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LiS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多层结构的机动车车顶内衬用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5769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多层结构的机动车车顶内衬用部件,更具体地是,涉及多层汽车车顶内衬,所述多层汽车车顶内衬通过下述方式制造:以不同混合比混合至少一种热塑性纤维、由芯组分和熔点与性质不同于所述芯组分的壳组分构成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至少一种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和天然纤维,并使所述纤维混合物形成多层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汽车车顶内衬是由适当比例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增强的热塑性有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并具有两层、三层或五层成型结构,因此具有优异的吸声性、隔热性、抗冲击性、成型性和耐用性等效果。此外,所述汽车车顶内衬由于含有纯热塑性有机纤维和天然纤维,不采用现有的汽车车顶内衬中所使用的热固性粘合剂、聚氨酯泡沫和诸如玻璃纤维、碳纤维和硼纤维等无机增强纤维,因而是环境友好和可再循环的多层轻质的汽车车顶内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顶内衬,更具体地是,涉及多层的汽车车顶内衬,所述多层的汽车车顶内衬通过下述方式制造:以不同混合比混合至少一种热塑性纤维、由芯组分和熔点与性质不同于所述芯组分的壳组分构成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至少一种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并将所述纤维混合物制成多层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汽车车顶内衬在诸如吸声性和隔热性等方面优于根据现有技术的汽车车顶内衬;通过使用重量为900g/m2~1500g/m2、厚度为4mm~8mm的膨胀材料而具有优异的冲击吸收性和弹性;包含利用熔点不同而相互粘合的层,而不使用任何对人体有害的粘合剂;并且由于含有环境友好的可再循环的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以此代替诸如热固性材料和玻璃纤维等现有的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因此在改善工作环境和维护人体健康方面具有有益的作用。
技术介绍
通常而言,汽车车顶内衬安装在汽车内顶上,以吸收来自外部的噪音并改善汽车的隔热性。通常,诸如聚丙烯、聚乙烯、PA和PET等热塑性有机纤维具有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这使在汽车内饰部件领域,特别是汽车车顶内衬中这些纤维的单独应用受到限制。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采用了主要包括加入玻璃纤维、热固性树脂或无机材料等方法。因此,现有的汽车车顶内衬具有三层结构,其中包括由无纺聚酯片材、PVC片材等构成的外层材料;由聚丙烯、聚氨酯或聚乙烯泡沫构成的衬垫(cushion)材料;和由树脂毡、玻璃棉、纸板等构成的基材。在这些现有的汽车车顶内衬中,有一种是包含聚氨酯泡沫和玻璃纤维毡的组合或者具有聚丙烯(PP)板/聚丙烯泡沫板的夹心结构的产品。然而,在上述现有汽车车顶内衬中,含有聚氨酯泡沫的车顶内衬虽然具-->有良好的吸声性,但存在耐候性较差的缺点,这会导致耐用性降低,例如长期使用后将发生褪色或泡沫腔室破碎。此外,还存在因使用玻璃纤维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和不可再循环问题。同时,汽车车顶内衬生产商将具有良好的触感、成型性和冲击吸收性的辐射交联PP泡沫片用于面板层,从而开发和提供能够满足膨胀比为20、厚度为5mm、耐热性高于110℃、以及刚性、尺寸稳定性等性质的产品。具体说来,在每种材料的粘合剂层压体中主要使用的是EVA热熔膜,所述EVA热熔膜成本不高并且容易进行各种处理,但是PP基材料目前也已投入使用,由于PP基材料含有与主要材料相同的成分,因而具有良好的界面粘合性、耐热性和加工实用性,并可使可再循环性达到最大限度。为形成具有与利用辐射交联聚丙烯片的面板层材料相同的材料的衬垫层,人们也进行了努力的研究,以使再循环更加容易。此外,外层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诸如阻燃性和耐热性等物理性质和诸如光泽或颜色等视觉性质。具有优异的可再循环性的无纺PP织物的耐光性(耐晒性)有些不足,TPO系列片材的外层材料因表面抗划伤性不足,因此需要进行改善。另外,具有这种结构的现有的汽车车顶内衬由于为实现不同材料之间的粘合而使用了粘合剂,因而难以再循环。其他问题包括层压不同材料而引起的重量增加,以及因使用含有有害成分的材料和使用热固性树脂而引起的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刺激性气味、粉尘和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因此,已经作出本专利技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低密度、轻质、多层结构的汽车车顶内衬,所述汽车车顶内衬显示出与现有的汽车车顶内衬相同的耐热性、抗冲击性、吸声性和隔热性;同时,通过利用具有优异耐热性和膨胀性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与现有的汽车车顶内衬相比,具有改善的诸如噪音吸收性和隔热性等性质;并且由于使用含有环境友好的可再循环的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以代替现有的热固性材料和无机纤维,因此在改善工作环境和维护人体健康方面具有有益的作用。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层汽车车顶内衬,所述多层汽车车顶内衬含有:由40重量%~6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40重量%~6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的芯层2,其中所述壳-芯双组分纤维由高熔点芯组分和低熔点壳组分构成;和粘合在芯层2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外层1或1-1,所述外层1或1-1单独由壳-芯双组分纤维整体制成,或者由70重量%~9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10重量%~3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层汽车车顶内衬,所述多层汽车车顶内衬含有:由40重量%~6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40重量%~6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的芯层2,其中所述壳-芯双组分纤维由高熔点芯组分和低熔点壳组分构成;和粘合在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由重量为20g/m2~80g/m2的聚酯(PET)纺粘薄纱(spunbonded