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约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6802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乘员约束装置,不需要将气体发生器安装到座椅侧部件上的专用的部件。在座垫的下侧配置有可进行膨胀的气囊(12),向从该气囊(12)的气体导入口(12a)延伸设置的软管(12b)插入来自气体发生器(14)的导管(16),通过卡箍(40)将该软管(12b)绑缚到导管(16)上。从卡箍(40)突出设置有用于将气体发生器(14)固定到座椅底板(8)上的作为安装部件的双头螺栓(4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乘员约束装置,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时刻使气囊膨胀以从下侧挤压座垫,由此防止乘员的身体向前方及下方移动,特别涉及在该气囊的外部设置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器的乘员约束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在车辆的碰撞时刻约束乘员的系统,为了防止即使佩戴座椅安全带,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时刻,乘员要一直钻进腰部安全带下侧而向前移动的前潜现象,在特开2002-14500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在座垫和座椅底板(在该公报中称为支撑板)之间配置可进行膨胀的气囊,在车辆碰撞时刻通过气体发生器使该气囊膨胀,从而推上座垫的前部。在车辆碰撞时刻,气体发生器进行工作时,气囊膨胀,座椅衬垫的前部被推上或从下侧顶起而密度变高,由此防止(包括抑制)乘员身体的向前移动。另外,在该公报中,气体发生器配置在气囊外部,并安装在座椅底板(支撑板)上。专利文献1特开2002-145002号公报在上述特开2002-145002号公报中,关于气体发生器安装到座椅底板的安装结构没有进行具体说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员约束装置,不需要将气体发生器安装到座椅侧部件上的专用的部件。技术方案1的乘员约束装置,包括气囊,配置在座垫的下侧,可进行膨胀,以从下侧挤压该座垫的前部;气体发生器,在车辆紧急时刻使该气囊膨胀;和连接部件,连接该气囊的气体导入口和该气体发生器或固定在该气体发生器上的气体流通部件,其特征在于,在该连接部件上设有用于将该气体发生器固定到座椅侧部件上的安装部件。技术方案2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件是将上述气体导入口绑缚到上述气体发生器或气体流通部件上的卡箍;该安装部件是从该卡箍突出设置的螺栓。技术方案3的乘员约束装置,包括气囊,配置在座垫的下侧,可进行膨胀,以从下侧挤压该座垫的前部;气体发生器,在车辆紧急时刻使该气囊膨胀;在该气体发生器上固定有气体流通部件,上述卡箍的气体导入口与该气体流通部件相连,其特征在于,在该气体流通部件上设有用于将该气体发生器固定到座椅侧部件上的安装部件。技术方案4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3中,其特征在于,该安装部件是从上述气体流通部件突出设置的螺栓。技术方案5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座椅侧部件是座椅底板或底部框架。专利技术效果在技术方案1的乘员约束装置中,由于在连接气囊的气体导入口和气体发生器或固定在该气体发生器上的气体流通部件的连接部件上,设有用于将该气体发生器固定到座椅侧部件上的安装部件,因而对用于将该气体发生器固定到座椅侧部件上的专用部件而言,可不需要或减少其个数。由此,能够简化整个装置的结构,并且其装配作业也变得容易。在技术方案2的形态中,由于该安装部件是从将气囊的气体导入口绑缚到气体发生器或气体流通部件上的卡箍突出设置的螺栓,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简化整个装置的结构。在技术方案3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同样地,由于在固定于气体发生器上的气体流通部件上设有用于将该气体发生器固定到座椅侧部件上的安装部件,因而对用于将该气体发生器固定到座椅侧部件上的专用部件而言,可不需要或减少其个数。由此,能够简化整个装置的结构,并且其装配作业也变得容易。在技术方案4的形态中,由于该安装部件是从固定于气体发生器上的气体流通部件突出设置的螺栓,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简化整个装置的结构。如技术方案5,作为座椅侧部件可以适用座椅底板或底部框架。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座椅的框架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和气囊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1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图1的乘员约束装置向座椅底板安装的结构的分解图。图7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导管及气囊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图8是图7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和导管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座椅的框架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该乘员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该气体发生器和气囊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该连接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该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的连接体向座椅底板安装的结构的分解图。构成汽车座椅的框架由底部框架1和介于支轴2及倾斜装置(图示省略)可转动地连接在该底部框架1上的背面框架4构成。在该背面框架4的上部安装有头枕6。该底部框架1包括左右的侧面框架1a、1b,在所述侧面框架1a、1b的前部彼此之间架设有座椅底板8。虽然未图示,在底部框架1和背面框架4上安装有由氨基甲酸乙酯等形成的座垫和座椅靠背。座椅底板8配置在该座垫前部的下侧。另外,图1的附图标记1d表示支撑该座垫的弹簧。乘员约束装置10包括配置在该座椅底板8上侧(座垫前部的下侧)的可进行膨胀的气囊12、用于使该气囊12膨胀的气体发生器14、一端(基端)固定在该气体发生器14上的、用于向气囊12内导入来自该气体发生器14的气体的作为气体流通部件的导管16、连接该导管16和气囊12的气体导入口12a(在该实施方式中,从该气体导入口12a伸出的软管12b)的作为连接部件的卡箍40、和从该卡箍40突出设置的、用于将该气体发生器14固定到座椅底板8上的作为安装部件的双头螺栓42等。如图2所示,气体发生器14包括用于收容气体产生剂的圆柱形的主体部24、从该主体部24的一端(前端)侧突出设置的管状的喷嘴部(气体喷出部)26以及设在该主体部24的另一端(后端)侧上的引发剂(气体产生剂点火装置)28。附图标记28a表示用于向该引发剂28通电的导线。如图4所示,喷嘴部26的前端面封闭,在其前端侧的侧周面上,在圆周方向隔开间隔设有多个气体喷出口30。如图所示,该喷嘴部26与导管16的内径相比直径更小。在该喷嘴部26的基端侧上形成有直径与导管16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大径部34,在该大径部34的外周面上环绕设置有外螺纹34a。并且,在该导管16的基端侧的内周面上设有与该外螺纹34a啮合的内螺纹16a。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该喷嘴部26插入导管16的基端侧,将外螺纹34a拧入内螺纹16a,由此气体发生器14和导管16相连。另外,如图1所示,该气体发生器14将轴线方向作为座椅底板8的左右宽度方向(车辆宽度方向)而设在该座椅底板8的前部上表面上。并且,导管16从该气体发生器14沿着座椅底板8的前边缘向该座椅底板8的侧方延伸,在该座椅底板8的拐角部附近沿着该座椅底板8的侧边缘向后方弯曲,接着在气囊12的设置区域附近,向座椅底板8的中央侧弯曲而连接在该气囊12的气体导入口12a上。该气囊12向座椅底板8的左右宽度方向延伸,其左右两端部分别通过螺栓18固定在该座椅底板8的上表面。图2的附图标记12c表示分别设在气囊12左右两端部上的螺栓通孔。各螺栓18通过该通孔12c拧入座椅底板8上。在该气囊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上设有上述气体导入口12a。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从该气体导入口12a的周缘部延伸设置有用于连接导管的软管12b。在该软管12b上插入上述导管16的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员约束装置,具有:气囊,配置在座垫的下侧,可进行膨胀,以从下侧挤压该座垫的前部;气体发生器,在车辆紧急时刻使该气囊膨胀;和连接部件,连接该气囊的气体导入口和该气体发生器或固定到该气体发生器上的气体流通部件,其特 征在于,在该连接部件上设有用于将该气体发生器固定到座椅侧部件上的安装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川浩通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