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风道结构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11857 阅读:2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6:45
改进风道结构的空调器,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其包括前蜗壳及后蜗壳对接后构成的蜗壳,离心扇叶,位于空调器顶部的上出风口及位于空调器底部的下出风口,自离心扇叶到风道叉口的主风道,自风道叉口到上出风口的上支风道,自风道叉口到下出风口的下支风道,蜗壳的出口正对风道叉口设置,枢接在风道叉口的导风门,该导风门用于择一地关闭上支风道或下支风道,导风门的枢轴的轴线与离心扇叶的轴线垂直。具有结构更加简单,导风门与离心扇叶相互干扰小,风阻也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改进风道结构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空调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器,早期的空调器制冷或制热时都从同一个出风口从高处向下吹风,导致室内温度不均匀。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空调器的舒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使人体感觉更为舒适,故向上吹冷风,向下吹热风更为适宜,而早期的单向出风空调器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公布号为CN104913382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底壳;固定设置在底壳上的风道,风道包括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上挡风板活动设置在上出风口以打开或者关闭上出风口,下挡风板活动设置在下出风口以打开或者关闭下出风口;换热器,设置在风道远离底壳的一侧;面板组件,设置在换热器外;当空调器制冷时,风道的上出风口打开,空调器上出风;当空调器制热时,风道的下出风口打开,空调器下出风。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器,可以根据空调器工作状况选择合适的出风口,能够使用户获得较好的使用体验。公布号为CN104456887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出风装置及空调器及出风装置的控制方法。出风装置包括壳体和在壳体上设置的风道,出风装置还包括风机,风机设置在壳体上与风道配合出风,风道包括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风机设置在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之间,壳体还包括可活动的蜗壳,蜗壳设置在风机处,蜗壳包括阻挡风机向上出风口送风的第一位置和阻挡风机向下出风口送风的第二位置,蜗壳位于第一位置时,下出风口出风,蜗壳位于第二位置时,上出风口出风。该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调节室温舒适性低的技术问题。上述两种现有技术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舒适性要求,但前者结构相对复杂,需要分别由两台电机分别驱动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这同时也使得控制系统相应复杂;而后者的结构虽然零部件相对少些,只用一个活动的蜗壳实现了上下出风的切换,但由于该蜗壳设置在风机处,因此构件体积较大,产生的风阻相应较大,其操作机构也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风道结构的空调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改进风道结构的空调器包括前蜗壳及后蜗壳对接后构成的蜗壳,离心扇叶,位于空调器顶部的上出风口及位于空调器底部的下出风口,自离心扇叶到风道叉口的主风道,自风道叉口到上出风口的上支风道,自风道叉口到下出风口的下支风道,蜗壳的出口正对风道叉口设置,枢接在风道叉口的导风门,该导风门用于择一地关闭上支风道或下支风道,导风门的枢轴的轴线与离心扇叶的轴线垂直。由以上方案可见,风道设置成了主风道与上支风道、下支风道在叉口交汇的结构形式,并在叉口处设置一扇择一地关闭上支风道或下支风道的导风门,该导风门相对现有技术中的活动蜗壳远离了离心扇叶,且轴线与离心扇叶的轴线垂直,使得结构更加简单,相互干扰小,风阻也小。进一步的方案是导风门由截面为弧线沿轴向拉伸形成的门板及两端的枢轴构成,导风门一端的枢轴与一电机的轴对接,并受电机驱动在关闭上支风道或下支风道位置之间枢转。该方案提高了操作方便性。另一进一步的方案是离心扇叶的进风端设置有换热器,在离心扇叶的轴向上,后蜗壳位于离心扇叶和换热器之间。该方案利用了后蜗壳对换热器的能量向室内进行换能。再进一步的方案是该空调器还包括外壳面板,外壳面板由整块板折成的前面板、两侧面板、上折边、下折边及后折边构成,上折边、下折边及后折边均设置有螺钉孔。