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7471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能够防止座椅的乘坐舒适度变差,并且能够操作性良好地进行安装或维护等。通过由椅盘(4)和弹簧(6)构成的支撑部件从下侧支撑座垫,并在该支撑部件的前部下侧配置有乘员保护装置(10)。当检测到车辆的发生前方碰撞时,充气机进行气体喷出动作,气囊(12)通过来自该充气机的气体进行膨胀。膨胀的气囊(12)向上方顶起支撑部件的前部。其结果是,座垫的前部通过该椅盘(4)和弹簧(6)被顶起或被从下侧往上顶而密度变高,从而能够阻止或抑制乘员腰部向前方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在碰撞时保护汽车等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乘员保护装置,特别涉及在前方碰撞时约束乘员的腰部而防止乘员的身体向前方和下方移动的乘员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在碰撞时保护汽车乘员的系统,为了防止即使佩戴座椅安全带,发生前碰撞时乘员也会在腰部安全带下侧钻过的前潜现象,在特开平10-217818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在座垫与椅盘之间配置可膨胀的气囊,并在车辆碰撞时通过使该气囊膨胀而顶起座垫的前部。图12是表示气囊的同号公报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前后方向的纵剖视图。在座椅前部,在座垫框架(椅盘)100和座椅软垫(座垫)102之间配置有气囊104。该气囊104在座椅的左右宽度方向上延伸,可通过充气机106进行膨胀。座椅软垫102的上表面被装饰罩108覆盖,乘员坐在其上方。当车辆碰撞时充气机106进行动作,则气囊104膨胀,将座椅软垫102的前部顶起或从下侧往上顶,而使密度变高,由此防止(包括抑制)乘员身体向前方移动。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17818号公报在上述特开平10-217818号公报中,由于在椅盘上配置气囊或充气机等,在椅盘的上表面产生凹凸,坐在座椅上的乘员有可能通过座垫感觉到该凹凸,导致乘坐舒适度变差。另外,对这些气囊或充气机等进行安装或维护等时,必须从椅盘的上侧拆卸座垫,因而操作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能够防止座椅的乘坐舒适度变差,并且能够操作性良好地进行安装或维护等。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配置在支撑座垫的支撑部件的前部下侧,并可进行膨胀,以从下侧顶起该支撑部件;和充气机,车辆发生紧急情况时,使该气囊膨胀;通过膨胀的该气囊顶起该支撑部件的前部,从而从下侧挤压所述座垫的前部。技术方案2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该支撑部件是椅盘和座椅弹簧;所述气囊膨胀时该椅盘和座椅弹簧被向上方顶起。技术方案3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是连接在椅盘上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座椅弹簧;所述气囊膨胀时,该座椅弹簧的前端和该椅盘之间的连接被解除,并且该座椅弹簧的前部被向上方顶起。技术方案4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两端连接在座椅的框架部分上的座椅弹簧;所述气囊膨胀时,该座椅弹簧的两端与该框架部分之间的连接被解除,并且该座椅弹簧被向上方顶起。技术方案5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该支撑部件是椅盘;所述气囊膨胀时,该椅盘向上方变形并被顶起。技术方案6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5中,其特征在于,该椅盘上设置有用于促进向上方变形的变形促进装置。技术方案7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6中,其特征在于,该变形促进装置是沿着椅盘的变形预定区域的周缘而设置的狭缝。技术方案8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6中,其特征在于,该变形促进装置是沿着椅盘的变形预定区域的周缘而设置的褶状部。技术方案9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该支撑部件是椅盘;在该椅盘上,在所述气囊的上部设置有允许膨胀的气囊向上方通过的开口,并设置有覆盖该开口的板,所述气囊膨胀时,该板被向上方顶起。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气囊膨胀时,支撑部件被该气囊顶起,由此从下侧挤压座垫的前部。其结果是,座垫的前部被顶起或者从下侧往上顶而使密度变高,从而能够阻止或抑制乘员腰部向前方移动。在本专利技术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由于气囊配置在座垫的支撑部件的下侧,因而乘坐在座椅上的乘员不会通过座垫感觉到异物感,并且座椅的乘坐舒适度良好。另外,进行气囊的安装或维护时,不必从该支撑部件的上侧拆卸座垫即可进行操作,因而操作性极其良好。在技术方案2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气囊膨胀时椅盘和座椅弹簧被向上顶起。