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制动软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25366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7 2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制动软管结构,包括有第一制动软管、第二制动软管,与所述第一制动软管连接的第一软管接头,与所述第二制动软管连接的第二软管接头,以及软管支架,所述第一软管接头和所述第二软管接头的外表面各设置有一圈径向的卡槽;所述软管支架包括有支架本体,以及所述支架本体两端向同向弯折后形成的固定面和安装面;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孔;所述安装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在所述安装面的一个侧边上设置有第一凹坑和第二凹坑,还包括有第一弹簧卡片和第二弹簧卡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制动软管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制动系统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后制动软管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的制动软管是应用于汽车制动系统中的零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在汽车制动中传递制动介质,保证制动力传递到汽车制动蹄或制动钳产生制动力,从而使制动随时有效。而制动软管支架可保证管路传输制动液的密封性能和传递效率,且起到固定管路走向的作用。 目前制动软管与硬管连接处的固定支架多为焊接在车架上,其周围操作空间小,固定制动软管的弹簧卡片不易安装及拆卸,软管支架损坏后不易更换,且制动软管多有扭曲现象,影响制动力的传递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对现有的后制动软管提出改进技术方案,通过本技术方案,能够解决制动软管安装、拆卸的方便性和制动软管安装后易发生扭曲的问题。 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后制动软管结构,包括有第一制动软管、第二制动软管,与所述第一制动软管连接的第一软管接头,与所述第二制动软管连接的第二软管接头,以及软管支架,所述第一软管接头和第二软管接头均固定于所述软管支架上;所述第一软管接头和所述第二软管接头的外表面各设置有一圈径向的卡槽; 所述软管支架包括有支架本体,以及所述支架本体两端向同向弯折后形成的固定面和安装面; 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孔; 所述安装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软管接头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软管接头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孔; 在所述安装面的一个侧边上设置有第一凹坑和第二凹坑,所述第一凹坑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所述第二凹坑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对应; [0011 ] 还包括有第一弹簧卡片和第二弹簧卡片,所述第一弹簧卡片卡接于所述第一软管接头的卡槽内,所述第二弹簧卡片卡接于所述第二软管接头的卡槽内。 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均为正方形孔,且在所述正方形孔的每个边上,设置有以边的中点为圆心的半圆形凹槽。 所述第一凹坑平行于所述安装面的中线,且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中心点。 所述第二凹坑平行于所述安装面的中线,且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中心点。 所述第一软管接头和所述第二软管接头外轮廓均为六边形。 所述支架本体、固定面以及安装面的同一侧的侧边设置有弯折的加强筋结构。 所述支架本体上设置有减重孔。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的软管支架通过两螺栓与车架配合安装,易安装、拆卸及更换,且防止支架偏转而影响制动软管与硬管的配合密封性; 2、本申请通过安装孔的结构设置,与软管接头配合为多边限位,调整角度的跨度较小,易调整软管的走向,防止制动软管安装后发生扭曲现象,影响制动力的传递效率;[0021 ] 3、通过软管支架上的凹坑设计,方便弹簧卡片的安装及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软管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后制动软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软管接头与安装孔局部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制动软管I,第二制动软管2,软管支架3,第一软管接头41,第二软管接头42,第一弹簧卡片51,第二弹簧卡片52,第一制动硬管61,第二制动硬管62,支架本体31,固定面33,安装面32,固定孔331,减重孔311,加强筋34,第一安装孔321,第二安装孔322,第一凹坑323,第二凹坑324,半圆形凹槽71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后制动软管结构,包括有第一制动软管1、第二制动软管2,与所述第一制动软管I连接的第一软管接头41,与所述第二制动软管2连接的第二软管接头42,以及软管支架3,所述第一软管接头41和第二软管接头42均固定于所述软管支架3上;所述第一软管接头41和所述第二软管接头42的外表面各设置有一圈径向的卡槽;所述第一软管接头41和所述第二软管接头42的结构相同,且外轮廓为六边形。在本申请中,第一制动软管I和第二制动软管2均为现有技术,其生产及材质均为现使用的技术,在此不进行详细说明。