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国良专利>正文

曳引式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69159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8 15: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曳引式电梯,其包括电梯轿厢、对重块、曳引带和曳引轮,所述曳引带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电梯轿厢和对重块,中部套设在所述曳引轮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带包括多根间隔平行排列的子绳,所述子绳包括第一子绳和第二子绳,所述第一子绳和第二子绳等距间隔交错排成一列,其中所述第一子绳由数根钢丝编捻而成,所述第二子绳由数根碳纤维编捻而成,在所述子绳外注塑有外包层,使得多根子绳组合成一整体,所述外包层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形成于第一子绳与第二子绳的相交处,且所述凹槽的底面为圆弧面,所述曳引轮包括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相匹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曳引式电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
,特别地涉及一种曳引式电梯。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电梯的升降传动形式为:钢丝绳拉动电梯滑轮,使电梯轿厢上下反复运动。通常钢丝绳的直径不能小于8㎜,并且绳轮的直径不能小于钢丝绳直径的40倍,于是钢丝绳的直径越大(随着载荷的变化),那么绳轮的直径也越大,也就是说绳轮在满足大于等于钢丝绳直径40倍的前提下与钢丝绳直径的变化保持着亦步亦趋的关系,唯此得以满足电梯上下运行的安全要求。但是,钢丝绳与绳轮之间的前述关系难以使绳轮的体积朝着业界期望的小型化方向发展,因此,人们想到了使用曳引带代替钢丝绳。曳引带包括钢丝绳和包裹于钢丝绳外侧的包覆层,曳引带的一侧设计成平面,而另一侧即与曳引轮相接触的一侧设计成有间隔分布的凹槽,曳引轮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凹槽与凸起相配合,但是由于曳引带的凹槽横截面呈三角形或梯形,曳引轮的凸起横截面形状与凹槽相匹配,使得曳引轮的凸起对凹槽内壁的作用力不均匀,往往集中于凹槽内壁的某一点,从而使曳引带的包覆层出现破裂磨损的现象,进而导致钢丝绳逃逸出包覆层,整根曳引带便报废,电梯安全运行可靠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现有曳引式电梯安全运行可靠性低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曳引式电梯,包括电梯轿厢、对重块、曳引带和曳引轮,所述曳引带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电梯轿厢和对重块,中部套设在所述曳引轮上,所述曳引带包括多根间隔平行排列的子绳,所述子绳包括第一子绳和第二子绳,所述第一子绳和第二子绳等距间隔交错排成一列,其中所述第一子绳由数根钢丝编捻而成,所述第二子绳由数根碳纤维编捻而成,在所述子绳外注塑有外包层,使得多根子绳组合成一整体,所述外包层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形成于第一子绳与第二子绳的相交处,且所述凹槽的底面为圆弧面,所述曳引轮包括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相匹配。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子绳横截面形状呈圆形,所述第一子绳和第二子绳的横截面形状均呈圆形,所述外包层沿所述第一子绳和第二子绳的外形轮廓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凸起横截面形状呈半圆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绳和第二子绳的编捻方向相反。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包层由聚氨酯或合成橡胶制备而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绳由19根直径相同的钢丝按照由内向外第一层为1根钢丝、第二层为6根钢丝、第三层为12根钢丝的方式分为三层编捻而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绳由19根钢丝按照由内向外第一层为1根粗钢丝、第二层为9根细钢丝、第三层为9根粗钢丝的方式分为三层编捻而成。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曳引式电梯结构科学合理,所述曳引带的外包层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面为圆弧面,所述曳引轮设有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凸起,二者相互咬合,增大了曳引带与曳引轮之间的摩擦力,牵引效果显著提高,由于所述曳引带的凹槽底面为圆弧面,使得曳引轮的凸起对凹槽内壁的作用力均匀分布,避免曳引带的外包层因受力不均匀而破裂磨损,从而避免子绳逃逸出外包层使得整根曳引带报废,保证了电梯安全运行的可靠性,而且所述子绳包括由数根钢丝编捻而成的第一子绳和由数根碳纤维编捻而成的第二子绳,不仅可以增加曳引带的承载能力,而且可以减少曳引带的整体外径,降低曳引带的自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曳引式电梯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曳引绳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曳引绳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曳引式电梯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曳引式电梯100包括电梯轿厢1、对重块2、曳引带3、曳引轮4和曳引机(图未示)。