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发动机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5040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发动机防撞装置,包括与车体相结合的防护杠,所述的防护杠为∩形框架结构,在两侧面防护杠之间水平设置有多根支撑杠;为使该防撞装置牢固的固定在车体大梁上,与车体成为一体,起到更好的防护作用,在所述两侧面的防护杠中部外侧和下部内侧设置有与车体大梁相结合的连接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防护杠为∩形框架结构,在两侧面防护杠之间水平设置有多根支撑杠,将其安装在车体上后,既不影响发动机的散热功能,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到意外事故时还能够很好的吸振,保护发动机免遭破坏。(*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用防护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用发动机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客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客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在客车行驶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很容易损坏客车的主要部件一发动机,但现在的后置客车上却没有安装专门针对后置发动机的防撞保护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后置客车的车用发动机防撞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车用发动机防撞装置,包括与车体相结合的防护杠,所述 的防护杠为n形框架结构,在两侧面防护杠之间水平设置有多根支撑杠;在两侧面的防护杠中部外侧和下部内侧设置有与车体大梁相结合的连接件。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防护杠为n形框架结构,在两侧面防护杠之间水平设置有多根支撑杠,将其安装在车体上后,既不影响发动^^的散热功能,在车辆行 驶过程中遇到意外事故时还能够很好的吸振,保护发动机免遭破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本技术所述的车用发动机防撞装置,包括与车体相结合的防护杠i,所述的防护杠i为n形框架结构,在两侧面防护杠i之间水平设置有多根支撑杠2;为使该防撞装置牢固的固定在车体大梁上,与车体成为一体,起到更好的防护作用,在所述两侧面的防护杠1中部外侧和下部内侧设置有与车体大梁相结合的连接件3。权利要求1. 一种车用发动机防撞装置,包括与车体相结合的防护杠(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杠(1)为∩形框架结构,在两侧面防护杠(1)之间水平设置有多根支撑杠(2);两侧面的防护杠(1)中部外侧和下部内侧设置有与车体大梁相结合的连接件(3)。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发动机防撞装置,包括与车体相结合的防护杠,所述的防护杠为∩形框架结构,在两侧面防护杠之间水平设置有多根支撑杠;为使该防撞装置牢固的固定在车体大梁上,与车体成为一体,起到更好的防护作用,在所述两侧面的防护杠中部外侧和下部内侧设置有与车体大梁相结合的连接件。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防护杠为∩形框架结构,在两侧面防护杠之间水平设置有多根支撑杠,将其安装在车体上后,既不影响发动机的散热功能,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到意外事故时还能够很好的吸振,保护发动机免遭破坏。文档编号B60R19/44GK201077432SQ200720091229公开日2008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27日专利技术者付俊亮, 吴继红, 孔相杰, 昆 张, 张战胜, 恒 李, 李秀勤, 车少华 申请人: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发动机防撞装置,包括与车体相结合的防护杠(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杠(1)为∩形框架结构,在两侧面防护杠(1)之间水平设置有多根支撑杠(2);两侧面的防护杠(1)中部外侧和下部内侧设置有与车体大梁相结合的连接件(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秀勤吴继红车少华孔相杰李恒张战胜付俊亮张昆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