由于通常座椅弹簧的刚性比椅盘低,因而被气囊从下方挤压时能够迅速向上方顶起。并且由于椅盘也被顶起,因而即使在气囊膨胀结束后也维持从下侧挤压椅垫的状态。在技术方案3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由于气囊膨胀时座椅弹簧的前端与椅盘分离而被向上顶起,因而可以极其迅速地将其向上顶起。另外,即使气囊向上方的挤压力较小,也能够从下侧充分地挤压座垫。在技术方案4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由于气囊膨胀时座椅弹簧的两端与座椅的框架部分分离而被向上顶起,因而可以极其迅速地将其向上顶起。另外,即使气囊向上方的挤压力较小,也能够从下侧充分地挤压座垫。在技术方案5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由于用于支撑座垫的椅盘被气囊挤压而发生变形,因而在气囊结束膨胀后也维持从下侧挤压座垫的状态。在技术方案6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由于气囊膨胀时促进椅盘向上方变形,因而座垫的前部迅速被顶起或者变硬。在技术方案7和8的乘员保护装置中,能够在椅盘上简单地形成变形促进装置。并且,通过适当选择在变形预定区域周围所形成的狭缝或褶状部的形状、大小、配置等结构,在变形预定区域被气囊顶起时,能够控制从该变形预定区域的椅盘上表面产生的膨胀形状、膨胀方向、膨胀高度等。在技术方案9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由于气囊膨胀时板被顶起,因而座垫前部的板上方区域被较均匀地顶起,或者变硬。另外,由于气囊通过开口而向上方膨胀,因而板的上方移动迅速,并且即使在气囊的膨胀压力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挤压座垫的前部。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底部框架的透视图。图2是图1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IIIA-IIIA线以及图2的IIIB-IIIB线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具有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底部框架的其他形态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具有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底部框架的其他形态的透视图。图6是气囊膨胀时的图5的底部框架的透视图。图7是沿着图5的VIIA-VIIA线以及图6的VIIB-VIIB线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具有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底部框架的其他形态的透视图。图9是气囊膨胀时的图8的底部框架的透视图。图10是表示具有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底部框架的其他形态的分解透视图。图11是图10的底部框架的气囊未膨胀时以及气囊膨胀时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现有例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具有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底部框架的其他形态的透视图。图14是图13的底部框架的气囊未膨胀时以及气囊膨胀时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具有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底部框架的其他形态的透视图。图16是图15的底部框架的气囊未膨胀时以及气囊膨胀时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褶状部的其他构成例的气囊未膨胀时以及气囊膨胀时的剖视图。图18是表示褶状部的其他构成例的透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以及图2是具有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底部框架部分的透视图,图3(a)、(b)分别是沿着图1的IIIA-IIIA线以及IIIB-IIIB线的剖视图。其中,图1及图3(a)表示气囊未膨胀时的情况,图2及图3(b)表示气囊膨胀时的情况。在以下说明中,前后方向表示汽车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表示汽车的左右方向。构成汽车座椅的框架,由底部框架1和通过倾斜装置(省略图示)可转动地连接在该底部框架1的后部上的背部框架(省略图示)构成。在该背部框架的上部安装有头枕(省略图示)。该底部框架1包括沿着座椅的左右两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配置在支撑座垫的支撑部件的前部下侧,并可进行膨胀,以从下侧顶起该支撑部件;和充气机,车辆发生紧急情况时,使该气囊膨胀;通过膨胀的该气囊顶起该支撑部件的前部,从而从下侧挤压所述座垫的前 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川浩通熊谷雅义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