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46768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5 0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其中,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风道挡板,位于风道壳体的内部,风道挡板具有第一遮挡状态和第二遮挡状态,第一弹性密封件,设置在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上,第一弹性密封件具有第一自然状态和第一压缩状态,当风道挡板处于第一遮挡状态时,第一弹性密封件遮挡风道挡板的外表面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第二弹性密封件,设置在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上,第二弹性密封件具有第二自然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当风道挡板处于第二遮挡状态时,第二弹性密封件遮挡风道挡板的外表面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避免漏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出风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针对出风口可更换的风道结构而言,由于风道挡板可转动的设置在风道壳体内,因此风道挡板的外表面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具有间隙,当风道挡板遮挡一个出风口时,气体会经风道挡板与风道壳体之间的间隙从另一个出风口流出,上述结构破坏了风道的完整性、漏风以及产生凝露,并且影响换热。此外,由于风道壳体需要转动,因此当风道挡板遮挡任意一个出风口时,风道挡板的内表面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均不是平滑过渡,这样结果必然破坏了风道的完整性,同样影响换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避免漏风的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风道挡板,位于风道壳体的内部,风道挡板具有遮挡第一出风口的第一遮挡状态和遮挡第二出风口的第二遮挡状态,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密封件,设置在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上,第一弹性密封件具有第一自然状态和受到风道挡板的压力而被压缩的第一压缩状态,当风道挡板处于第一遮挡状态时,第一弹性密封件的内表面与风道挡板的外表面相接触并且第一弹性密封件遮挡风道挡板的外表面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第二弹性密封件,设置在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上,第二弹性密封件具有第二自然状态和受到风道挡板的压力而被压缩的第二压缩状态,当风道挡板处于第二遮挡状态时,第二弹性密封件的内表面与风道挡板的外表面相接触并且第二弹性密封件遮挡风道挡板的外表面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地,当风道挡板处于第一遮挡状态时,风道挡板与第二弹性密封件相接触并且第二弹性密封件的内表面与风道挡板的内表面平滑过渡;当风道挡板处于第二遮挡状态时,风道挡板与第一弹性密封件相接触并且第一弹性密封件的内表面与风道挡板的内表面平滑过渡。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位于第一弹性密封件和第二弹性密封件之间,并且第一弹性密封件和第二弹性密封件均位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之间。进一步地,第一弹性密封件包括:第一弹性片,具有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部和由第一固定部朝向第二出风口延伸的第一延伸段,第一延伸段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在由第一固定部至第一出风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进一步地,第一弹性密封件还包括:第一挡片,与第一弹性片形成夹角并且朝向第一出风口延伸,当风道挡板处于第二遮挡状态时,第一挡片抵顶在风道挡板上。进一步地,第一弹性密封件还包括:第一压缩弹簧,设置在第一延伸段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之间。进一步地,第二弹性密封件包括:第二弹性片,具有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部和由第二固定部朝向第一出风口延伸的第二延伸段,第二延伸段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在由第二固定部至第二出风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进一步地,第二弹性密封件还包括:第二挡片,与第二弹性片形成夹角并且朝向第二出风口延伸,当风道挡板处于第一遮挡状态时,第二挡片抵顶在风道挡板上。进一步地,第二弹性密封件还包括:第二压缩弹簧,设置在第二延伸段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之间。进一步地,风道壳体包括蜗壳和蜗舌,风道挡板具有辅助蜗舌。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离心风轮和风道结构,风道结构为上述的风道结构,离心风轮位于风道壳体的内部,风道挡板以可绕离心风轮转动的方式设置在风道壳体的内部。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由于设置了第一弹性密封件和第二弹性密封件,当风道挡板处于第一遮挡状态时,第一弹性密封件的内表面与风道挡板的外表面相接触并且第一弹性密封件遮挡风道挡板的外表面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因此,气体不会经风道挡板的外表面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流出风道壳体,避免气体泄漏。当风道挡板处于第二遮挡状态时,第二弹性密封件的内表面与风道挡板的外表面相接触并且第二弹性密封件遮挡风道挡板的外表面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因此,气体不会经风道挡板的外表面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流出风道挡板,因此,气体同样不会经风道挡板的外表面与风道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流出风道壳体,避免气体泄漏。又由于第一弹性密封件具有受到风道挡板的压力而被压缩的第一压缩状态,因此当风道挡板由第一遮挡状态向第二遮挡状态过渡时,第一弹性密封件会被压缩并对风道挡板进行让位,以便风道挡板顺利转变到第二遮挡状态。同理,由于第二弹性密封件具有受到风道挡板的压力而被压缩的第二压缩状态,因此当风道挡板由第二遮挡状态向第一遮挡状态过渡时,第二弹性密封件会被压缩并对风道挡板进行让位,以便风道挡板顺利转变到第一遮挡状态。