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钾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196359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6 02: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杂交稻钾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茎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即全田50%的稻株主茎的第一节间伸长为1~1.5cm时,施用K2O 5~7kg,通过钾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其主要效果,一是降低田间倒伏率达24个百分点;二是增加了发根量和根系活力;三是降低了钾肥用量,提高钾肥利用率10%以上;四是提高了成穗率和结实率;五是增加了产量和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种植
,具体来说是一种,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茎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即全田50%的稻株主茎的第一节间伸长为1~1.5cm时,施用K2O 5~7kg,通过钾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其主要效果,一是降低田间倒伏率达24个百分点;二是增加了发根量和根系活力;三是降低了钾肥用量,提高钾肥利用率10%以上;四是提高了成穗率和结实率;五是增加了产量和效益。【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种植
,具体来说是一种。
技术介绍
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国近2/3人的主食。据预测,到 2025年,要提高品质的稻米总产量需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才能保证粮食安全。而四川是 全国水稻大省,常年种植面积达200万公顷左右。那么伴随着耕地的逐年减少,提高四川地 区乃至全国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 钾肥在水稻养分需求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作用是强杆壮杆,抗倒伏。据悉,高产 水稻对钾的吸收量可达250-300kg/hm 2,而氮为160-220kg/hm2。但由于其效果没有氮肥 那么立竿见影,故在高产创建中人们常常更注重氮磷的施用。随着大穗型高产杂交稻的推 广,倒伏问题越来越严重,钾肥的施用更加重要,但由于施用时期不当,伴随更多的化肥投 入(现有高产田用肥量为N:P:K = 2:1:1. 8?3)。导致肥料浪费、肥效不高,阻碍进一步 高产,且污染环境。实践中除黑龙江有学者做过钾肥分次施用(分基肥和穗肥)的试验外, 生产中人们常常只做基肥或做穗肥(于晒田复水后,即主茎幼穗二次枝梗原基分化初期施 用),虽相对未施钾肥有一定增产效果,但由于做基肥时到需钾盛期因钾肥流失或被消耗, 做晒田复水后追施时水稻基部一、二节间已经伸长,发挥施钾的强杆抗倒作用已迟,都没有 达到高产高效。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杂交稻吸收利用钾素的规律的深入研宄,形成钾肥中移技术, 即在主茎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施用钾肥,在促进发根、分蘖,强根、壮杆、抗倒,提高结 实率的同时,减少化肥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真正做到高产高效。 目前,钾肥当基肥或追肥一次性施入,追肥为晒田复水后施用。这种施肥方法存在 的问题为: (1)全做基肥施用会在关键时期出现脱肥现象,没有完全发挥钾肥作用。水稻需钾 盛期为幼穗分化初期至孕穗期,在前期做基肥施入一部分,但随时间推移,钾肥流失或已被 植株消耗,到幼穗分化初期仍出现脱肥现象,需钾得不到及时补充。当钾肥作追肥使用时, 现有技术为在晒田复水后,即在第一节间伸长后7?10天(二次枝梗分化初期)施用。此 时水稻基部节间已完全伸长,发挥施钾的强杆抗倒作用已迟。 (2)肥料用量大,投入大,产出率低。正因为前面的钾肥利用效率很低,为达高产, 人们往往投入更多的化肥。生产中在高产田块用肥量往往N:P:K为2:1:1. 8?3,大量增加 了投入,产量却没有大幅提升。 (3)环境遭受污染。大量肥料的投入,但没有完全被植株吸收利用,造成大量化肥 的流失而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原晒田复水后施 钾技术(即幼穗分化初期后7?10天施用)发挥强杆抗倒作用已迟以及肥料浪费、利用效 率低两大问题,促进农民减投增收,高产高效。 