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取机入口夹送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57815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2 05: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卷取机入口夹送辊装置,包括上夹送辊和下夹送辊,上、下夹送辊的辊形相同,均采用三段式棍形,即中间段为平辊辊型,两侧段为相对称的正弦曲线辊型。通过采用中间凸平、两头凹翘的三段式辊形设计,在卷取带钢时,带钢与上、下夹送辊的中间段保持正常接触,而绝大多数带钢因宽度大于中间段长度,因而带钢边部与夹送辊的两侧段不接触或轻微接触,使得夹送辊两侧劣化趋势,如表面开裂、掉肉等缺陷得到减轻和控制,最终延长了整个夹送辊的生产使用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卷取机入口夹送辊装置,包括上夹送辊和下夹送辊,上、下夹送辊的辊形相同,均采用三段式棍形,即中间段为平辊辊型,两侧段为相对称的正弦曲线辊型。通过采用中间凸平、两头凹翘的三段式辊形设计,在卷取带钢时,带钢与上、下夹送辊的中间段保持正常接触,而绝大多数带钢因宽度大于中间段长度,因而带钢边部与夹送辊的两侧段不接触或轻微接触,使得夹送辊两侧劣化趋势,如表面开裂、掉肉等缺陷得到减轻和控制,最终延长了整个夹送辊的生产使用周期。【专利说明】 卷取机入口夹送辊装置
本技术涉及传动轴的夹送辊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卷取机入口夹送辊 目.0
技术介绍
热轧带钢依靠卷取机完成带钢的卷取,如示意图1所示,卷取机主要有入口辊道1、入口上、下夹送辊2a、2b、活门3、助卷辊4、卷筒5等关键设备组成。其中,入口上、下夹送辊的作用是:一方面,通过上夹送辊的辊径大于下夹送辊的辊径,且上下夹送辊中心距存在一定偏差的方式,保证带钢头部能够成功向下弯曲,沿活门顺利进入地下卷取机、完成卷取;另一方面,在卷取过程中,上下夹送辊对带钢保持压力,最终使带钢在夹送辊和卷筒之间建立一定的张力,进而保证带钢的卷形质量。 具体来讲,夹送辊动作时序为:1)当带钢头部距离卷取夹送辊前Xm时,上夹送辊在液压油缸作用下下压,根据带钢来料厚度不同,完成夹送辊辊缝预设定,此时夹送辊处于位置控制模式;2)当带钢头部咬入夹送辊、并完成卷筒建张后,夹送辊由位置控制模式切换为压力控制模式,执行L2设定压力,与高温带钢全长保证带压力接触;3)当带钢尾部离开夹送辊,即夹送辊实际检测压力小于门槛值时,则上夹送辊完成上抬动作,或根据下卷带钢厚度,再由上夹送辊动作,完成新的辊缝设定。 然而,目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有以下问题: I)卷取机入口上、下夹送辊,由于频繁与高温带钢接触,就会出现常见的辊子表面缺陷,如轻微开裂、掉肉现象等,往往使用到I个月左右的时间,开裂、掉肉等缺陷现象已经严重,特别是与带钢边部接触的辊子两侧,缺陷尤其严重,见图2所示,这是由于上、下夹送辊采用平辊辊形2a、2b,在两侧压力F的作用下,与带钢边部接触的轧辊两侧位置受作用力更大,因此,此位置的辊面最容易或最先恶化,出现表面开裂、掉肉等缺陷,最终导致夹送辊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必须安排更换夹送辊作业。 2) 一对夹送辊更换时间需要5?6小时,因此更换夹送辊必须在定修时进行,一旦由于备辊或定修安排紧张等无法做到及时更换,则在余下的时间里必须频繁打磨夹送辊表面来维持生产,这不仅容易出现批量表面质量缺陷,而且人工打磨运转中的夹送辊,属于人机结合的高风险项目,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卷取机入口夹送辊装置,能够延缓夹送辊边部表面的劣化趋势,延长其使用周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卷取机入口夹送辊装置,包括上夹送辊和下夹送辊,上、下夹送辊的辊形相同,均采用三段式棍形,即中间段为平辊辊型,两侧段为相对称的正弦曲线辊型。 所述的中间段的辊身长度计算公式为: L中=a X +MIN (W) 式中:W为产线生产的带钢宽度; a为系数,取值范围为0.05?0.25 ; L巾为中间段的辊身长度。 