该方案使得空调的装配工艺简单快捷。作为上一方案的补充方案,前面板构成下支风道的围壁的一部分。该方案使得作为吹热风的下支风道中的热量不但可以从下出风口以对流的方式向室内扩散,还可以通过前面板以辐射的方式向室内扩散。再进一步的方案是蜗壳、离心扇叶、上出风口、下出风口、导风门的组合有一套以上,各套之间以上出风口在长度方向上对接的形态固定在所述外壳面板内。该方案的优点是可以节省风道组合结构的制造模具,小功率的空调器只用一套就可以,功率大时,可以依据功率的具体大小采用多套,以模块的方式拼接后提高风道的传输功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外壳面板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个风道单元的主要构件的结构分解图;图5为图2中一个风道单元的剖示图;图6为风道单元中导风门位于关闭上出风管位置的示意图;图7为风道单元中导风门位于关闭下出风管位置的示意图。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说明部分仅为说明与本技术密切相关的结构,略去了与现有技术相同结构的介绍。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是一个由三套风道组合单元构成的空调器,每套的上出风口21、22、23以长度方向上对接的方式拼接,形成空调器的上出风口2,每套的下出风口3也是通过在长度方向上对接形成的。三套风道组合单元固定在一个外壳面板1之内。参见图3,外壳面板1是由一块整板压制而成的,形成前面板11、两侧面板12、上折边13、下折边14及后折边15,且在各折边上设置有螺钉孔。外壳面板1优选热辐射率高的材料制作,也可在普通板材表面涂敷热辐射率高的涂层。参见图4,这是一套组合单元中的主要构件结构分解图,离心扇叶4设置在由前蜗壳51、后蜗壳52对接而成的蜗壳内。导风门6的门板61是一块弧板,该弧板由弧线沿轴向拉伸形成,一端的枢轴62穿在轴孔512内,电机轴则穿过轴孔511并将电机7固定在前蜗壳51上,电机轴与另一枢轴对接,从而使导风门6设置在风道叉口且正对蜗壳出口,并且离心扇叶4的轴线与枢轴62的轴线垂直。参见图5,在蜗壳5内的主风道53与上支风道54、下支风道55在风道叉口交汇,导风门6相对蜗壳5可枢转地枢接在蜗壳5上,并位于风道叉口处。上支风道54的另一端接上出风口2,下支风道55的另一端接下出风口3,前面板11构成下支风道55的一部分,从而使前面板11便于辐射换能。在离心扇叶4的轴向上,后蜗壳位于离心扇叶4和换热器8之间。以下说明导风门6的工作原理,参见图6,当空调器制热时,电机7将执行控制指令带动导风门6转动至图6示位置,即关闭上支风道54,使主风道53与下支风道55连通,从而上出风口2被关闭,下出风口3打开,气流按图6中空心箭头示方向依次经换热器8被离心扇叶4打进主风道53,下支风道55,最后热量部分经前面板11辐射出,部分经下出风口3吹出。参见图7,当空调器制冷时,电机7将执行控制指令带动导风门6转动至图7示位置,即关闭下支风道55,使主风道53与上支风道54连通,从而下出风口3被关闭,上出风口2打开,气流按图7中空心箭头示方向依次经换热器8被离心扇叶4打进主风道53,上支风道54,冷气从上出风口2吹出。以上只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此外还可以变化出其他的实施方式,如风道单元可以是一个,二个或更多,只需对换热器、外壳面板、等在纵向的尺寸作相应的变化即可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改进风道结构的空调器

【技术保护点】
改进风道结构的空调器,包括前蜗壳及后蜗壳,离心扇叶,位于所述空调器顶部的上出风口及位于所述空调器底部的下出风口;蜗壳,所述蜗壳由所述前蜗壳与所述后蜗壳对接构成;主风道,自所述离心扇叶到风道叉口;上支风道,自所述风道叉口到所述上出风口;下支风道,自所述风道叉口到所述下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的出口正对所述风道叉口设置;导风门,枢接在所述风道叉口,用于择一地关闭所述上支风道或所述下支风道;所述导风门的枢轴的轴线与所述离心扇叶的轴线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1.改进风道结构的空调器,包括前蜗壳及后蜗壳,离心扇叶,位于所述空调器顶部的上出风口及位于所述空调器底部的下出风口;蜗壳,所述蜗壳由所述前蜗壳与所述后蜗壳对接构成;主风道,自所述离心扇叶到风道叉口;上支风道,自所述风道叉口到所述上出风口;下支风道,自所述风道叉口到所述下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的出口正对所述风道叉口设置;导风门,枢接在所述风道叉口,用于择一地关闭所述上支风道或所述下支风道;所述导风门的枢轴的轴线与所述离心扇叶的轴线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改进风道结构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门由截面为弧线沿轴向拉伸形成的门板及两端的枢轴构成;所述导风门一端的枢轴与一电机的轴对接,并受所述电机驱动在关闭所述上支风道或所述下支风道位置之间枢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晓程倪学钟周朋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