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阻尼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73659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5 1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阻尼结构,包括:轴向延伸的轴套,以及依次套设于轴套外部的摩擦片和金属箍,该摩擦片包括与轴套配合的第一C形部和从其边缘延伸出的第一延伸部,金属箍是铝合金或铜合金挤出件,包括与摩擦片配合的第二C形部和从其边缘延伸出的第二延伸部,摩擦片与金属箍之间的压紧力通过贯穿第一、第二延伸部设置的紧固件调节,进而调节摩擦片与轴套之间的摩擦力,所述轴套与摩擦片之间形成摩擦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创造性地采用铝合金或铜合金通过挤出工艺成型金属箍,既保留了挤出工艺的高稳定性和高精度性,又保留了铝合金或铜合金的高硬度和低密度的特性,同时释放了金属箍内部塑性变形应力,提供了一种具有显著优越性的阻尼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阻尼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阻尼结构
技术介绍
在一些产品中需要减缓两个部件(固定件和转动件)的相对转动,使其在预定速度下维持转动时通常需要增加阻尼结构。常见的情况有汽车的扶手箱盖,当打开锁扣时,箱盖会在弹簧作用下自动打开,这时阻尼结构能防止箱盖猛地弹开;当松开制动机构时,阻尼结构能防止箱盖在自身重量和/弹簧拉力作用下急剧关闭。但是,上述阻尼往往只具备减缓作用,而无法控制转动件在任意位置悬停。专利JP 200923575中公开了一种阻尼结构,该阻尼结构从里到外依次包括弹簧钢制成的夹持件、塑料摩擦片和转轴。其中夹持件和摩擦片之间通过螺钉进行固定以及调节夹紧力,转轴和塑料摩擦片之间产生摩擦力。专利CN 201320296282.5中也公开了一种阻尼结构,该阻尼结构从里到外依次包括不锈钢或金属锰制成的金属箍、塑料摩擦套和转轴。其中金属箍通过螺栓和螺母安装到固定件上以及调节夹紧力。转轴具有腰形横截面,并且与摩擦套上扁孔相匹配。摩擦套和金属箍之间产生摩擦力。以上两个专利,虽然都可以起到悬停作用,但由于阻尼结构中起到作用的金属夹持件多采用钢或锰材料,通过铸造、冲压、折弯等工艺进行成型,但是这样成型的夹持件具有以下缺陷:1)铸造制得的夹持件虽然可以保证厚度,但是这种工艺精度低,公差大约为±1mm以上,如果要保证夹持件较高的配合精度则需进行二次加工,进而使得成本升高,工艺复杂;2)传统铸造、冲压、折弯的金属件不能消除应力,因此夹持件带有内部塑性变形冲应力,要求螺栓和螺母先克服内部塑性变形冲应力后,才能调节夹紧力。而内部塑性变形冲应力是不稳定的,所以也就导致螺栓和螺母调节夹紧力不稳定。3)压、折弯成型制得的夹持件回弹公差只能控制到±0.5mm,而且冲压成型的夹持件一方面厚度较薄,受挤压时容易变形,折弯后由于自身回弹力的不稳定性,螺栓和螺母的紧固扭矩无法稳定;另一方面,厚度统一,无法局部加厚来增加强度与稳定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稳定地实现任意角度的悬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阻尼结构,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阻尼结构无法稳定地实现任意角度悬停的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新型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包括:轴向延伸的轴套,以及依次套设于所述轴套外部的摩擦片和金属箍,所述摩擦片包括与所述轴套配合的第一C形部和从所述第一C形部的两边缘相互平行延伸出的第一延伸部,所述金属箍是铝合金或铜合金挤出件,包括与所述摩擦片的所述第一C形部配合的第二C形部和从所述第二C形部的两边缘相互平行延伸出的第二延伸部,所述金属箍与摩擦片之间的压紧力通过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紧固件调节,进而间接调节摩擦片与轴套之间的摩擦力,所述轴套与所述摩擦片之间形成摩擦面。优选地,所述摩擦片由聚甲醛塑料制成。所述轴套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轴套的表面为镀铬层。所述轴套从所述摩擦片和金属箍伸出的部分具有腰形横截面,用于与待安装所述阻尼结构的转动件配合连接。所述轴套是空心结构,所述阻尼结构还包括贯穿所述轴套的轴销。所述紧固件包括配合使用的螺栓和防松螺母。所述轴销与轴套之间保留0.04-0.06mm的间隙,可防止轴销与轴套之间产生异响。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优选还具有贯穿设置的装配孔,通过常规固定方式如螺钉将所述阻尼结构连接到待安装所述阻尼结构的元件上;或者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不具有装配孔,直接将该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插入待安装所述阻尼结构的元件上即可。