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8279 阅读:2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可使窗帘气囊迅速展开的窗帘气囊装置及其导向装置。充气机(3)动作后,窗帘气囊(1)沿车柱装饰物的车室内面向下方展开。此展开的窗帘气囊(1)的后部通过连接带(7)被导向杆(5)引导。在窗帘气囊(1)上设有沿导向杆(5)从气袋上端延伸到下端的纵向室(30)。此纵向室(30)的中线(C)和导向杆(5)大体平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沿车辆室内的侧面展开的窗帘气囊(窗帘状气囊)的窗帘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在具有窗帘气囊装置的汽车中,汽车在受到侧面冲撞或横向转动等的情况下,该窗帘气囊沿车辆室内的侧面(例如车门和车柱等)向车体下方膨胀,保护乘员的头部,同时将乘员保持在车辆室内。美国专利6,237,938号发表了在C车柱上设置用于把沿车室内侧面膨胀的窗帘气囊的后端部沿车柱引导至车的下方的导向部件的专利。同一个专利的导向部件,具有称为轨道的箱形截面形状的部件、和滑块部件,配置在该轨道内,称为可在该轨道长度方向移动的单元的滑块部件;窗帘气囊的后端连接在该单元上。此外,为了防止移动到下方的窗帘气囊后端部返回到上方,在该轨道几乎整个长度上设有等间隔配置的锁扣部。在上述轨道的上端和下端设有安装凸缘,各凸缘用螺栓或螺钉安装在C车柱上。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6,237,938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窗帘气囊非常顺利地沿导向部件展开的窗帘气囊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窗帘气囊装置,具有沿车辆室内的侧面向下方展开的窗帘气囊、和导向部件,为引导该窗帘气囊向下方展开,在上下方向延伸,安装在车辆的车柱上其特征在于,该窗帘气囊在连接带根部的大体正上方具有膨胀为沿该导向部件从窗帘气囊的上部延伸到下部的纵向室,连接该纵向室的宽度方向的中间点的上下方向的线段和该导向装置大体平行。若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窗帘气囊装置,由于纵向室和导向部件大体平行,所以窗帘气囊展开时纵向室沿导向部件快速膨胀,导向部件引导窗帘气囊使其非常迅速地展开。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导向部件引导从窗帘气囊的该纵向室下端部附近延出的连接带的构成。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纵向室向大体垂直向下膨胀时,连接带顺利向下方移动,被拉伸至该纵向室的下端。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导向部件延设在对垂直方向成±20°以内的方向上。若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窗帘气囊装置,窗帘气囊展开时,窗帘气囊被导向部件引导,同时窗帘气囊的该导向部件附近的纵向室迅速向下方膨胀,所以窗帘气囊可以非常快地展开。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窗帘气囊装置的图示,是从汽车车顶侧部经C车柱配置的窗帘气囊及其导向杆的说明图。图2为窗帘气囊的后部的放大图。图3为窗帘气囊的侧视图和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窗帘气囊装置的图示,是从汽车车顶侧部经C车柱配置的窗帘气囊及其导向杆的说明图。图2为窗帘气囊的后部的放大图,图3(a)为窗帘气囊在膨胀展开时的侧视图,(b)为(a)的B-B线剖视图。在此实施方式中,窗帘气囊1以在前后方向细长地折叠的状态沿汽车的车顶侧部(车室内的顶棚面和侧面的交界部位)2配置。此窗帘气囊1在汽车受到侧面冲撞或横向转动等情况下,利用从充气机3产生的气体膨胀出来,沿车门和各车柱等的车室内的侧面向车体下方膨胀展开。在此窗帘气囊1的上缘设有耳部1a(参照图3(a)),此耳部1a固定在车顶侧部2上。另外,如3图所示,在窗帘气囊1的上边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设有向上方延出的凸起部1b,在此凸起部1b上设置了气体导入口1c。充气机3的前端插入此气体导入口1c,用带子(图中省略)捆紧。作为此窗帘气囊1沿该C车柱4向车体下方膨胀时沿C车柱4引导该窗帘气囊1的后端部的导向部件的导向杆5安装在汽车的C车柱4上。