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色模具行位退出控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71793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8 1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色模具行位退出控制机构,用于双色模具中,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射母模上的斜导柱、设于所述行位座外侧的斜滑槽以及设于所述斜滑槽两侧的卡销,所述卡销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行位座内,述斜导柱上具有卡位,所述斜滑槽与所述斜导柱的倾斜方向一致;在第二射合模过程中,所述斜导柱随所述第二射母模向下移动而逐渐进入所述斜滑槽,当第二射合模到位时,所述斜导柱与所述斜滑槽底部接触,所述卡销与所述卡位接触,使得所述斜导柱被所述卡销卡在所述斜滑槽内;在第二射开模过程中,所述斜导柱随所述第二射母模向上移动致使所述卡销沿所述卡位滑动,所述斜导柱沿所述斜滑槽底部滑动,从而带动所述行位座水平向外移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色模具行位退出控制机构,用于双色模具中,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射母模上的斜导柱、设于所述行位座外侧的斜滑槽以及设于所述斜滑槽两侧的卡销,所述卡销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行位座内,述斜导柱上具有卡位,所述斜滑槽与所述斜导柱的倾斜方向一致;在第二射合模过程中,所述斜导柱随所述第二射母模向下移动而逐渐进入所述斜滑槽,当第二射合模到位时,所述斜导柱与所述斜滑槽底部接触,所述卡销与所述卡位接触,使得所述斜导柱被所述卡销卡在所述斜滑槽内;在第二射开模过程中,所述斜导柱随所述第二射母模向上移动致使所述卡销沿所述卡位滑动,所述斜导柱沿所述斜滑槽底部滑动,从而带动所述行位座水平向外移出。【专利说明】一种双色模具行位退出控制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双色模具开模的
,尤其涉及一种双色模具行位退出控制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双色注射成型模具,在第二次开模时,需要通过两次顶出来分别完成行位和产品的顶出,因此,在模具结构上,需要在通用模具的基础上追加顶针板和铲基,顶针板包括两组(四块),方铁需要加高,因此制作成本较高,结构复杂化,而且模胚使用非标准结构,订做模具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模具周期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双色模具行位退出控制机构,以解决现有的双色模具行位退出结构复杂、制作成本较高,且由于模胚使用非标准结构导致定做模具周期长的技术问题。 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双色模具行位退出控制机构,用于双色模具中,所述双色模具包括两个相同的公模、第一射母模、第二射母模、行位和行位座,所述行位固定于所述行位座上,所述行位座与所述公模在水平方向滑动配合连接,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射母模上的斜导柱、设于所述行位座外侧的斜滑槽以及设于所述斜滑槽两侧的卡销,所述卡销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行位座内,所述斜导柱上具有卡位,所述斜滑槽与所述斜导柱的倾斜方向一致;在第二射合模过程中,所述斜导柱随所述第二射母模向下移动而逐渐进入所述斜滑槽,当第二射合模到位时,所述斜导柱与所述斜滑槽底部接触,所述卡销与所述卡位接触,使得所述斜导柱被所述卡销卡在所述斜滑槽内;在第二射开模过程中,所述斜导柱随所述第二射母模向上移动致使所述卡销沿所述卡位滑动,所述斜导柱沿所述斜滑槽底部滑动,从而带动所述行位座水平向外移出。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该技术方案,适用于第一射产品外观胶位要做行位的产品,在第一射开模时,无需开行位,转180度后,合第二射母模进行第二射成型,在第二射开模顶出产品时,固定连接于第二射母模上的斜导柱随第二射母模向上移动的时,由于卡销卡住了斜导柱,斜导柱向上运动而卡销固定于行位座上无法向上运动,因此卡销只能在斜导柱的卡位上滑动,即卡位和卡销相对滑动,卡销产生水平方向上向外(即远离产品)的位移,从而带动行位座向外拉开,在开模的同时实现了行位退出。同时,本专利技术也能起到成型完第一射产品时到第二次射产品完成后的定位作用、保压作用和缓冲产品变形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斜导柱下半段的外表面一侧为圆柱面,另一侧为凹平面,所述圆柱面为与所述斜滑槽底部接触的面,所述凹平面为所述卡位;所述卡销包括全部位于所述斜滑槽两侧的孔洞内的弹性部件和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孔洞内的卡针,在所述斜导柱随所述第二射母模向下移动而逐渐进入所述斜滑槽的过程中,所述卡针受所述斜导柱的所述圆柱面抵压而使得所述弹性部件处于压缩状态,当第二射合模到位时,所述圆柱面与所述卡针错开使得所述弹性部件得以释放,并将所述卡针弹向所述斜导柱,使得所述卡针压到所述凹平面上,将所述斜导柱卡于所述斜滑槽内;在第二射开模过程中,所述卡针压于所述凹平面上并与所述凹平面相对滑动。