对骑车人、行人的碰撞及事先倒在地面上人全方位保护的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汽车对被碰撞的行人、骑自行车、骑电瓶车的人、事先倒在地面上的人无法实施全方位的保护,即便如:中国专利ZL98111402.4全自动汽车前人体安全保护装置由于本人初次研究,其设计存在不到位之处,而且也只是单纯地保护行人等因素,无法对被碰撞的骑车人实施全方位的保护。如何解决每年成千上万的人失身于车前、车轮下的课题,依然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因而人们迫切地希望有一种新型的汽车前人体安全保护装置问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前人体安全保护装置,它能在瞬间全方位地打开,有效地实施了对人体全方位保护。 本专利技术由上部活动防护绵、中部活动床总成和原车驾驶室内的装置踏板、下部地铲构成。 上部活动防护绵通过活动防护绵支架座固定在原车挡风玻璃下方。 中部活动床总成通过两根滑动支架可在滑动支架座内的直线轴承内前后滑动,由滑动支架座固定在原车大梁前部,原车驾驶室内的装置踏板设置在原车刹车踏板的前端上方,通过装置踏杆下端与原车驾驶室室底下的刹车三角架上面前三角上连接运动,刹车三角架设置在原车驾驶室室底下相应的位置,刹车三角架上面后三角上连接着刹车拉条和设置在发动机旁侧的关开开关,关开开关上H线通向电瓶,T线通向发动机总火线,A线通向本装置为上火线。 下部地铲通过铲臂和摇背可绕摇背轴运动,由铲臂座固定在原车弓字梁下方的骑马螺丝上,铲头横梁通过防护帘与原车大梁前端下方连接。使用时:踩到装置踏板,上中下三部立即一齐随着刹车的惯性瞬间全方位打开,并同时立即向前滑动到设定的前方预备。一旦撞击:首先由下部气顶迫使地铲铲头片快速落地将人铲进托起,使被撞人立即转变为随地铲一齐向前运动的一个活力,中部活动床总成同时拟人化形式搂抱和缓冲,经绵软而有弹性的部位隔离了与硬物相撞,上部活动防护绵同时进行对被撞人的头部绵软的缓冲,有效地实施了对骑电瓶车的人、骑自行车的人、行人及事先倒在地面上的人全方位地保护。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车前人体安全保护装置在预备时状态,上、中、下三部分位置关系侧面图 图2(a):为本装置上部活动防护绵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装置活动防护棉支架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装置中部活动床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装置中部保险箱内代表其中一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装置中部活动床定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装置刹车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装置保险箱前保险带开关钩与吸铁开关钩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上下保险带搂抱状态示意图 图9:为外应安全衣示意图 图10(a):为本装置防护帘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下部地铲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装置工作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 图1:汽车前人体安全保护装置由上部活动防护绵、中部活动床总成、下部地铲构成。 上部活动防护绵通过活动防护绵支架座(I)固定在原车挡风玻璃下方。 中部活动床总成通过两根滑动支架(29)可在滑动支架座(31)内的直线轴承(32)内前后滑动,由滑动支架座(31)固定在原车大梁前部。 下部地铲通过铲臂(47)和摇背(45)可绕摇背轴(46)运动,由铲臂座(43)固定在原车弓字梁下方的骑马螺丝上,铲头横梁(48)通过防护帘与原车大梁前端下方连接。使用时:上中下三部立即一齐随着刹车的惯性瞬间全方位打开,并同时立即向前滑动到设定的前方预备。