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以及管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36488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2 1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以及管式热交换器,所述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包括密封座本体,所述密封座本体设有多个走液通道,所述密封座本体进液端具有渐缩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走液通道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进液端具有渐缩凹部,流体进来后,不以直角冲击在端盖上,而是沿着凹部轮廓线导入到换热器内管中,其对流体的流动阻力大大减小,且对密封座进液端面的撞击程度大大减小。如此,流体中颗粒或纤维的破损或断裂便大大减少,同时,流体中颗粒或纤维的堵塞也大大减少,管式热交换器的清洗频率缩小了,使用周期得以大大延长,并且,能够大大节省产品用料,产品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器
,尤其涉及一种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以及管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目前,管式热交换器一般是内管和外管的介质之间存在温差,通过内管的外壁与外管的介质进行换热,实现加热或冷却一种介质的目的。在食品工业中经常采用换热灭菌的方法,如曾有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管式换热装置,其采用平端密封座的这种管式热交换器对饮料,特别是含有颗粒或纤维的饮料进行换热灭菌。然而,其存在如下缺点:1、颗粒或纤维在进入管式热交换器的端口时由于流动阻力大,容易造成颗粒或纤维破损或断裂,形状不能保持完整性;2、颗粒或纤维在进入管式热交换器的端口时由于内管之间的扁平结构,容易造成颗粒或纤维堵在入口处的内管间,造成清洗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减小流动阻力、增大流动性的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包括密封座本体,所述密封座本体设有多个走液通道,所述密封座本体进液端具有渐缩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走液通道相连通。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管式热交换器,包括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换热器外管、位于所述换热器外管内的多个换热器内管,所述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换热器外管的端部,所述密封座本体与所述换热器外管密封连接,所述走液通道与所述换热器内管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凹部与所述换热器接头相对设置。下面对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部呈圆锥形、半球形或半椭圆形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走液通道包括多个环形分布在所述密封座本体内的第一通道以及位于所述密封座本体中部的第二通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走液通道包括多个环形分布在所述密封座本体内的第一管道以及位于所述密封座本体中部的第二管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部与所述走液通道的连接处圆弧过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座本体一体成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座本体与所述换热器外管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换热器外管具有与所述密封圈相配合的密封圈安装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外管设有紧固螺栓,所述密封座本体外部具有与所述紧固螺栓相配合的卡槽。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原理、效果等进行说明:1、本专利技术所述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进液端具有渐缩凹部,流体进来后,不以直角冲击在端盖上,而是沿着凹部轮廓线导入到换热器内管中,其对流体的流动阻力大大减小,且对密封座进液端面的撞击程度大大减小。如此,流体中颗粒或纤维的破损或断裂便大大减少,同时,流体中颗粒或纤维的堵塞也大大减少,管式热交换器的清洗频率缩小了,使用周期得以大大延长,并且,能够大大节省产品用料,降低产品生产成本。2、将凹部设置成圆锥形、半球形或半椭圆形状,且与所述走液通道的连接处圆弧过渡,使得流体经过凹部时,受力更加均匀,能够有效减少流体中颗粒或纤维破损或断裂现象。3、在密封座本体与换热器外管之间设置密封圈,换热器外管设置与所述密封圈相配合的密封圈安装槽,且换热器外管设置紧固螺栓,密封座本体外部设置与紧固螺栓相配合的卡槽。如此,通过密封圈将密封座本体与换热器外管之间密封连接,用紧固螺栓使密封座本体紧固在换热器本体内,其大大增强了热交换器的密封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在A-A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管式热交换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密封座本体,11、第一通道,12、第二通道,13、凹部,20、换热器外管,21、换热器内管,22、密封圈,23、螺栓,30、换热器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包括密封座本体10,所述密封座本体10设有多个走液通道,所述密封座本体10进液端具有渐缩凹部13,所述凹部13与所述走液通道相连通。本专利技术所述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进液端具有渐缩凹部13,流体进来后,不以直角冲击在端盖上,而是沿着凹部13轮廓线导入到换热器内管21中,其对流体的流动阻力大大减小,且对密封座进液端面的撞击程度大大减小。如此,流体中颗粒或纤维的破损或断裂便大大减少,同时,流体中颗粒或纤维的堵塞也大大减少,管式热交换器的清洗频率缩小了,使用周期得以大大延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部13呈圆锥形、半球形或半椭圆形状,所述凹部13与所述走液通道的连接处圆弧过渡。使得流体经过凹部13时,受力更加均匀,能够有效减少流体中颗粒或纤维破损或断裂现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走液通道包括多个环形分布在所述密封座本体10内的第一通道11以及位于所述密封座本体10中部的第二通道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走液通道包括多个环形分布在所述密封座本体10内的第一管道以及位于所述密封座本体10中部的第二管道。请参阅图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管式热交换器,包括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换热器外管20、位于所述换热器外管20内的多个换热器内管21。所述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换热器外管20的端部,所述密封座本体10与所述换热器外管20密封连接,所述走液通道与所述换热器内管21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凹部13与所述换热器接头30相对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座本体10与所述换热器外管20之间设有密封圈22,所述换热器外管20具有与所述密封圈22相配合的密封圈22安装槽,所述换热器外管20设有紧固螺栓23,所述密封座本体10外部具有与所述紧固螺栓23相配合的卡槽。如此,通过密封圈22将密封座本体10与换热器外管20之间密封连接,用紧固螺栓23使密封座本体10紧固在换热器本体内,其大大增强了热交换器的密封性能。综上,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所述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进液端具有渐缩凹部13,流体进来后,不以直角冲击在端盖上,而是沿着凹部13轮廓线导入到换热器内管21中,其对流体的流动阻力大大减小,且对密封座进液端面的撞击程度大大减小。如此,流体中颗粒或纤维的破损或断裂便大大减少,同时,流体中颗粒或纤维的堵塞也大大减少,管式热交换器的清洗频率缩小了,使用周期得以大大延长,并且,能够大大节省产品用料,产品成本低廉。2、将凹部13设置成圆锥形、半球形或半椭圆形状,且与所述走液通道的连接处圆弧过渡,使得流体经过凹部13时,受力更加均匀,能够有效减少流体中颗粒或纤维破损或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座本体,所述密封座本体设有多个走液通道,所述密封座本体进液端具有渐缩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走液通道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座本体,所述密封座本
体设有多个走液通道,所述密封座本体进液端具有渐缩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走
液通道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呈圆
锥形、半球形或半椭圆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液通道
包括多个环形分布在所述密封座本体内的第一通道以及位于所述密封座本体中
部的第二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液通道
包括多个环形分布在所述密封座本体内的第一管道以及位于所述密封座本体中
部的第二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其特征在于,所
述凹部与所述走液通道的连接处圆弧过渡。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世荣刘东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