钾肥中移:杂交稻现有钾肥作为穗肥的施用方法为在晒田复水后,即在主茎幼穗 二次枝梗原基分化初期施用,此时因基部节间已经伸长,则不能发挥钾肥的强杆抗倒作用 效果。本专利技术将钾肥的施用时期向生育中期前移7?10天,即在全田50%的稻株主茎的第 一节间伸长为1厘米左右时,也即为主茎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施用,即为钾肥中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 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的主茎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即全田50%的稻株主茎的第一节间 伸长为1?1. 5cm,施用K20 5?7kg(图1中的⑶)。 基于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不同的栽培要求和条件,有以下两种优选方案: 作为优选的,整田时,施用K20 5kg的钾肥作基肥,在主茎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 期施用K20 5?7kg的钾肥作追肥,水稻生育期配合氮磷肥施用,N :P205:K20重量比2 :1 : 1.6(图 1 中(4)); 作为优选的,在主茎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施用K20 5?7kg的钾肥,水稻生 育期配合氮磷肥施用,此时N:P205:K20重量比2:1:0. 8?1(图1中的⑶)。 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专利技术要点(1)钾肥浅施:水稻属浅根系作物,大部分根系在10?15 厘米土层内,而水稻根系吸收钾离子需要在足氧条件下进行,过深将影响钾素效果,故作基 肥时翻耕深度以10?15cm为宜;在主茎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时,直接灌浅水后撒施 在土壤表面,此时通过晒田,水稻的白根全部上翻,露出土表,可以直接吸收一部分钾肥,另 一部分随水渗入土层被根吸收;(2)富氧灌溉:针对长期淹灌,土壤处于厌氧状态,有毒物 质含量高,根系生长差,后期活力低;土壤糊烂,扎根不稳,易倒伏;无效分蘖多,成穗率低、 结实率不高等问题,改长期淹灌为富氧灌溉,即整个生育期以浅湿交替为主,两次灌水之 间,自然落干通气,抽穗后25d到成熟,以湿润为主,养根保叶,这样发挥钾肥中移的壮杆强 根效果,使后期根系活力高,抗倒性好,结实率高;(3)控蘖早晒田。针对四川阴雨多,按常 规晒田技术不易晒板实,达不到控蘖促根效果;排水晒田降低了水分利用率等问题,提前1 周,在主茎10?11叶期,或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时自然落干晒田,直至主茎幼穗第 一苞原基分化初期时复一田浅水,配合施用钾肥,之后再晒7?10天,直至幼穗分化的二次 枝梗分化初期复水,这样达到良好的晒田效果,促进成穗率提高和根系下扎,株型优良,抗 倒能力增强。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1)钾肥中移后,钾的吸收利用正好与水稻基部一、 二、三节间伸长同步,吸收的钾立即充实到生长的一、二、三节间和茎杆中,水稻的倒伏主要 是基部一、二节间的倒伏,因此钾肥中移真正起到了壮杆、抗倒的作用。我们通过大量田间 试验分析表明,杂交稻茎杆基部第一节间的倒伏指数(倒伏指数越大,植株越容易倒伏)与 茎杆钾含量的相关系数为-〇.591#(n = 36);基部第二节间倒伏指数与钾含量的相关系数 为-0. 599** (n = 36);基部第三节间倒伏指数与钾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 503** (n = 36),均 呈极显著负相关,充分证明钾含量对提高杂交稻茎杆抗倒能力的重要性。我们也调查了郫 县亩产量在7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采用钾肥中移栽培技术的田间实际倒伏率为2. 5%, 而传统钾肥施用技术的田间实际倒伏率达到了 26. 7%,钾肥中移技术降低倒伏率达24个 百分点。 (2)钾肥中移后,钾的吸收利用也正好与水稻根系生长旺盛期和幼穗分化同步,促 进了强大根系群的建成,增强了根系活力,为提高结实率打下了基础。施钾对提高水稻植株 发根力十分重要,我们用蒸馏水(CK)和40mg ? PKCL溶液培养剪根水稻植株5天和10天 后测定发根力指标表明(表1),钾素对水稻植株发根有明显促进作用,培养5天和10天的 平均根长分别比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杂交稻钾肥中移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的主茎幼穗第一苞原基分化初期,即全田50%的稻株主茎的第一节间伸长为1~1.5cm时,施用K2O 5~7kg。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万军陶有凤钟晓媛陈勇邓飞周伟田青兰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