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候彦生专利>正文

机动车囊式缓撞自动刹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5025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动车安全防护装置,主要涉及的是一种囊式缓冲自动刹车装置。其是在机动车保险杆上设置其内填充有液体的囊体(1),当发生撞碰事故时,囊体(1)内流体的被压缩而产生对囊壁的扩张力,使固定在囊体后壁的可动触点(3)通过连接板(2)上设置的小孔与盖板(4)接触,从而使电磁铁(6)或电机(12)工作,实现对机动车刹车踏板(9)和离合器(10)的自动控制。解决了现有钢性缓冲装置缓冲性能差、当发生相撞等意外事故时启动不能及时刹车而造成人员伤亡、货物损失的问题。(*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动车用安全防护装置,主要涉及的是一种机动车囊式缓撞自动刹车装置。众所周知,现有机动车的前端部均设置有保险杆,保险杆在车辆发生撞碰事故时,对车辆本身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保险杆为钢性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其缓冲性能不理想,且其对被撞物损坏很大。为此,目前许多设计者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案,如在保险杆上设置弹簧缓冲装置和液压缓冲装置,这些缓冲装置虽然对车体本身进一步提高了保护作用,但其对偏撞的缓冲效果不甚理想,尤其是液压缸式结构,偏撞很可能会造成活塞杆甚至缸体的损坏,且这些结构的缓冲装置及现有的保险杆都没有将撞碰信号转换成刹车信号装置,因而对被撞物和车体本身均存在很大危害。虽然目前也有人利用弹簧装置将撞碰力转换为刹车力,但其对偏撞却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且弹簧的阻尼性能较差。本技术的目的即由此产生,提出一种阻尼缓冲性能优良,无论在机动车体前端的任何方位发生撞碰均能及时启动刹车装置,并具有较理想缓冲性能的机动车囊式缓撞自动刹车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其在目前机动车的保险杆上设置其内填充有液体的囊体、囊体采用弹性材料制作,其前壁和两侧弹性模量较高,后壁弹性模量较小,后壁上设置有触点,囊体通过压板固定在保险杆上,压板上开有一与触点相对应的小孔,在压板小孔的对应处固定有盖板,电磁铁设置在内设有滑轨的磁铁托架内,其一极与盖板连接,另一极与蓄电池的一极连接,蓄电池的另一极通过导线与触点连接,在磁铁托架内还设置有可沿滑轨移动的滑块,滑块与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杆的另一端杠杆连接,与杠杆另一端连接的绳通过导向轮分别与刹车踏板和离合器踏板连接。本技术还可通过其他技术方案实现,即盖板通过导线与电机连接,电机输出轴的带轮与皮带的一端固定连接,皮带的另一端通过导向轮分别与机动车的刹车踏板和离合器踏板连接,在皮带上固定有与皮带同步动作的撞块,在撞块前端部一定距离的位置设置有保护电机的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由箱体、压簧、开关压板及触点开关构成,压簧的一端固定在箱体内侧,其另一端上固定连接有开关压板,开关压板与设置在箱体内壁上的触点开关相接触,触点开关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机连接。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安装、使用方便,在实际应用中,当发生撞碰等意外事故时,无论是正撞或偏撞,其撞碰力均能及时转换成刹车信号,从而对车体本身或被撞碰物均起到较理想的保护作用。本技术有如下附图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磁结构示意图。附图1为本技术电机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锁紧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探杆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探杆折叠示意图。附图6为本技术探杆伸张示意图。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的实施例如下实施例1如图1所示囊体1设置在汽车保险杆上,其通过压板2与保险杆固定联接,囊体1为密闭结构,其内填充有液体,其液体的充盈程度以触点3与盖板4非常接近但在平时的行驶晃动中又不致接触的标准确定。囊体1的前壁及侧壁以伸张性较小的高分子弹性材料制作,其弹性模量较高,而与压板2连接的后壁则采用较软或较溥的材料制作,其弹性模量较小。在后壁上设置有触点3,触点3与后壁粘接固定连接,其通过导线与蓄电池的一极连接,压板2上开有与触点3对应的小孔,在小孔的对应处设置有凸型的盖板4,盖板4与压板2采用螺栓固定连接,电磁铁6设置在内有滑轨的磁铁托架5内,其一极与盖板4连接,另一极与蓄电池连接,在磁铁托架5内还设置有沿滑轨移动的滑块7,滑块7与连杆18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杆18的另一端与杠杆19连接,与杠杆19连接的绳20通过导向轮分别与汽车的刹车踏板9及离合器踏板10连接。