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巨菌草-草菇-菌肥”相互促生和转化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193590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5 2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循环农业和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巨菌草-草菇-菌肥”相互促生和转化的方法。巨菌草为草菇生长提供遮阴,其光合作用产生的O2促进草菇生长,把新鲜巨菌草转化为草菇;草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CO2及其废菌料作为生物有机肥促进巨菌草生长;从而实现“巨菌草-草菇-菌肥”三者之间的相互促生和转化,形成“草-菌-肥”的循环综合利用系统。与常规稻草栽培草菇相比,新鲜巨菌草栽培草菇生长周期缩短1-2天,生物学效率提高3-5%;以栽培草菇的废料作巨菌草的肥料,巨菌草产量提高6-8%,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循环农业和微生物
,具体涉及一种“巨菌草-草菇-菌肥”相互促生和转化的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食、药用菌栽培业的快速发展,“菌林矛盾”日益突出,菌草被大量用于食、药用菌的栽培。传统食用菌理论认为,食用菌不像绿色植物那样含有叶绿素,可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自养,其自身不能合成养料,是以体壁吸收的方式从周围基质中吸收营养,是吸收式异养生物,据其对基质的要求和与基质的关系,其营养方式可分为腐生菌类、寄生菌类和共生菌类。腐生菌类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已经死亡的及无生活力的有机物,只能从枯死的木本和草本植物中吸收营养并形成子实体,人工栽培及商业性栽培的菇类几乎都是腐生性菌类,如蘑菇、香菇、平菇等。此前“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均需将菌草干燥进行粉碎或者破碎后才用作食、药用的栽培原料。因为未干燥的菌草的活性植物细胞具有抗性,且含水量高达90%以上,菌丝无法生长,因此需要将其进行干燥,降低植物细胞的生理含水量。2008年始,利用新鲜菌草栽培食、药用菌研究获得突破,已可用新鲜菌草栽培香菇、毛木耳、平菇、蘑菇、竹荪等,只需将新鲜菌草粉碎或破碎,无需晒干,直接利用,省却了繁琐的干燥过程,培养基配制时还节约了用水,同时缩短食用菌的生长周期。因此,利用新鲜菌草栽培食、药用菌,能在一定程度缓解菌草干燥问题,同时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其应用前景广阔。循环农业是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传统农业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程线性结构型经济,其显著特征是“两高一低”(即资源的高消费、污染物的高排放、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发展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保障。如何使高生物量的巨菌草、高营养价值的草菇和生物有机肥料通过相互促生和转化,建立一种“草-菌-肥”高效循环综合利用的方法,形成综合循环利用,经济、简便、实用、高效,是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巨菌草-草菇-菌肥”相互促生和转化的方法。该方法既充分利用了土地,提高了巨菌草产量,又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巨菌草-草菇-菌肥”相互促生和转化的方法:巨菌草为草菇生长提供遮阴,其光合作用产生的O2促进草菇生长,把新鲜巨菌草转化为草菇的栽培料;草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CO2及其废菌料作为生物有机肥促进巨菌草生长;从而实现“巨菌草-草菇-菌肥”三者之间的相互促生和转化,形成“草-菌-肥”的循环综合利用系统。一种“巨菌草-草菇-菌肥”相互促生和转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春季栽培巨菌草,使巨菌草自然生长形成株距为15-35cm,行间距200cm的“阴棚”;(2)然后在“阴棚”内以新鲜的巨菌草栽培草菇;(3)最后以栽培草菇的废料作肥料,施至巨菌草的根部周围,形成“草-菌-肥”的循环综合利用系统。步骤(1)具体为:在春季,挖深25cm、宽40cm的直沟,沟间距200cm,在沟内放二排巨菌草茎条,茎条头尾相连,排间距30cm,盖土压实;巨菌草生长后,自然形成株距为15-35cm,行间距为200cm的“阴棚”,为草菇栽培提供空间和遮阴。