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排档杆杆体锁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1095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手动排档杆杆体锁固装置,由排档杆轴、限位筒、内筒、锁具、第一、第二弹簧、定位珠、外筒构成。排档杆轴上设有凹颈并插设穿梢;限位筒套合于排档杆轴上,其上的L型导槽与穿梢配合;内筒侧壁面设贯穿通孔,顶端延伸凸榫;锁具的锁心底端延伸拨片对应凸榫;第一弹簧套设于排档杆轴与限位筒之间,第二弹簧的弹力设置于内筒与锁具之间;定位珠设置于内筒通孔,外筒上设珠槽对应定位珠的路径上。不占据空间,操作简易,能减少上锁及解锁时间。(*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手动排档杆杆体锁固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手动排档杆的锁固装置。目前应用于汽车的防盗器主要分为电子式及机械式两大类,由于电子式防盗器起动时,是利用蓄电池的电能长期处于待机状态,使得汽车耗电量极为惊人,甚至有将蓄电池的电源耗尽导致车主无法起动的案例发生,且其防盗功效仍令人质疑;因此大多数的车主皆会选择机械式防盗器,主要是以锁具配合适当的结构来产生防盗功效,由于如拐杖等较为笨重的大型防盗器,不但笨重,亦具有上锁及解锁的不便,而施于排档杆的锁具体型较小,且使用简便,故为大多数车主所乐于加装。排档杆的防盗器,主要是避免窃贼扳动排档杆,而将排档杆固定的防盗器,传统此种防盗器,须预先于车体焊设结合一底座,藉以结合锁具,届时再将一U型杆套住排档杆,固定于锁具上,以使排档杆锁固。然而此种排档杆型防盗器,另须配合一U型杆组合,光是该U型杆(须为高强度钢质材料制成)以及锁具头(与U型杆同材质)的重量,就会使使用者操作时显得十分笨重。目前汽车的排档杆锁具,最为轻便的型式莫过于直接设于排档杆头内部的锁具,市面上亦有多种设于排档杆头内部的锁具,利用锁具锁固后使排档杆头的排档压钮无法上拉更换档位,达到防盗的目的,但是此种的设于排档杆头内部的锁具,虽使用操作方便,但却仅局限于自动排档的应用,对于目前市面上许多的手动排档,并无法适用,使得手动排档的车主仍须仰赖笨重且使用不便的拐杖锁来达成防盗的功效。因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轻便、不增加使用者负担的手动排档杆杆体锁固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手动排档杆的锁固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动排档杆杆体锁固装置,该装置的结构包括有排档杆轴、限位筒、内筒、锁具、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定位珠以及外筒所构成,其中排档杆轴上设有一凹颈,排档杆轴上插设一穿梢;限位筒是套合于排档杆轴上,限位筒上设有一L型导槽与上述的穿梢配合;内筒的侧壁面设有一贯穿的通孔,其顶端延伸出凸榫;锁具的锁心底端延伸有拨片对应于上述的凸榫;第一弹簧,是套设于排档杆轴与限位筒之间,使限位筒与排档杆轴之间产生一相对的推移作用力及扭转作用力;第二弹簧,其弹力小于上述的第一弹簧,设置于内筒与锁具之间,使内筒与锁具之间产生一相对的扭转作用力;定位珠是设置于内筒的通孔内,其直径略大于内筒壁厚,置入通孔凸露于内筒外壁面或内壁面;外筒套设于排档杆轴、限位筒、内筒、锁具外缘并由握把被覆,使与锁具结合为一体,外筒上设有一珠槽对应于定位珠的路径上;当外筒相对于排档杆轴转动并向下压持,直到定位珠对应于凹颈后,内筒被第二弹簧驱使转动,使定位珠脱离珠槽位于凹颈顶持于外筒内壁面,此时排档杆轴与其它构件的相对位置即被固定;另当钥匙与锁具配合转动后,使定位珠于凹颈内位移至珠槽的相对位置后,受到第一弹簧的扭力与推力,定位珠将脱离凹颈而嵌入珠槽内,使外筒连同限位筒、内筒、锁具等构件向上位移、转动,复归至解锁位置。本技术手动排档杆杆体锁固装置主要是将防盗锁固装置溶入手动排档杆机构的设计之中,使车主在使用防盗锁具时,将排档杆握把转动后下压,即可使排档杆自动固定于无法扳动的位置,达到其防盗的功效,除能摒除传统手动排档杆锁具操作不便的缺点外,即使窃贼利用锯断排档杆轴或以重力敲击的模式破坏,本技术乃保有防盗功效,而能提升锁具的实质功能。综上所述,此种手动排档杆杆体锁固装置,是与手动排档杆溶为一体,不占据空间,并且其操作简易,能减少上锁及解锁时间。本技术的目的与详细的构造,将藉由以下详细说明而使之更为明确,同时参阅所附各图,可使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更进一步地揭示明了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解锁状态下的剖面图;图3、图4为本技术自解锁状态到锁固状态的动作图;图5为本技术锁固状态下的剖面图。