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当发生撞击时,冲撞力会对囊体内的流动液体产生压缩作用,这种压缩会导致囊内流体对囊壁产生扩张压力,由于后壁为最溥弱处,此处产生的膨胀程度最大,从而迫使触点3与盖板4接触,即电磁铁6的电源接通,电磁铁产生的磁力将滑块7吸引过来,滑块7的运动带动连杆18向左移动(连杆与滑块、连杆与杠杆的下端均为活动关节连接),则杠杆19的下端亦绕支点左移,则其上端右移,由于支点上部的长度远大于下部,则上端的位移远大于下端,上端与绳20的一端连接,绳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定滑轮与汽车的刹车9及离合器10连接,从而完成整个自动刹车过程。实施例2如图2所示其设置在保险杆上的囊体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其盖板4通过导线与电机12连接,电机12输出轴的带轮11与皮带16的一端固定连接,皮带16的另一端分别经过导向轮与刹车踏板9及离合器踏板10连接。为避免刹车后电机因不能旋转而导致烧毁现象,在皮带16上固定有与皮带同步动作的撞块15,在撞块15前端部一定距离的位置设置有保护电机的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由箱体31、压簧14、开关压板13及触点开关17组成,压簧14的一端固定在箱体内壁上,其另一端与开关压板13固定连接,开关压板13在不工作状态时与设置在箱体31内壁上的触点开关17相接触,触点开关17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机连接。其工作过程如下当发生撞碰等意外事故时,触点3与盖板4接触后,电机12的电路接通,电机带轮11转动,从而带动皮带16移动,实现对车体的刹车作用。由于在皮带上设置有撞块15,当皮带16移动时,撞块15随之移动,并将其前部位置的开关压板13与触点开关17断开,使电机断电,从而实现对电机的保护功能。11为了避免电机停转或蓄电池电能逐渐减弱造成拉力减弱而致使刹车踏板9和离合器踏板10复位的现象,可设置一由卡口和倒刺挡块组成的锁紧装置,(如图3所示)倒刺22固定在拉紧踏板的传动带上,卡口21固定在距倒刺一定距离的位置处,其与倒刺的距离与踏板最大移动距离相等,倒刺向卡口移动的过程即是踏板被拉紧的过程,踏板被拉到极点时,倒刺刚好穿过卡口21,并被卡口21挡住,不使其返回,从而保证刹车踏板9及离合器踏板10不会松脱。为了更好地发挥保护效果,本技术还设置有一可拆装的探杆装置。当开夜车或高速行驶时,将探杆的前端设置在囊体1的前部位置,后端与囊体1前壁或侧壁紧接触,当探杆被撞碰(探杆为钢性结构)时,其撞碰力就及时传递到囊壁上,引起保护装置启动,从而加大了缓冲距离,使车体或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保护,探杆在平时可坚于车前,或拆下放于车上。如图4所示探杆由四节组成,即第一节23、第二节24、第三节25、第四节26,第一节23的一端用螺栓固定在连接板2上,另一端与第二节24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节24的另一端出及第三节25、第四节26依次为活动连接,在第二节24上设置有触板27,第一节23的长度为第二节探杆24垂放后,与设置在24上的触板27刚好接触到囊体的前壁或侧壁上。平时,探杆叠合坚于车前端( 如图5所示),23与26的相对角度由固定片28固定。当需使用探杆时,将固定片28松开,使第二节探杆24垂放,并将25与26平伸向前,24与25、25与26的相对角度由固定片29和固定片30固定联接(如图6所示),探杆可由左、中、右三件组成,呈扇面排列。权利要求1.一种机动车囊式缓撞自动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机动车保险杆上设置有其内填充有液体的囊体(1),其通过压板(2)与保险杆固定连接,在囊体(1)的后壁上设置有触点(3),压板(2)上开有一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囊式缓撞自动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机动车保险杆上设置有其内填充有液体的囊体(1),其通过压板(2)与保险杆固定连接,在囊体(1)的后壁上设置有触点(3),压板(2)上开有一与触点(3)相对应的小孔,在小孔的对应部位设置盖板(4),电磁铁设置在内设有滑轨的磁铁托架(5)内,其一极与盖板(4)连接,另一极与蓄电池的一极连接,蓄电池的另一极通过导线与触点(3)连接,在磁铁托架(5)内还设置有沿滑轨移动的滑块(7),滑块(7)与连杆(18)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杆另一端与杠杆(19)连接,与杠杆(19)连接的绳(20)通过导向轮分别与机动车刹车踏板(9)和离合器踏板(10)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候彦生
申请(专利权)人:候彦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