一旦撞击:首先由下部气顶迫使地铲铲头片(50)快速落地将人铲进托起,使被撞人立即转变为随地铲一齐向前运动的一个活力,中部活动床总成同时拟人化形式搂抱和缓冲,经绵软而有弹性的部位隔离了与硬物相撞,上部活动防护绵同时进行对被撞人的头部绵软的缓冲,有效地实施了对骑电瓶车的人、骑自行车的人、行人及事先倒在地面上的人全方位地保护。 图2(a)、图2(b):上部活动防护绵,由活动防护绵支架座(I)固定在原车挡风玻璃下方,上部活动防护绵由活动防护绵支架座(I)、活动防护绵支架(2)、调节支架(3)、两根平衡拉片(4)、活动防护绵支架片(5)、定位钩(6)、海绵(7)、海绵包裹(L)、插片(A)构成。本装置上部活动防护绵,由活动防护绵左右两端内侧的活动防护绵支架座(I)连接着左右两端内侧的活动防护绵支架(2)和调节支架(3)的后端,活动防护绵支架(2)调节支架(3)的前端连接着活动防护绵支架片(5)的左右两端内侧,在活动防护绵支架(2)调节支架(3)的中间弯折处通过平衡拉片(4)连接,平衡拉片(4)的一端设置在左边的活动防护支架(2)的中间,另一端设置在右边的调节支架(3)的中间。另一片平衡拉片(4)的一端设置在右边的活动防护绵支架(2)的中间,另一端设置在左边的调节支架(3)的中间,活动防护棉支架片(5)的前面粘贴着海绵(7),海绵(7)和活动防护绵支架片(5)由防水膜和海绵包裹(L)整个包裹着,使用时,一旦踩到装置踏板(84)释放了定位钩(6),活动防护绵整个地立即随着车辆的惯性向前运动到设定的前方位置上,撞击时受到平衡拉片的调节,不论在哪一处撞击都能统一平行地缓冲,回位休息时由定位钩(6)和插片㈧定位,使车辆行驶中不得上下左右晃动。 图3:本装置中部活动床总成:包括滑动支架(29)、钢板支架(17)、保险箱(8)、保险箱(8)内、保险箱底(14)、保险带开关钩活动孔(C)、吸铁开关钩(104)、保险带开关钩(105)、空心螺孔(57)、上保险带(9)、下保险带(10)、海绵(11)、扯不丢布外包裹(12)、吸条片(13)、伸缩一管(15)、伸缩二管(16)、伸缩杆(18)、二合弓头(19)、弹簧箱(27)、后尾支架(35)、昂头支架¢5)和装置踏板(84)。在钢板支架(17)前的上方设有上保险带(9)、下保险带(10)的两路保险带多个开关钩活动孔(C)(图7所示)。所述保险带,在保险带开关钩活动孔(C)外前面设有上保险带(9)、下保险带(10)。在钢板支架(17)前面上方两端内侧空心螺孔(57)分别固定着上下保险带(9、10)的后端,上下保险带的前部前面设有内藏带,在保险带前部设有滑槽,内藏带上设有滑头,滑头在滑槽内前后运动,随着上下保险带向前翻卷时的惯性立即向前伸出,为保护骑电瓶车的双人增加了长度,上下保险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汽车前人体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部活动防护绵、中部活动床总成和原车驾驶室内的装置踏板、下部地铲构成;上部活动防护绵通过活动防护绵支架座(1)固定在原车挡风玻璃下方;中部活动床总成通过两根滑动支架(29)可在滑动支架座(31)内的直线轴承(32)内前后滑动,由滑动支架座(31)固定在原车大梁前部,原车驾驶室内的装置踏板(84)设置在原车刹车踏板的前端上方,通过装置踏杆下端与原车驾驶室室底下的刹车三角架(Z)上面前三角上连接运动,刹车三角架(Z)设置在原车驾驶室室底下相应的位置,刹车三角架(Z)上面后三角上连接着刹车拉条(83)和设置在发动机旁侧的关开开关(V),关开开关(V)上H线通向电瓶,T线通向发动机总火线,A线通向本装置为上火线;下部地铲通过铲臂(47)和摇背(45)可绕摇背轴(46)运动,由铲臂座(43)固定在原车弓字梁下方的骑马螺丝上,铲头横梁(48)通过防护帘与原车大梁前端下方连接;使用时:踩到装置踏板(84),上中下三部立即一齐随着刹车的惯性瞬间全方位打开,并同时立即向前滑动到设定的前方预备;一旦撞击:首先由下部气顶迫使地铲铲头片(50)快速落地将人铲进托起,使被撞人立即转变为随地铲一齐向前运动的一个活力,中部活动床总成同时拟人化形式搂抱和缓冲,上部活动防护绵同时进行对被撞人的头部绵软的缓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仓为凯
申请(专利权)人:仓为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