本技术手动排档杆杆体锁固装置是指一种特别应用于手动排档杆的锁固装置,当手动排档杆的握把旋转后下压将自动固定相对位置,此时握把底端将与预设于排档杆根部的固定构造相互卡制无法扳动(该固定构造的结构以及二者的卡制情形是为易于达成的构造,在此故不赘述);另当钥匙与锁具配合转动后,该握把将自动旋转后复归至可顺利扳动更换档位的位置。如图1所示,本技术手动排档杆杆体锁固装置,其结构包括有排档杆轴10、限位筒20、内筒30、锁具40、第一弹簧50、第二弹簧60、定位珠70以及外筒80所构成,其中排档杆轴10上设有一凹颈11,排档杆轴10上设一梢孔12供穿梢13插合。限位筒20是套合于排档杆轴10上,限位筒20上设有一L型导槽21对应于上述的穿梢13。内筒30的侧壁面设有一贯穿的通孔31,其顶端延伸出凸榫32。锁具40的锁心底端延伸有拨片41对应于上述的凸榫32。第一弹簧50,是套设于排档杆轴10与限位筒20之间,其一端固定于排档杆轴10上,另一端则固定于限位筒20上,令限位筒20与排档杆轴10之间产生一相对的推移作用力及扭转作用力。第二弹簧60,其弹力小于上述的第一弹簧50,设置于内筒30与锁具40之间,其一端固定于内筒30上,另一端则固定于锁具40上,用来使内筒3与锁具40之间产生一相对的扭转作用力。定位珠70是设置于内筒30的通孔31内,该定位珠70的直径略大于内筒30壁厚,置入通孔31后,始终会凸露于内筒30外壁面或内壁面。外筒80套设于排档杆轴10、限位筒20、内筒30、锁具40外缘供握把被覆,外筒80并与锁具40结合为一体,外筒80上设有一珠槽81对应于定位珠70的路径上。如图2所示,在解锁状态下受到第一弹簧50的顶持迫使限位筒20、内筒30、锁具40以及外筒80相对于排档杆轴10向外被推移,其中限位筒20并受到第一弹簧50的扭转作用力使穿梢13位于限位筒20中L型导槽21的横槽终点,而定位珠70是凸露于内筒30的外壁面并嵌入外筒80的珠槽81之中,此时外筒80可顺利扳动更换档位。另如图3及图4所示,当外筒80相对于排档杆轴10转动之后,该穿梢13即会位于L型导槽21的竖槽与横槽的交界处,此时外筒80即可向下压持,连同限位筒20、内筒30、锁具40向下位移,直到定位珠70对应于凹颈11后,内筒30即会受到第二弹簧60的扭力驱使将定位珠70嵌入凹颈11后转动。如图5所示,内筒30被转动后,定位珠70即会脱离珠槽81,此时外筒80连同限位筒20、内筒30、锁具40与排档杆轴10的相对位置即被固定。当钥匙与锁具40配合转动后,拨片41与凸榫32带动内筒30转动,使得定位珠70于凹颈11内位移至珠槽81的相对位置后,由于第一弹簧50的弹力大于第二弹簧60,受到第一弹簧50的扭力与推力,定位珠70将自动脱离凹颈11而嵌入珠槽81内,使外筒80连同限位筒20、内筒30、锁具40等构件向上位移、转动,复归至解锁位置。本技术手动排档杆杆体锁固装置的结构简易特殊,能以低成本的结构,即能达到操作简便的防盗功效,具有进步性,故依法提出专利申请。权利要求1.一种手动排档杆杆体锁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的结构包括有排档杆轴、限位筒、内筒、锁具、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定位珠以及外筒所构成,其中排档杆轴上设有一凹颈,排档杆轴上插设一穿梢;限位筒是套合于排档杆轴上,限位筒上设有一L型导槽与上述的穿梢配合;内筒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动排档杆杆体锁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的结构包括有排档杆轴、限位筒、内筒、锁具、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定位珠以及外筒所构成,其中:排档杆轴上设有一凹颈,排档杆轴上插设一穿梢;限位筒是套合于排档杆轴上,限位筒上设有一L型导槽与上述的穿梢配合;内筒的侧壁面设有一贯穿的通孔,其顶端延伸出凸榫;锁具的锁心底端延伸有拨片对应于上述的凸榫;第一弹簧,是套设于排档杆轴与限位筒之间,使限位筒与排档杆轴之间产生一相对的推移作用力及扭转作用力;第二弹簧,其弹力小于上述的第一弹簧,设置于内筒与锁具之间,使内筒与锁具之间产生一相对的扭转作用力;定位珠是设置于内筒的通孔内,其直径略大于内筒壁厚,置入通孔凸露于内筒外壁面或内壁面;外筒套设于排档杆轴、限位筒、内筒、锁具外缘并由握把被覆,使与锁具结合为一体,外筒上设有一珠槽对应于定位珠的路径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吉源
申请(专利权)人:东炬汽车零配件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