所述的两侧段的辊身长度计算公式均为: L边=(Ltotal- L中)/2 式中:L+为中间段的辊身长度; Ltotal为夹送辊的辊身总长度; LaS两侧段的辊身长度。 所述的两侧段某一位置与中间段的辊径差计算公式为: h = HXsin(X/L边 X900) 式中:h为两侧段某一位置与中间段的辊径差; H为两侧段与中间段的辊径差最大值,取值范围为I?3mm ; La为两侧段的辊身长度; X为两侧段的某一位置的对应长度。 所述的两侧段某一位置对应的辊径计算公式为: r = (R-h) 式中:r为两侧段某一位置对应的辊径; R为中间段的辊径; h为两侧段某一位置与中间段的辊径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的卷取机入口夹送辊装置包括上夹送辊和下夹送辊,上、下夹送辊的辊形相同,均采用三段式棍形,即中间段为平辊辊型,两侧段为相对称的正弦曲线辊型。通过采用中间凸平、两头凹翘的三段式辊形设计,在卷取带钢时,带钢与上、下夹送辊的中间段保持正常接触,而绝大多数带钢因宽度大于中间段长度,因而带钢边部与夹送辊的两侧段不接触或轻微接触,使得夹送辊两侧劣化趋势,如表面开裂、掉肉等缺陷得到减轻和控制,最终延长了整个夹送辊的生产使用周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卷取机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入口夹送辊装置的夹送状态示意图; 图3本技术的入口夹送辊装置的夹送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的夹送辊两侧段(右侧)正弦曲线辊型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请参阅图3所示,本技术的卷取机入口夹送辊装置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是,同样也包括上夹送辊11和下夹送辊12,上、下夹送辊11、12的辊形相同,均采用三段式棍形,即中间段13为平辊辊型,两侧段14为相对称的正弦曲线辊型。其中: 所述的中间段13的辊身长度计算公式为: L中=a X +MIN (W) 式中:W为产线生产的带钢宽度; a为系数,取值范围为0.05?0.25 ; L中为中间段的辊身长度。 所述的两侧段14的辊身长度计算公式均为: L边=(Ltotal-L中)/2 式中:L+为中间段的辊身长度; Ltotal为夹送辊的辊身总长度; LaS两侧段的辊身长度。 请结合图4所示,所述的两侧段14某一位置与中间段13的辊径差计算公式为: h = HXsin(X/L边 X900) 式中:h为两侧段某一位置与中间段的辊径差; H为两侧段与中间段的辊径差最大值,取值范围为I?3mm ; La为两侧段的辊身长度; X为两侧段的某一位置的对应长度。 所述的两侧段14某一位置对应的辊径计算公式为: r = (R-h) 式中:r为两侧段某一位置对应的辊径; R为中间段的辊径; h为两侧段某一位置与中间段的辊径差。 如此,上、下夹送辊的整体辊形呈中间凸平,两头内凹微上翘的形状,在卷取带钢时,带钢与上、下夹送辊的中间段13保持正常接触,而绝大多数带钢因宽度大于中间段13长度,而使带钢边部与夹送辊的两侧段14不接触或轻微接触,从而使得夹送辊两侧劣化趋势,如表面开裂、掉肉等缺陷得到减轻和控制,最终延长了整个夹送辊的生产使用周期,通过实际使用发现,卷取机入口夹送辊的使用周期可由原来的0.85个月左右延长到1.67个月左右,提高了将近一倍,进而也有效改善了热卷卷形的质量。 本
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卷取机入口夹送辊装置,包括上夹送辊和下夹送辊,其特征在于: 上、下夹送辊的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卷取机入口夹送辊装置,包括上夹送辊和下夹送辊,其特征在于:上、下夹送辊的辊形相同,均采用三段式棍形,即中间段为平辊辊型,两侧段为相对称的正弦曲线辊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兆辉王长清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