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7260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具备如下结构的气囊,即被折叠收容在就座的乘客的膝部的前方侧的下方,同时,通过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向车辆的后侧展开膨胀,以能够保护乘客的膝部。气囊具备:膝部保护膨胀部,其配置在膨胀完成时的上部侧,可以保护乘客的双膝部;以及胫部对应部,其为膨胀完成时的膝部保护膨胀部的下部侧,以和乘客的双足的胫部对应的方式,配设在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区域中。在气囊的左右两缘侧,配设气体通道,其通过在气囊膨胀初期限制胫部对应部大幅度膨胀,而使流入气囊下部的膨胀用气体能够流向膝部保护膨胀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气囊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所述气囊形成这样的结构,即被折叠收容在就座的乘客的膝部的前方侧的下方,同时,通过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向车辆的后侧展开膨胀,以能够保护乘客的膝部。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有如特开2003-205816专利公报所示的结构。现有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配设在作为驾驶座的前方的转向柱的下方,在完成膨胀的气囊上,将沿着左右方向的系带配置在气囊内。该系带的配置是为了加大乘客的膝部产生干涉的部位的厚度尺寸,同时减小接近转向柱的部位的厚度尺寸。在上述结构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中,当展开膨胀的气囊与乘客的膝部产生干涉时,不仅乘客的膝部,有时连胫部也与气囊产生干涉。而且,在乘客接近车身侧部件的状态下,当气囊展开膨胀时,由于胫部与车身侧部件之间的间隙很小,所以,通过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展开膨胀的气囊有可能会不必要地挤压乘客的胫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可以限制不必要地挤压胫部,稳定且保护乘客膝部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结构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实现。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的构造中具备下述结构的气囊,气囊形成这样的结构,即被折叠收容在就座的乘客的膝部的前方侧的下方,同时,通过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向车辆的后侧展开膨胀,以能够保护乘客的膝部,该气囊具备膝部保护膨胀部,其配置在膨胀完成时的上部侧,可以保护乘客的双膝部;以及胫部对应部,其处于膨胀完成时的膝部保护膨胀部的下部侧,以与乘客的双足的胫部对应的方式,配设在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区域中,同时,设有气体通道,其位于左右两缘侧,使流入气囊下部的膨胀用气体能够流出到膝部保护膨胀部侧,从而在气囊膨胀初期限制胫部对应部较厚地膨胀。本专利技术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在气囊膨胀初期,限制了以和乘客的双足的胫部对应的方式,配设在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区域中的胫部对应部较厚地膨胀。因此,在乘客与车身侧部件接近的状态下,即使气囊展开膨胀,也可限制乘客的胫部被气囊不必要地挤压。而且,在气囊上配设有可以使流入下部的膨胀用气体流向膝部保护膨胀部侧的气体通道。因此,可以迅速地使膝部保护膨胀部展开膨胀,即使乘客接近车身侧部件,利用完成膨胀的膝部保护膨胀部,也能稳定且保护乘客的膝部。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可以限制不必要地挤压胫部,稳定且保护乘客的膝部。在上述结构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中,优选这样的结构,即将胫部对应部完成膨胀时的厚度尺寸设定成比膝部保护膨胀部完成膨胀时的厚度尺寸小。在上述结构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中,由于胫部对应部完成膨胀时的厚度尺寸被设定成比膝部保护膨胀部完成膨胀时的厚度尺寸小,因此,当气囊的膨胀完成时,即使胫部对应部与乘客的胫部产生干涉,胫部对应部也不会不必要地挤压乘客的胫部。另外,在上述结构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中,优选这样的结构,即不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胫部对应部。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如果形成上述结构,则胫部对应部不使膨胀用气体流入,从而在气囊展开膨胀时,可以进一步控制与乘客的胫部产生干涉。而且在上述结构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中,在气囊的膨胀区域内配设不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的非膨胀部位。因此,可以减小气囊的容积,能够使气囊迅速地展开膨胀。另外,在上述结构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中,优选这样的结构,即使辅助膨胀部与膝部保护膨胀部邻接地进行配置,所述辅助膨胀部,在气囊的膨胀初期状态下,以不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的状态展开,并且在气囊的内压上升时,通过使来自膝部保护膨胀部的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可以进行膨胀。