将圆柱面削去一半后产生的凹平面作为所述卡位,与卡销之间的配合简单化,无需采用复杂的机械卡扣结构来实现。 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所述弹簧抵接于所述孔洞的底部,所述卡针抵接于所述弹簧。 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色模具行位退出控制机构具有以下优点: I)减少了专门顶出行位的动作,因此无需采用铲基,从而减少了顶针板的数量,变为通常的一组顶针板,即可使用标准模胚结构,直接场内加工,对通用的模具结构改造较小,无需再订做,使模具交期缩短7天,并且结构简单化; 2)节约成本:减少订做非标准模具900元/套以及加工费1400元/套,而本专利技术中加斜导柱只需400元/套,因此在双色模具中使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控制机构,一套双色模具可以节约(900+1400) *2-400 = 4200 元;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双色模具行位退出控制机构应用于双色模具中的不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双色模具行位退出控制机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二射合模到位时图2中的斜导柱与卡针配合示意图; 图4是第二射合模到位时双色模具中第二射模具沿X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第二射合模到位时双色模具中第二射模具沿y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一种如图1至3所示的双色模具行位退出控制机构,用于双色模具中在第二射开模时拉开行位,如图1所示,双色模具包括两个相同的公模1a和10b、第一射母模21、第二射母模22、行位23和行位座24,行位23固定于行位座24上并随行位座22移动,行位座22与公模在水平方向上滑动配合链接。行位23可能包括在同一平面上由产品向周围拉开的多个行位结构,例如可以包括同一平面上四个方向的行位。具体地,公模1a和1b均包括公模模仁和公模模板,第一射母模21和第二射母模22均包括母模模仁和母模模板。 如图1至5所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于第二射母模22上的斜导柱100、设于行位座24外侧(相对于产品而言)的斜滑槽200以及设于斜滑槽200两侧的卡销,所述卡销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行位座24内,斜滑槽200与斜导柱100倾斜的方向一致,斜导柱100上具有卡位。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所述控制机构适用于第一射产品外观胶位要做行位的结构产品,例如:第一射产品有百分之八十左右被第二射产品所覆盖,但是有百分之二十左右不能被第二射产品覆盖,这样一来在第二射成型时,需要做行位来进行侧向抽芯以拉出低陷倒扣位,形成最终产品外观上的第一射产品外观面。也就是说,所述控制机构是在第二射开模时用于拉出行位,第一射开模时不需要开行位。如图1所示,当第一射产品成型,第一射母模21开模后,公模1a转到到原先公模1b所在的位置,而公模1b转到原先1a所在的位置,然后公模1a和第二射母模22进行第二射合模,合模过程中,位于第二射母模22上的斜导柱100 (具体地,是位于第二射母模22的模仁上)随第二射母模22向下移动,逐渐进入斜滑槽200,当合模到位时,斜导柱100与斜滑槽200的底部接触,同时所述卡销与所述卡位接触,从而使得斜导柱100被所述卡销卡在斜滑槽200内;当第二射开模时,斜导柱100随第二射母模22向上移动,致使所述卡销沿所述卡位滑动,斜导柱100沿斜滑槽200底部滑动,从而带动行位座24水平向外移出,开模动作能够完成行位退出。相比现有技术需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色模具行位退出控制机构,用于双色模具中,所述双色模具包括两个相同的公模、第一射母模、第二射母模、行位和行位座,所述行位固定于所述行位座上,所述行位座与所述公模在水平方向滑动配合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射母模上的斜导柱、设于所述行位座外侧的斜滑槽以及设于所述斜滑槽两侧的卡销,所述卡销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行位座内,所述斜导柱上具有卡位,所述斜滑槽与所述斜导柱的倾斜方向一致;在第二射合模过程中,所述斜导柱随所述第二射母模向下移动而逐渐进入所述斜滑槽,当第二射合模到位时,所述斜导柱与所述斜滑槽底部接触,所述卡销与所述卡位接触,使得所述斜导柱被所述卡销卡在所述斜滑槽内;在第二射开模过程中,所述斜导柱随所述第二射母模向上移动致使所述卡销沿所述卡位滑动,所述斜导柱沿所述斜滑槽底部滑动,从而带动所述行位座水平向外移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谷富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华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