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坤旭专利>正文

催化器后发动机排气引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62366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3 14:27
一种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的催化器后发动机排气引出设备,包括发动机进气管、增压器、发动机、发动机排气管、涡轮、连接管、调节腔、旋转轴、旋转板、控制腔、内部管、弹簧、旋转体、受力板,调节腔、控制腔通过旋转轴同轴相连,受力板通过弹簧与固定体的左壁面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穿过固定体后与第一内部管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催化器、消音器之间的发动机排气管相连接。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当发动机在高速工况运行时涡轮前排气容积较大,泵气损失较小,油耗较低;在低速工况运行时,涡轮前排气容积较小,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油耗较低。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增压发动机排气系统的优化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保护点】
一种催化器后发动机排气引出设备,包括发动机进气管(1)、空滤(2)、压气机(3)、中冷器(4)、节气门(5)、发动机(6)、发动机排气管(7)、涡轮(8)、催化包(9)、消音器(10),发动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与发动机(6)的进气道相连接,发动机排气管(7)的出气口与发动机(6)的排气道相连接,空滤(2)、压气机(3)、中冷器(4)、节气门(5)依次布置在发动机进气管(1)上,涡轮(8)、催化包(9)、消音器(10)依次布置在发动机排气管(7)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管(11)、调节腔(12)、旋转轴(13)、旋转板(14)、固定板(15)、控制腔(16)、固定体(17)、第一内部管(18)、第二内部管(19)、弹簧(20)、隔板(21)、旋转体(22)、连接板(23)、第二连接管(24)、受力板(25),旋转轴(13)的一端镶嵌在调节腔(12)的左壁面上,旋转轴(13)的另一端依次穿过调节腔(12)右壁面、控制腔(16)左壁面后镶嵌在控制腔(16)的右壁面上,调节腔(12)、控制腔(16)通过旋转轴(13)同轴相连,固定板(15)布置在调节腔(12)内并与调节腔(12)内壁面固结在一起,旋转板(14)布置在调节腔(12)内并与旋转轴(13)固结在一起,控制腔(16)内部腔体的纵截面为圆形,固定体(17)、旋转体(22)的纵截面均为圆弧状,固定体(17)安装在控制腔(16)内并与控制腔(16)的内壁面固结在一起,第一内部管(18)、第二内部管(19)均布置在固定体(17)内,第一内部管(18)、第二内部管(19)连接在一起,第二内部管(19)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一内部管(18)的横截面面积,隔板(21)安装在第二内部管(19)内并与第二内部管(19)的壁面密封接触,旋转体(22)的一端伸入第一内部管(18)内并与第一内部管(18)的壁面密封接触,旋转体(22)的另一端与隔板(21)固结在一起,旋转体(22)、连接板(23)、旋转轴(13)固结在一起,受力板(25)与旋转体(22)固结在一起,受力板(25)通过弹簧(20)与固定体(17)的左壁面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接管(11)的一端与调节腔(12)的内部腔体相连接,第一连接管(11)的另一端与涡轮(8)前的发动机排气管(7)相连接,第二连接管(24)的一端穿过固定体(17)后与第一内部管(18)相连通,第二连接管(24)的另一端与催化器(9)、消音器(10)之间的发动机排气管(7)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坤旭
申请(专利权)人:朱坤旭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