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曳引电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79337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9 1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曳引电梯结构,属于电梯制造技术领域,包括位于井道内的轿厢,轿厢的顶部设有前导轮和后导轮,井道设有层门一侧的前侧壁上固定有前承重架,前承重架上设有承重绳头组,井道顶部靠其后侧壁的位置设有梁架,梁架上设有曳引驱动轮,曳引驱动轮连接有曳引电机,曳引驱动轮的轴向与轿厢的前后方向垂直,井道内设有对重装置,对重装置的上端设有反绳轮,后侧壁上固定有后承重架,后承重架上设有反绳轮绳头组,承重绳头组和反绳轮绳头组之间设有钢丝绳,梁架上还设有左驱动辅助轮和右驱动辅助轮,使用安全稳定、能耗低、驱动力强且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曳引电梯结构,属于电梯制造
,包括位于井道内的轿厢,轿厢的顶部设有前导轮和后导轮,井道设有层门一侧的前侧壁上固定有前承重架,前承重架上设有承重绳头组,井道顶部靠其后侧壁的位置设有梁架,梁架上设有曳引驱动轮,曳引驱动轮连接有曳引电机,曳引驱动轮的轴向与轿厢的前后方向垂直,井道内设有对重装置,对重装置的上端设有反绳轮,后侧壁上固定有后承重架,后承重架上设有反绳轮绳头组,承重绳头组和反绳轮绳头组之间设有钢丝绳,梁架上还设有左驱动辅助轮和右驱动辅助轮,使用安全稳定、能耗低、驱动力强且成本低。【专利说明】一种新型曳引电梯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曳引电梯结构,属于电梯制造

技术介绍
现今社会,曳引电梯的近乎遍布各个公共场所,而电梯曳引系统由曳引机、曳引钢丝绳、导向轮及反绳轮等组成,曳引钢丝绳悬挂在电梯曳引轮上,两端分别连接轿厢和对重或者两端固定在机房上,依靠钢丝绳与曳引轮绳槽之间的摩擦力作为动力源来驱动轿厢升降,现有的电梯曳引系统,利用曳引轮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力进行对轿厢进行牵引,但是对曳引钢丝绳和驱动轮的使用均有一定的限制,由于曳引力需要以及受钢丝绳弯曲性能与疲劳性能的限制,曳引轮的直径至少为曳引钢丝绳直径的40倍,而且曳引轮和钢丝绳均会采用大尺寸的产品,大尺寸的曳引轮和钢丝绳不仅占有的空间大,而且稳定性会降低,也更容易受损,更换维修成本也较大,由于运行非常快速,特别是对重装置在顶层时,钢丝绳容易脱离曳引轮的绳槽,安全隐患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安全稳定、能耗低、驱动力强且成本低的新型曳引电梯结构。 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曳引电梯结构,包括位于井道内的轿厢,所述轿厢的顶部由开设轿门的前侧至后侧方向依次设有前导轮和后导轮,所述前导轮和后导轮的轴向均与轿厢的前后方向垂直,井道设有层门一侧的前侧壁上固定有前承重架,所述前承重架上设有承重绳头组,井道顶部靠其后侧壁的位置设有梁架,所述梁架上设有曳引驱动轮,所述曳引驱动轮连接有曳引电机,所述曳引驱动轮的轴向与轿厢的前后方向垂直,井道内位于曳引驱动轮靠后侧壁一侧区域内且位于曳引驱动轮的下方设有对重装置,所述对重装置的上端设有反绳轮,后侧壁上固定有后承重架,所述后承重架上设有反绳轮绳头组,所述承重绳头组和所述反绳轮绳头组之间设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从承重绳头组开始向下延伸后依次绕过前导轮和后导轮的靠下部的绳槽,然后向上方延伸后绕过曳引驱动轮的靠上部的绳槽,接着向下延伸后绕过反绳轮的靠下部的绳槽,最后向上方延伸连接至所述反绳轮绳头组,所述梁架上还设有位于曳引驱动轮左上方并作用于位于曳引驱动轮左上部的绳槽上的一段钢丝绳的左驱动辅助轮和位于曳引驱动轮右上方的并作用于位于曳引驱动轮右上部的绳槽上的一段钢丝绳的右驱动辅助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曳引驱动轮作为曳引轮,尺寸可以减少很多,同时钢丝绳也可以选用尺寸更小的,配合左右两个驱动辅助轮,还是实现足够的曳引能力,而且钢丝绳、曳引驱动轮和驱动辅助轮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受伤程度会大大降低,不仅减少了生产成本,还减少了更换维修时的使用成本,而且该结构中,当对重装置或者轿厢由于快速的升降,钢丝绳容易从曳引驱动轮脱离绳槽的风险大大降低,运行也更加安全稳定。 作为对本技术的优选,对重装置的上端设有两个反绳轮,所述对重装置的两个反绳轮在竖直投影平面内分别位于曳引驱动轮轴向的左右两侧,两个反绳轮在竖直投影平面内以曳引驱动轮的径向的中心截平面为对称面呈对称状分布,每个反绳轮的轴向与曳引驱动轮的轴向交叉且交叉形成的夹角为30-60度。曳引驱动轮设置一个,两个反绳轮可以将曳引驱动轮的绳槽牵引的所有钢丝绳分成两组,通过量反绳轮可以有效防止电梯高速运行时,特别是对重装置一侧的钢丝绳容易脱离绳槽的风险,而且该结构有效提高结构稳定性,可以减少钢丝绳的尺寸而减少成本;进一步提高结构稳定性,优化受力的分布,便于高速运行;运行安全,结构强度和平衡性更好,不容易损伤。 作为对本技术的优选,对重装置底部和轿厢底部之间连接有重量补偿宽型带,所述重量补偿宽型带与轿厢底部的连接部位位于轿门下方,所述重量补偿宽型带的宽度大于等于井道的层门的门宽。