其中,金属箍是一种铝合金或铜合金挤出件。传统工艺中,挤出成型是采用挤出机将高分子聚合物,如PS\\PMMA\\PC等等热塑性聚合物通过挤出机螺杆搅拌混匀进而通过模具将其成型的一种方式,挤出成型的模具较简单,成型截面单一,能够提高挤出成型件的尺寸精度,降低废品率。而铝合金或铜合金的熔点较低,正好可以满足挤出工艺要求。本技术创造性地采用铝合金或铜合金通过挤出工艺成型该金属箍,既保留了挤出工艺的高稳定性以及高精度性,精度可达到0.05mm。当金属箍被稳定固定时,保证了摩擦片与轴套均匀接触,进而在轴套与摩擦片摩擦时可产生均匀的摩擦力。又保留了铝合金或铜合金的高硬度和低密度的特性,使金属箍轻量化。最关键的是,通过挤出工艺成型该金属箍,释放了金属箍内部塑性变形应力,避免了塑性变形应力对紧固件调节压紧力的影响,从而保证了螺栓和螺母可以稳定地调节压紧力。真正实现了在任意角度的悬停,提供了一种相对现有技术具有显著优越性的阻尼结构。轴套在本阻尼结构中起到与摩擦片摩擦产生摩擦力的作用,它的两端需要固定在其他部件上,由其他部件带动与摩擦片摩擦,因此要求轴套的强度高且不易变形。因此,本技术创造性地采用不锈钢材料制造轴套,并且优选其表面为镀铬层从而增加表面的光洁度以及耐磨性,进一步确保了该阻尼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一直均匀摩擦。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新型阻尼结构;图2是如图1所示的阻尼结构安装到塑料铰链上的组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如图2所示的组合安装到扶手箱骨架上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新型阻尼结构,该阻尼结构包括:从内向外依次配合的轴套1,摩擦片2和金属箍3。轴套1从所述摩擦片2和金属箍3的两端伸出的部分还具有腰形横截面,便于通过该轴套与其他元件相连接而不发生相对转动。轴套1为空心结构,内部可安装轴销便于通过轴销将其连接到待安装所述阻尼结构的元件上。所述摩擦片2包括与所述轴套配合的第一C形部2a和从所述第一C形部2a的两边缘相互平行延伸出的第一延伸部2b。金属箍3包括与所述摩擦片2的第一C形部2a配合的第二C形部3a和从所述第二C形部3a的两边缘相互平行延伸出的第二延伸部3b。其中,第一、第二延伸部2b,3b通过螺栓4和防松螺母5配合夹紧,用于调节金属箍和摩擦片之间的夹紧力,进而间接调节摩擦片2与轴套1之间的摩擦力,保证稳定的夹紧力并且保证多次使用后不产生松动。第一、第二延伸部2b,3b上还具有装配孔7,便于将所述阻尼结构连接到待安装所述阻尼结构的元件上,具体可使用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阻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结构包括:轴向延伸的轴套(1),以及依次套设于所述轴套(1)外部的摩擦片(2)和金属箍(3),所述摩擦片(2)包括与所述轴套配合的第一C形部(2a)和从所述第一C形部(2a)的两边缘相互平行延伸出的第一延伸部(2b),所述金属箍(3)是铝合金或铜合金挤出件,包括与所述摩擦片(2)的所述第一C形部(2a)配合的第二C形部(3a)和从所述第二C形部(3a)的两边缘相互平行延伸出的第二延伸部(3b),所述摩擦片(2)与金属箍(3)之间的压紧力通过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b)和第二延伸部(3b)上的紧固件调节,进而间接调节所述轴套(1)与摩擦片(2)之间的摩擦力,所述轴套(1)与所述摩擦片(2)之间形成摩擦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阻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结构包括:轴向延伸的轴
套(1),以及依次套设于所述轴套(1)外部的摩擦片(2)和金属箍(3),
所述摩擦片(2)包括与所述轴套配合的第一C形部(2a)和从所述第一C
形部(2a)的两边缘相互平行延伸出的第一延伸部(2b),所述金属箍(3)
是铝合金或铜合金挤出件,包括与所述摩擦片(2)的所述第一C形部(2a)
配合的第二C形部(3a)和从所述第二C形部(3a)的两边缘相互平行延伸
出的第二延伸部(3b),所述摩擦片(2)与金属箍(3)之间的压紧力通过贯
穿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b)和第二延伸部(3b)上的紧固件调节,进而
间接调节所述轴套(1)与摩擦片(2)之间的摩擦力,所述轴套(1)与所述
摩擦片(2)之间形成摩擦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阻尼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勇吕继超王万里邹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