第一软管接头41与第一制动硬管61连接,第二软管接头42与第二制动硬管62连接;第一制动硬管61和第二制动硬管62均为现有技术。在本申请中,第一软管接头41和第二软管接头42的材质同现使用的软管接头的材质相同。 所述软管支架3包括有支架本体31,以及与所述支架本体31两端向同向弯折后形成的固定面33和安装面32。在本实施例中,软管支架3的材料为Q235,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选用其它材质生产软管支架,并不影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软管支架3的作用是为制动软管接头提供安装载体,因软管支架3只需固定制动管路,不会承载较大的作用力,设计软管支架3的厚度为3mm,在其它实施例中,软管支架3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为应对制动软管与制动硬管拧紧时的操作力,软管支架3下边设计有翻边的加强筋34,可以满足操作力的要求。在满足软管支架3强度的前提下,为减小软管支架3的重量,软管支架上有三个直径为22mm的减重孔311。 所述固定面33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孔331 ;通过两个螺栓固定在车架上,这样能够保证软管支架3不会发生偏转而影响制动软管的密封性。 所述安装面3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21和第二安装孔322,所述第一软管接头41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321,所述第二软管接头42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孔322 ;所述第一安装孔32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322的结构相同,均为正方形孔,且在所述正方形的每个边上,设置有以每个所述边的中点为圆心的半圆形凹槽711。第一软管接头41和第二软管接头42为六边形限位,当第一制动软管I和第二制动软管2的另一端接头固定后,根据第一制动软管I或第二制动软管2的走向,调整相应的软管接头与相应的安装孔的限位位置角度(本实施例中,调整的角度的跨度为30° (—般双边限位的调整角度跨度为90° ),易调整制动软管的走向,防止软管安装后发生扭曲现象。 在所述安装面32的一个侧边上设置有第一凹坑323和第二凹坑324,所述第一凹坑323与所述第一安装孔321相对应;所述第二凹坑324与所述第二安装孔322相对应;所述第一凹坑323平行于所述安装面32的中线,且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321的中心点;所述第二凹坑324平行于所述安装面32的中线,且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322的中心点。 还包括有第一弹簧卡片51和第二弹簧卡片52,所述第一弹簧卡片51卡接于所述第一软管接头41的卡槽内,所述第二弹簧卡片52卡接于所述第二软管接头42的卡槽内。 因为凹坑结构的设计,可以轻松的使弹簧卡片安装及拆卸。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制动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制动软管、第二制动软管,与所述第一制动软管连接的第一软管接头,与所述第二制动软管连接的第二软管接头,以及软管支架,所述第一软管接头和第二软管接头均固定于所述软管支架上;所述第一软管接头和所述第二软管接头的外表面各设置有一圈径向的卡槽;所述软管支架包括有支架本体,以及所述支架本体两端向同向弯折后形成的固定面和安装面;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孔;所述安装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软管接头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软管接头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孔;在所述安装面的一个侧边上设置有第一凹坑和第二凹坑,所述第一凹坑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所述第二凹坑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对应;还包括有第一弹簧卡片和第二弹簧卡片,所述第一弹簧卡片卡接于所述第一软管接头的卡槽内,所述第二弹簧卡片卡接于所述第二软管接头的卡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制动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制动软管、第二制动软管,与所述第一制动软管连接的第一软管接头,与所述第二制动软管连接的第二软管接头,以及软管支架,所述第一软管接头和第二软管接头均固定于所述软管支架上;所述第一软管接头和所述第二软管接头的外表面各设置有一圈径向的卡槽; 所述软管支架包括有支架本体,以及所述支架本体两端向同向弯折后形成的固定面和安装面; 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孔; 所述安装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软管接头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软管接头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孔; 在所述安装面的一个侧边上设置有第一凹坑和第二凹坑,所述第一凹坑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所述第二凹坑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对应; 还包括有第一弹簧卡片和第二弹簧卡片,所述第一弹簧卡片卡接于所述第一软管接头的卡槽内,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建光张超叶飞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