此导向杆5是沿C车柱4在车体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上下两端用螺栓等固定在C车柱4上。在该窗帘气囊1的后端部的下侧角部边缘附近延设了连接带7,此连接带7的前端侧的带环部7a宽松地套在导向杆5上。此带环部7a可以沿导向杆5上下自由移动。另外,也可以在连接带7的前端装上环,把此环套在导向杆5上。C车柱4的车室侧被车柱装饰物(图示略)覆盖。在C车柱4的车门框部分装有压缝条(图示略),车柱装饰物的侧边缘与该压缝条连接。图中没有表示,但在车顶侧部2上设有车顶侧部装饰物,窗帘气囊1也被车顶侧部装饰物覆盖。此车顶侧部装饰物被配置成与车柱装饰物对接。此窗帘气囊1使构成分别靠近该车室侧面和车室内的2个面的形状几乎相同的2张薄片11、11重叠,用线状结合部12~17和环状结合部21~28连接这些薄片11、11彼此之间,形成纵向室30、上下方向室31~34、袋室41~44和横方向室51、52以及非膨胀部61、62。各线状结合部12~18和各环状结合部21~28使薄片11、11彼此之间紧密结合,且用即使窗帘气囊1的内压上升为设计上限压力也仍不会使薄片11、11彼此分开的结实的连接方法(例如,用强度高的线缝合、用粘接力强的粘接剂粘接或溶接)连接。线状结合部12大体绕窗帘气囊1四周延伸,但在窗帘气囊1的前端侧1F,从该前端侧1F的上缘向下延伸成大体为U字形,这样沿该前端侧1F的上缘形成非膨胀部61,同时在最前端形成袋室41。另外,该线状结合部12沿窗帘气囊1的凸起部1b的边缘延伸,但在此凸起部1b的后边断开,这样形成窗帘气囊1的气体导入1c。线状结合部13配置在窗帘气囊1中心稍稍靠前的位置。此线状结合部13为U字形,其内侧区域变成袋室42。此袋室42的上部与气体导入口1c相通,下部则不通。在线状结合部13和窗帘气囊前部侧的周边的线状结合部12之间形成上下方向室31。此上下方向室31的上部与气体导入口1c相通,下部与袋室41和下面要说明的上下方向室32的下部相通。为了限制上下方向室31的下部附近不要膨胀得过大,设有环状结合部21。在窗帘气囊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设有倒U字形的线状结合部14,其内侧区域变成袋室43。此袋室43的下部与上下方向室32、33的下部相通,而上部则不通。在此线状结合部14和上述线状结合部13之间形成上下方向室32。此上下方向室32的上部与气体导入口1c相通。在窗帘气囊1的中心稍稍靠后的位置配置了线状结合部15。此线状结合部15大体围成口字形。线状结合部15的上边和下边分别与窗帘气囊上缘和下缘的线状结合部12分开,在该窗帘气囊上缘和下缘的线状结合部12和该线状结合部15之间形成上侧的横方向室51和下侧的横方向室52。在线状结合部15和线状结合部14之间形成上下方向室33。此上下方向室33的上部与横方向室51的前部和气体导入口1c相通。上下方向室33的下部与袋室43的下部和下侧横方向室52的前部相通。线状结合部15的内侧与气体导入口1c隔开,成为不膨胀的非膨胀部62。在窗帘气囊1的后部配置了上下方向延伸的线状结合部16,比它更靠后的后部配置了大体成L字形的线状结合部17。在此线状结合部15、16之间形成纵向室30,此纵向室3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上侧、下侧的横方向室51、52相通。在线状结合部16、17之间形成上下方向室34,此上下方向室34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纵向室30的上部和下部相通。上下方向室34也可以设置成袋状,仅视其下部与纵向室30的下部相通。在线状结合部17和沿窗帘气囊后缘1R的线状结合部12之间形成袋室44。此袋室44的上部与上下方向室34的上部相通,而下部则不通。袋室44也可以使下部与上下方向室34的下部相通。在线状结合部13、14、16、17的各端部设有用于增加强度的环状结合部22~28。线状结合部17的下端侧与线状结合部12相连。上述连接带7位于该纵向室30的下方。此连接带7通过使薄片11、11细长延伸且用线状结合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窗帘气囊装置,具有:沿车辆室内的侧面向下方展开的窗帘气囊、和导向部件,为引导该窗帘气囊向下方展开,在上下方向延伸,安装在车辆的车柱上,其特征在于,该窗帘气囊在连接带根部的大体正上方具有膨胀为沿该导向部件从窗帘气囊 的上部延伸到下部的纵向室,连接该纵向室的宽度方向的中间点的上下方向的线段和该导向部件大体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谷雅义野口敦史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