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如果形成上述结构,则当乘客的膝部与时膨胀完成的气囊的膝部保护膨胀部产生干涉,气囊的内压升高时,可以使膝部保护膨胀部内的膨胀用气体流入辅助膨胀部内。从而,可以限制膨胀的膝部保护膨胀部不必要地挤压乘客的膝部,通过膝部保护膨胀部,可以进一步稳定且保护乘客的膝部。在上述结构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中,优选气体通道由配置在气囊内、具有柔性的内管构成。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如果形成上述结构,则流入气囊的下部的膨胀用气体,在到达保护部之前,不会直接碰到构成气囊的底布,从而可以保护构成气囊的底布。而且,上述结构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在气囊的膨胀初期,首先,膨胀用气体流入内管内,使内管膨胀。然后,气囊随着内管的膨胀,消除折叠而展开。也就是说,气囊是在几乎不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管的周围的状态下,随着内管的膨胀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迅速地使气囊展开。另外,在上述结构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中,如果以覆盖向气囊提供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的周围的方式配设内管,则内管可以起到与通常配设在气囊的充气机配置位置附近的加固布一样的作用,从而在气囊上也可不用另行配置加固布。再有,在上述结构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中,优选这样的结构,即胫部对应部与左右两胫部对应,左右分离地配置,并且, 在胫部对应部之间,配设中央侧气体通道,所述中央侧气体通道可以使流入气囊下部的膨胀用气体流出到膝部保护膨胀部侧。如果形成上述结构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则流入气囊内的膨胀用气体,通过设置在胫部对应部之间的中央侧气体通道,流入膝部保护膨胀部内,因此与胫部对应部左右不分离的形状的气囊相比较,可以迅速地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膝部保护膨胀部内,使气囊更加迅速地展开。另外,在采用设有中央侧气体通道的气囊的情况下,优选将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配设在就座于驾驶座的乘客的前方侧,转向柱的下方。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纵向剖视图。图2是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放大纵向剖视图。图3是图2的III-III部位的概略剖视图。图4是从车辆后侧看的表示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概略正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气囊的正视图。图6是图5的VI-VI部位的概略的放大剖视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折叠的概略图。图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中气囊的膨胀完成状态的概略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正视图。图10是图9的X-X部位的概略放大剖面,是表示辅助膨胀部膨胀后的状态的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正视图。图12是图11的XII-XII部位的概略放大剖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正视图。图14是图13的XIV-XIV部位的概略放大剖视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正视图。图16是图15的XVI-XVI部位的概略放大剖视图。图17是图15的XVII-XVII部位的概略放大剖视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正视图。图19是图18的XIX-XIX部位的概略放大剖视图。图20是图18的XX-XX部位的概略放大剖视图。图21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正视图。图22是图21的XXII-XXII部位的概略放大剖视图。图23是图21的XXIII-XXIII部位的概略放大剖视图。图24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正视图。图25是图24的XXV-XXV部位的概略放大剖视图。图26是图24的XXVI-XXVI部位的概略放大剖视图。图27是图24的XXVII-XXVII部位的概略放大剖视图。图28是图24的气囊中的气囊主体和内管的展开图。图29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备以下结构的气囊的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前述气囊形成这样的结构,即被折叠收容在就座的乘客的膝部的前方侧的下方,同时,通过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向车辆的后侧展开膨胀,以能够保护乘客的膝部,该气囊具备:膝部保护 膨胀部,其配置在膨胀完成时的上部侧,可以保护乘客的双膝部;以及胫部对应部,其处于膨胀完成时的膝部保护膨胀部的下部侧,以与前述乘客的双足的胫部对应的方式,配设在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区域中,同时,设有:气体通道,其位于左右两缘侧 ,使流入前述气囊下部的膨胀用气体能够流出到膝部保护膨胀部侧,从而在气囊膨胀初期限制前述胫部对应部较厚地膨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田直纪桥本正一永田笃水野喜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