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位纵向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7064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座位的座位纵向调整装置,其具有两个彼此按一定间距布置的导轨对(10)。这两个导轨对分别包括两个U形导轨即一个上导轨(11)和一个下导轨(12)。经过至少一个以弹簧加载的板形联锁部分(21),两个导轨(11,12)可以转换到一个锁定位置或一个释放位置。该联锁部分(21)在其两个相对置的边上具有齿(15),这些齿可啮合到导轨的开口(14)或孔(16)中。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下导轨(12)的齿状开口(14)的边缘部位(44)和/或上导轨(11)的槽状孔(16)的边缘部位(45)都是可持久变形的。处于锁定位置上的板形联锁部分(21)的啮合在孔(16)和开口(14)中的齿(15),在出现大的负荷例如发生交通事故时,可使孔(16)或开口(14)的边缘部位变形。(*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座位纵向调整装置,其特别用于汽车座位,其具有两个彼此按一定间距布置的导轨对,这两个导轨对分别包括两个U形导轨,其中一个上导轨朝向座位,一个下导轨朝向汽车的底部,在两个导轨的翼缘上成形沿其纵向延伸的U形区段,这些区段在下导轨上处于导轨的内腔中,在上导轨上则处于U形导轨的外侧;还具有至少一个弹簧加载的、可移动的板状联锁部分,该联锁部分被保持在上导轨上,并在锁定位置上制止上导轨向下导轨移动。于此,U形的下导轨在其U形区段的自由边缘上具有齿状开口,而U形的上导轨在其具有U形区段的翼缘上具有槽状孔,联锁部分的齿便啮合在其中,于此,联锁部分经过一操作元件借助一弹簧的力便可从一个锁定位置转换到一个释放位置。在尚未公开的专利申请书(2000年8月24日提出的100 41605.5)中说明了类似的座位纵向调整装置。这样的座位纵向调整装置都应加以改进。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制出文首述及的那种座位纵向调整装置,使得可以减小冲击式加载的峰值,以达到保护座位上的人员的目的。此外,装置的构造应是尽可能简单的。按照本专利技术,上述任务是通过下述措施加以解决的下导轨的齿状开口的边缘部位和/或上导轨的槽状孔的边缘部位都是可塑化的,也就是说是可持久变形的。于此,处于其锁定位置上的联锁部分的啮合在上述孔和开口中的齿,在出现大的冲击式负荷情况下,便会使上述边缘部位变形。由于边缘部位都是可变形的或者可塑化的,从而减小了超大的负荷峰值。尽管如此,导轨对或汽车座位仍是安全可靠地得到保持的。值得推荐的是,边缘部位所达到的变形应通过导轨的具有开口和/或孔的翼缘壁的一种冲孔来实现。这样,一方面尽管有冲孔,但仍能获得足够坚固的导轨,与此同时冲孔还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各边缘部位还能变形到如此程度,使得负荷峰值得以减小,此外,其它联锁部分亦能进入力线之中。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安装工作的费用也不会因此而增高。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特定的实施例,在导轨上的一个槽状孔或一个开口的两边分别设有一个容纳空隙,使变了形的边缘部位可挤入其中。上述措施允许做到的是,在变形时可以形成较大的变形行程,从而不仅能更安全地保持座位,而且能进一步减小负荷峰值。视结构情况而定,上述容纳空隙可以制成长方形的孔,或者制成计时沙漏的形状。按另一个实施例,容纳空隙具有至少一个横向连接部,以便为在容纳空隙中的两个相毗邻的边缘部位提供支撑,从而能实现更好的力传递和力吸收。根据另一个实施例,容纳空隙用一对角连接部加以划分。该对角连接部又可以实现变了形的边缘部位的安全容纳。这种塑化的部位也可以至少是一个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单独的部件。按照一个特定的实施例,联锁部分至少分成三个单独的板,这些板在两个相对置的边上分别具有锁定齿。各个联锁板可以实现锁定位置上的可靠固定,此外,在出现负荷时还可实现安全的力引出。按一特定的实施例,至少有两个处于其锁定位置中的联锁板同时处在上导轨上的一个承受负荷的力线中,从而在一种冲击式的强加载情况下,通过塑化,联锁板同边缘部位的接触角几乎不改变。这种结构形式允许,虽然上导轨的、联锁部分的齿所啮入的孔的边缘部位是可变形的,但在塑化条件下联锁板本身保留在其位置中而不会随之移动。联锁板可以将座位保持在其制动位置上。由于接触角是不改变的或者是几乎不改变的,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各个联锁板或其它联锁板脱离啮合的危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下导轨的齿状开口的宽度大于上导轨的槽状孔的宽度。假如将联锁部分分成至少三个彼此分离的可移动的板部分,则在锁定位置上至少有两个板部分以其齿与导轨的开口和孔相啮合,于是,上导轨的槽状孔的宽度相当于联锁板的齿的齿宽。