由上述分析可知,本技术的风道结构能够避免漏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换热器的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换热器的A处放大示意图。其中,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0、风道壳体;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风道壳体10的内表面;20、风道挡板;21、风道挡板20的外表面;22、风道挡板20的内表面;30、第一弹性密封件;31、第一弹性片;32、第一挡片;33、第一压缩弹簧;34、第一弹性密封件30的内表面;40、第二弹性密封件;41、第二弹性片;42、第二挡片;43、第二压缩弹簧;44、第二弹性密封件40的内表面;50、离心风轮。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壳体10、风道挡板20、第一弹性密封件30和第二弹性密封件40。风道壳体10具有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风道挡板20位于风道壳体10的内部,风道挡板20具有遮挡第一出风口11的第一遮挡状态和遮挡第二出风口12的第二遮挡状态。第一弹性密封件30设置在风道壳体10的内表面13上,第一弹性密封件30具有第一自然状态和受到风道挡板20的压力而被压缩的第一压缩状态,当风道挡板20处于第一遮挡状态时,第一弹性密封件30的内表面34与风道挡板20的外表面21相接触并且第一弹性密封件30遮挡风道挡板20的外表面21与风道壳体10的内表面13之间的间隙。第二弹性密封件40设置在风道壳体10的内表面13上,第二弹性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壳体(10),具有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风道挡板(20),位于所述风道壳体(10)的内部,所述风道挡板(20)具有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口(11)的第一遮挡状态和遮挡所述第二出风口(12)的第二遮挡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密封件(30),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10)的内表面(13)上,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30)具有第一自然状态和受到所述风道挡板(20)的压力而被压缩的第一压缩状态,当所述风道挡板(20)处于所述第一遮挡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30)的内表面(34)与所述风道挡板(20)的外表面(21)相接触并且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30)遮挡所述风道挡板(20)的外表面(21)与所述风道壳体(10)的内表面(13)之间的间隙;第二弹性密封件(40),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10)的内表面(13)上,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40)具有第二自然状态和受到所述风道挡板(20)的压力而被压缩的第二压缩状态,当所述风道挡板(20)处于所述第二遮挡状态时,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40)的内表面(44)与所述风道挡板(20)的外表面(21)相接触并且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40)遮挡所述风道挡板(20)的外表面(21)与所述风道壳体(10)的内表面(13)之间的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结构,包括:
风道壳体(10),具有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
风道挡板(20),位于所述风道壳体(10)的内部,所述风道挡板(20)具有遮挡所
述第一出风口(11)的第一遮挡状态和遮挡所述第二出风口(12)的第二遮挡状态,其特
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
第一弹性密封件(30),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10)的内表面(13)上,所述第一弹
性密封件(30)具有第一自然状态和受到所述风道挡板(20)的压力而被压缩的第一压
缩状态,当所述风道挡板(20)处于所述第一遮挡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30)
的内表面(34)与所述风道挡板(20)的外表面(21)相接触并且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
(30)遮挡所述风道挡板(20)的外表面(21)与所述风道壳体(10)的内表面(13)
之间的间隙;
第二弹性密封件(40),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10)的内表面(13)上,所述第二弹
性密封件(40)具有第二自然状态和受到所述风道挡板(20)的压力而被压缩的第二压
缩状态,当所述风道挡板(20)处于所述第二遮挡状态时,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40)
的内表面(44)与所述风道挡板(20)的外表面(21)相接触并且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
(40)遮挡所述风道挡板(20)的外表面(21)与所述风道壳体(10)的内表面(13)
之间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风道挡板(20)处于所述第一遮
挡状态时,所述风道挡板(20)与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40)相接触并且所述第二弹性
密封件(40)的内表面(44)与所述风道挡板(20)的内表面(22)平滑过渡;当所述
风道挡板(20)处于所述第二遮挡状态时,所述风道挡板(20)与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
(30)相接触并且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30)的内表面(34)与所述风道挡板(20)的
内表面(22)平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
均位于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30)和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40)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弹
性密封件(30)和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40)均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
(1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秀滢杨检群安智玉鼎李松廖岸辉熊华祥游俊雄徐远炬刘宝宝谭宋平梁勇超陈鹏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