不仅可以对曳引驱动轮两侧的重量在运行中产生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同时可以对楼层的层门可以起到很好的安全防护作用,重量补偿宽型带可以采用钢丝绳编织的面型的连接带;防护效果等可以进一步 作为对本技术的优选,曳引驱动轮的外表设有主加强层,左驱动辅助轮和右驱动辅助轮的外表均设有辅助加强层。可以通过选择主加强层的材料不仅增加结构强度,还可以增加曳引驱动轮的摩擦力,提高曳引能力,保证钢丝绳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减少曳引驱动轮和钢丝绳的表面损伤,并可选用较小的普通的钢丝绳,减少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可以增加左驱动辅助轮和右驱动辅助轮与钢丝绳摩擦力和正压力,提高曳引能力,保证钢丝绳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减少左驱动辅助轮和右驱动辅助轮和钢丝绳的表面损伤,并可选用较小的普通的钢丝绳,减少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 作为对本技术的优选,主加强层和辅助加强层均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层,主加强层的厚度为辅助加强层的厚度的2倍以上。可以通过注塑或者涂装等工艺加工到轮子上,便于加工作业,同时可以进一步加强与钢丝绳摩擦力和正压力,提高曳引能力,保证钢丝绳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减少轮子与钢丝绳的表面损伤,并可选用较小的普通的钢丝绳,减少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优化受力分布,控制成本。 作为对本技术的优选,曳引驱动轮和左驱动辅助轮的中心连线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60度,曳引驱动轮和右驱动辅助轮的中心连线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60度,曳引驱动轮和左驱动辅助轮的中心连线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与曳引驱动轮和右驱动辅助轮的中心连线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相等。进一步提高曳引能力和运行稳定性,优化受力分布,控制成本。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结构更加牢固、运行更加快速稳定,可控性强,使用更加灵活,而且能耗大大降低,安全性得到较大提升,成本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更加节能环保,曳引驱动能力大大提升,同时可以减小作为曳引轮和钢丝绳的尺寸,不仅可以节省空间,同时可以节省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便于安装维修等作业,抗受损能力强,使用寿命长。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轿厢,31、前导轮,32、后导轮,4、前侧壁,40、前承重架,41、承重绳头组,5、后侧壁,6、梁架,61、曳引驱动轮,7、对重装置,71、反绳轮,50、后承重架,51、反绳轮绳头组,8、钢丝绳,77、重量补偿宽型带,91、左驱动辅助轮,92、右驱动辅助轮,20、主加强层,30、辅助加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曳引电梯结构,包括位于井道内的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曳引电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井道内的轿厢(1),所述轿厢(1)的顶部由开设轿门的前侧至后侧方向依次设有前导轮(31)和后导轮(32),所述前导轮(31)和后导轮(32)的轴向均与轿厢(1)的前后方向垂直,井道设有层门一侧的前侧壁(4)上固定有前承重架(40),所述前承重架(40)上设有承重绳头组(41),井道顶部靠其后侧壁(5)的位置设有梁架(6),所述梁架(6)上设有曳引驱动轮(61),所述曳引驱动轮(61)连接有曳引电机,所述曳引驱动轮(61)的轴向与轿厢(1)的前后方向垂直,井道内位于曳引驱动轮(61)靠后侧壁(5)一侧区域内且位于曳引驱动轮(61)的下方设有对重装置(7),所述对重装置(7)的上端设有反绳轮(71),后侧壁(5)上固定有后承重架(50),所述后承重架(50)上设有反绳轮绳头组(51),所述承重绳头组(41)和所述反绳轮绳头组(51)之间设有钢丝绳(8),所述钢丝绳(8)从承重绳头组(41)开始向下延伸后依次绕过前导轮(31)和后导轮(32)的靠下部的绳槽,然后向上方延伸后绕过曳引驱动轮(61)的靠上部的绳槽,接着向下延伸后绕过反绳轮(71)的靠下部的绳槽,最后向上方延伸连接至所述反绳轮绳头组(51),所述梁架(6)上还设有位于曳引驱动轮(61)左上方并作用于位于曳引驱动轮(61)左上部的绳槽上的一段钢丝绳(8)的左驱动辅助轮(91)和位于曳引驱动轮(61)右上方的并作用于位于曳引驱动轮(61)右上部的绳槽上的一段钢丝绳(8)的右驱动辅助轮(9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鹏叶明谢小概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东奥德森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