通过上述措施可获得从上导轨至下导轨的一种几乎是连续的调节。此外还可保证至少有两个板在锁定位置上与下导轨相啮合。撞击式的负荷可以很好地被截获。下面将参照附图用几个实施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主题,附图所示为附图说明图1是座位纵向调整装置的一个导轨对的透视图,图2是导轨对的横断面图,图3是上导轨的截面透视图,图4是下导轨和联锁部分的截面透视图,图5是上导轨、下导轨和联锁部分的截面透视图,图6是上导轨、下导轨和联锁部分的截面透视图,图7是下导轨和联锁部分在一次撞击事故之后的截面透视图,图8至11表示了一个容纳空隙的不同轮廓形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座位调整装置包含两个按一定间距布置的导轨对10,这两个导轨对分别包括一个上导轨11和一个下导轨12,于此,上导轨11经过滚珠33可相对于下导轨12移动。下导轨12可以固定在汽车底部上,而上导轨11则配置给一个座位架。上导轨和下导轨11、12的轮廓是U形的,其翼缘的自由端本身再次被弯曲并变形,使得上导轨具有一个第二弯曲部,该弯曲部具有U形区段40的形式并向外和向上开着;而下导轨12则具有一个第二U形弯曲部41,该弯曲部具有U形区段41的形式并向内和向下指向。这两个区段彼此啮合,如图1和2所示。为了制止两个导轨11、12彼此对向移动,从而防止座位滑移,下导轨具有齿状开口14。联锁部分21的齿15啮合在这些开口14中。为了使联锁部分21随齿状开口移动,在上导轨的两个翼缘上且直到第二弯曲部处具有槽口16,该联锁部分的齿15便可啮合在这些槽口中。联锁部分21具有一个导销23。该导销伸出穿过U形上导轨11的居中部18上的孔22,使得导销23以一个端20从居中部突出出来。在伸出来的端部20上按已知方式衔接操纵部件13。在释放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导轨12、11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座位可相对于汽车底部移动的位置上,导销23移动到导轨11的内部。这样,联锁部分21以其齿15与下导轨12的齿状开口14脱离啮合。按图中所示的那些实施例,分别具有联锁部分21的三个单独的联锁板21。这些单独的板是按游标原理布置的,也就是说,为了制止上导轨11的移动,至少一个联锁板21啮合到下导轨的齿状开口14中。于是可获得一种精密分级的调整可能性。齿状开口的宽度当然一般都是这样设计的,使得两个板以它们的齿一般地与之相啮合,例如图4所示的。如特别可从图2中看出的,上导轨11具有一个鼻形弯曲部19。复位弹簧25的一个钩形弹簧端26悬在该弯曲部中。这里还要指出一点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导销23是制成销钉状的,并固定在联锁部分或联锁板上。还应补充一点弹簧25的第二端即弹簧的下端被固定在联锁板21上。这样,联锁部分21总是被拉回上导轨,只要齿状开口14之间的齿连接部不妨碍这一点即可。还应补充一点如图2所示,联锁部分21在其释放位置上是以虚线表示的,也就是说,齿15不再啮合在齿状开口14中。销钉状导销23以它的端部20从上导轨中伸出。图3中透视地绘出了上导轨11的一半。断面沿着居中部18延伸。在上导轨的翼缘上可看出有槽口16,这些槽口一方面用于导引联锁部分的齿,另一方面当联锁部分的齿啮合到下导轨12的齿状开口14中时可制止上导轨的移动。在居中部18上具有一个鼻形弯曲部19,该弯曲部用于固定弹簧25的一端;另一方面还具有孔22,销钉状导销23穿过该孔伸出。槽状孔16在它们彼此之间具有一个容纳凹穴42。该容纳凹穴42以一个横向连接部43分隔开,其意义还将加以说明。图4中示出对半分开的下导轨12。还示出了联锁部分21的三个板状部分。联锁部分21的齿15啮合在下导轨的翼缘的齿状开口14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位纵向调整装置,其特别用于汽车座位,其具有两个彼此按一定间距布置的导轨对(10),这两个导轨对分别包括两个U形导轨,其中一个上导轨(11)配置给座位,一个下导轨(12)配置给汽车底部;具有成形在两个导轨的翼缘上的沿其纵向延伸的U形区段(40,41),这些区段在下导轨上处于该导轨的内腔中,而在上导轨上则处于U形导轨的外侧;还具有至少一个可移动的板形联锁部分(21),该联锁部分被保持在上导轨(11)上并在锁定位置上可制止上导轨(11)移向下导轨(12);U形的下导轨(12)在其U形区段(41)的自由边缘上具有齿状开口(14),而U形的上导轨(11)在其U形区段(40)的翼缘上具有槽状孔(16),联锁部分(21)的齿(15)啮合在这些孔中;经过一个操作元件(13),联锁部分(21)可克服弹簧(25)的力从一个锁定位置转换到一个释放位置,其特征在于: 齿状开口(14)的边缘部位(44)和/或槽状孔(16)的边缘部位(45)是可持久变形的,于此,处于其锁定位置中的联锁部分(21)的啮合在孔(16)和开口(14)中的齿(15)在出现大的负荷时可使边缘部位(44,45)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弗利克M波贝B格罗斯W克拉霍尔德
申请(专利权)人:凯波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