步骤(2)中草菇的栽培具体包括以下步骤:a)新鲜巨菌草的预处理:就地收割新鲜巨菌草,收割量以不影响巨菌草遮阴为度,将其破碎成12-15cm长的碎草段,然后加入麸皮、石灰、轻质碳酸钙,将以上材料拌匀堆制24小时后,加入纤维素降解菌再堆制3天,制得培养料;b)整畦、铺料、搭防雨调温塑料小拱棚:在两行巨菌草之间的“阴棚”内中间处整成宽80cm,边缘高10cm、中间高15cm的土畦,畦面洒一层石灰消毒防虫,在畦面上按30kg/m2铺上处理好的培养料;在畦面上搭建高100cm的塑料小拱棚,用以防雨调温;c)播种:播种量为培养料重量的8%,将90wt%的菌种与培养料混匀,并堆成中间高两边低的“馒头”形状,剩余10wt%的菌种撒在料面;d)覆土:在壤土中加入20%的谷壳和1%的石灰拌匀后作为覆土,在草菇菌丝布满草料90%时覆土,厚度6-8mm;覆土目的是保湿和调温;f)温度水分光照管理:温度太高时要打开拱棚薄膜降温,温度太低时、尤其是夜晚要盖好薄膜,下雨天应盖膜防水,水分太少时,可在覆土表面喷水保湿;光照根据生长需要通过两旁巨菌草特别是叶片进行调节。其他管理方式与常规栽培管理相同。步骤a)中麸皮的用量为碎草段重量的9%,石灰的用量为碎草段重量的3-5%,轻质碳酸钙的用量为碎草段重量的1%。步骤(3)具体为:在栽培草菇的废料中,加入用量为废料重量1%的尿素溶液,充分拌匀后堆制发酵7天,然后直接施至巨菌草的根部周围,施肥量为120kg/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常规稻草栽培草菇比,按本专利技术方法栽培草菇的生长周期缩短1-2天,生物学效率提高3-5%;巨菌草的产量提高6-8%;实现了“巨菌草-草菇-菌肥”三者之间的相互促生和转化,形成“草-菌-肥”的循环综合利用系统。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用下列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1(1)巨菌草的栽培:在春季,挖深25cm、宽40cm的直沟,沟间距200cm,在沟内放两排巨菌草茎条,茎条头尾相连,排间距30cm,盖土压实;巨菌草生长后,自然形成株距为15cm,行间距为200cm的“阴棚”,为草菇栽培提供空间和遮阴;(2)草菇的栽培:a)新鲜巨菌草的预处理:就地收割新鲜巨菌草,收割量以不影响巨菌草遮阴为度,将其破碎成12cm长的碎草段,然后加入9%麸皮、3%石灰、1%轻质碳酸钙,将以上材料拌匀堆制24小时后,加入纤维素降解菌再堆制3天,制得培养料;b)整畦、铺料、搭防雨调温塑料小拱棚:在两行巨菌草之间的“阴棚”内中间处整成宽80cm,边缘高10cm、中间高15cm的土畦,畦面洒一层石灰消毒防虫,在畦面上按30kg/m2铺上处理好的培养料;在畦面上搭建高100cm的塑料小拱棚,用以防雨调温;c)播种:播种量为培养料重量的8%,将90wt%的菌种与培养料混匀,并堆成中间高两边低的“馒头”形状,剩余10wt%的菌种撒在料面;d)覆土:在壤土中加入20%的谷壳和1%的石灰拌匀后作为覆土,在草菇菌丝布满草料90%时覆土,厚度6mm;覆土目的是保湿和调温;f)温度水分光照管理:温度超过38℃时要打开拱棚薄膜降温,温度低于28℃时要盖好薄膜,下雨天盖膜防水,水分太少时,在覆土表面喷水保湿;光照根据生长需要通过两旁巨菌草特别是叶片进行调节;其他管理方式与常规栽培管理相同;(3)在栽培草菇的废料中,加入用量为废料重量1%的尿素溶液,充分拌匀后堆制发酵7天,然后直接施至巨菌草的根部周围,施肥量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巨菌草‑草菇‑菌肥”相互促生和转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巨菌草为草菇生长提供遮阴,其光合作用产生的O2促进草菇生长,把新鲜巨菌草转化为草菇的栽培料;草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CO2及其废菌料作为生物有机肥促进巨菌草生长;从而实现“巨菌草‑草菇‑菌肥”三者之间的相互促生和转化,形成“草‑菌‑肥”的循环综合利用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巨菌草-草菇-菌肥”相互促生和转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巨菌草为草菇生长提供遮阴,其光合作用产生的O2促进草菇生长,把新鲜巨菌草转化为草菇的栽培料;草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CO2及其废菌料作为生物有机肥促进巨菌草生长;从而实现“巨菌草-草菇-菌肥”三者之间的相互促生和转化,形成“草-菌-肥”的循环综合利用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巨菌草-草菇-菌肥”相互促生和转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在春季栽培巨菌草,使巨菌草自然生长形成株距为18-22cm,行间距200cm的“阴棚”;
(2)然后在“阴棚”内以新鲜的巨菌草栽培草菇;
(3)最后以栽培草菇的废菌料作肥料,施至巨菌草的根部周围,形成“草-菌-肥”的循环综合利用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巨菌草-草菇-菌肥”相互促生和转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具体为:在春季,挖深25cm、宽40cm的直沟,沟间距200cm,在沟内放二排巨菌草茎条,茎条头尾相连,排间距30cm,盖土压实;巨菌草生长后,自然形成株距为15-35cm,行间距为200cm的“阴棚”,为草菇栽培提供空间和遮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巨菌草-草菇-菌肥”相互促生和转化的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兴生林占熺林冬梅林辉罗海凌张双双林占森林春梅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农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