所述曳引带3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电梯轿厢1和对重块2,中部套设在所述曳引轮4上,所述曳引机驱动所述曳引轮4转动进而带动曳引带3,使得电梯轿厢1和对重块2在电梯导轨上做竖直方向的往复运动。再请结合参阅图2,是图1所示曳引带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所述曳引带3包括多根间隔平行排布的子绳31。所述子绳31包括第一子绳311和第二子绳312。所述第一子绳311和第二子绳312等距间隔交错排成一列。其中所述第一子绳311由数根钢丝编捻而成,第二子绳312由数根碳纤维编捻而成。所述第一子绳311和第二子绳312的编捻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子绳311和第二子绳312的横截面形状均呈圆形。在所述子绳31外注塑有外包层32,使得多根子绳31组合成一扁平的排状整体。所述外包层32沿所述第一子绳311和第二子绳312的外形轮廓设置。所述外包层32由聚氨酯或合成橡胶制备而成,可以抗热、污垢、油和湿气,耐老化,具有保护内部子绳、缓和外部冲击的作用。所述外包层32的二相对表面对称设置有凹槽33。所述凹槽33间隔设置,其形成于第一子绳311与第二子绳312的相交处,且所述凹槽33的底面为圆弧面。所述曳引带3的凹槽33结构使得曳引带3具备了齿带的效果。所述曳引轮4包括凸起41。所述凸起41横截面形状呈半圆形。所述凸起41与所述外包层32的凹槽33相匹配,二者相互咬合,增大了曳引带3与曳引轮4之间的摩擦力,牵引效果显著提高,而且由于所述曳引带3的凹槽33底面为圆弧面,所述曳引轮4的凸起41与凹槽33相配合,使得曳引轮4的凸起41对凹槽33内壁的作用力均匀分布,避免曳引带3的外包层32因受力不均匀而破裂磨损,从而避免子绳31逃逸出外包层32使得整根曳引带3报废,保证了电梯安全运行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绳311由19根直径相同的钢丝按照由内向外第一层为1根钢丝、第二层为6根钢丝、第三层为12根钢丝的方式分为三层编捻而成,所述钢丝之间为点接触。所述钢丝为镀锌钢丝。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如图3所示,所述曳引带3′的的第一子绳311′由19根直径不相同的钢丝按照由内向外第一层为1根粗钢丝、第二层为9根细钢丝、第三层为9根粗钢丝的方式分为三层编捻而成,所述钢丝之间为点接触。所述钢丝为镀锌钢丝。由于碳纤维所承载的拉力是钢丝的7~10倍,而重量只有同等钢丝的四分之一,因此,所述子绳包括由数根钢丝编捻而成的第一子绳和由数根碳纤维编捻而成的第二子绳,不仅可以增加曳引带的承载能力,而且可以减少曳引带的整体外径,降低曳引带的自重。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曳引式电梯结构科学合理,所述曳引带的外包层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面为圆弧面,所述曳引轮设有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凸起,二者相互咬合,增大了曳引带与曳引轮之间的摩擦力,牵引效果显著提高,由于所述曳引带的凹槽底面为圆弧面,使得曳引轮的凸起对凹槽内壁的作用力均匀分布,避免曳引带的外包层因受力不均匀而破裂磨损,从而避免子绳逃逸出外包层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曳引式电梯

【技术保护点】
一种曳引式电梯,包括电梯轿厢、对重块、曳引带和曳引轮,所述曳引带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电梯轿厢和对重块,中部套设在所述曳引轮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带包括多根间隔平行排列的子绳,所述子绳包括第一子绳和第二子绳,所述第一子绳和第二子绳等距间隔交错排成一列,其中所述第一子绳由数根钢丝编捻而成,所述第二子绳由数根碳纤维编捻而成,在所述子绳外注塑有外包层,使得多根子绳组合成一整体,所述外包层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形成于第一子绳与第二子绳的相交处,且所述凹槽的底面为圆弧面,所述曳引轮包括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相匹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曳引式电梯,包括电梯轿厢、对重块、曳引带和曳引轮,所述曳引带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电梯轿厢和对重块,中部套设在所述曳引轮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带包括多根间隔平行排列的子绳,所述子绳包括第一子绳和第二子绳,所述第一子绳和第二子绳等距间隔交错排成一列,其中所述第一子绳由数根钢丝编捻而成,所述第二子绳由数根碳纤维编捻而成,在所述子绳外注塑有外包层,使得多根子绳组合成一整体,所述外包层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形成于第一子绳与第二子绳的相交处,且所述凹槽的底面为圆弧面,所述曳引轮包括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相匹配;所述第一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国良
申请(专利权)人:胡国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