scrim)6或6-1制成的薄纱层6或6-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层汽车车顶内衬,所述多层汽车车顶内衬含有:由60重量%~8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20重量%~4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的芯层20,其中所述壳-芯双组分纤维由高熔点芯组分和低熔点壳组分构成;和粘合在芯层2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外层10或10-1,所述外层10或10-1由50重量%~6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40重量%~50重量%的功能型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层汽车车顶内衬,所述多层汽车车顶内衬含有:由60重量%~8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20重量%~4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的芯层20,其中所述壳-芯双组分纤维由高熔点芯组分和低熔点壳组分构成;和粘合在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由重量为20g/m2~80g/m2的聚酯-->(PET)纺粘薄纱整体制成的薄纱层6或6-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层汽车车顶内衬,所述多层汽车车顶内衬含有:由40重量%~6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40重量%~6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的中间芯层5,其中所述壳-芯双组分纤维由高熔点芯组分和低熔点壳组分构成;分别粘合在中间芯层5的两个表面上的上芯层4和下芯层4-1,二者均由60重量%~7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30重量%~4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和分别粘合在上芯层4和下芯层4-1的未与中间芯层5的两个表面粘合的表面上的外层3和3-1,二者均单独由壳-芯纤维整体制成或者由70重量%~9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10重量%~3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层汽车车顶内衬,所述多层汽车车顶内衬含有:由40重量%~6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40重量%~6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的芯层2,其中所述壳-芯双组分纤维由高熔点芯组分和低熔点壳组分构成;分别粘合在芯层2的两个表面上的外层1或1-1,二者均单独由壳-芯双组分纤维整体制成或者由70重量%~9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10重量%~3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和分别粘合在外层1和1-1的未与芯层2的两个表面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层汽车车顶内衬,所述多层汽车车顶内衬含有:由40重量%~6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40重量%~6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的芯层(2),其中所述壳-芯双组分纤维由高熔点芯组分和低熔点壳组分构成 ;和粘合在所述芯层(2)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外层(1)或(1-1),所述外层(1)或(1-1)单独由壳-芯双组分纤维整体制成,或者由70重量%~9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10重量%~3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 物整体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KR 2005-2-23 10-2005-00150931.一种多层汽车车顶内衬,所述多层汽车车顶内衬含有:由40重量%~6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40重量%~6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的芯层(2),其中所述壳-芯双组分纤维由高熔点芯组分和低熔点壳组分构成;和粘合在所述芯层(2)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外层(1)或(1-1),所述外层(1)或(1-1)单独由壳-芯双组分纤维整体制成,或者由70重量%~9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10重量%~3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2.一种多层汽车车顶内衬,所述多层汽车车顶内衬含有:由60重量%~8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20重量%~4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的芯层(20),其中所述壳-芯双组分纤维由高熔点芯组分和低熔点壳组分构成;和粘合在所述芯层(2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外层(10)或(10-1),所述外层(10)或(10-1)由50重量%~6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40重量%~50重量%的功能型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3.一种多层汽车车顶内衬,所述多层汽车车顶内衬含有:由40重量%~6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40重量%~6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的中间芯层(5),其中所述壳-芯双组分纤维由高熔点芯组分和低熔点壳组分构成;和分别粘合在所述中间芯层(5)的两个表面上的上芯层(4)和下芯层(4-1),所述上芯层(4)和下芯层(4-1)均由60重量%~7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30重量%~4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以及分别粘合在所述上芯层(4)和所述下芯层(4-1)的未与所述中间芯层(5)的两个表面粘合的表面上的外层(3)和(3-1),所述外层(3)和(3-1)均单独由壳-芯纤维整体制成,或者由70重量%~9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10重量%~3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4.一种多层汽车车顶内衬,所述多层汽车车顶内衬含有:由60重量%~8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20重量%~4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的中间芯层(50),其中所述壳-芯双组分纤维由高熔点芯组分和低熔点壳组分构成;和分别粘合在所述中间芯层(50)的两个表面上的上芯层(40)和下芯层(40-1),所述上芯层(40)和下芯层(40-1)均由60重量%~7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30重量%~4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整体制成;以及分别粘合在所述上芯层(40)和所述下芯层(40-1)的未与所述中间芯层(50)的两个表面粘合的表面上的外层(30)和(30-1),所述外层(30)和(30-1)均由50重量%~6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40重量%~5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5.一种多层汽车车顶内衬,所述多层汽车车顶内衬含有:由40重量%~60重量%的壳-芯双组分纤维和40重量%~60重量%的功能型热塑性有机纤维或天然纤维的混合物整体制成的芯层(2),其中所述壳-芯双组分纤维由高熔点芯组分和低熔点壳组分构成;和粘合在至少一个表面上并由重量为20g/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德铉
申请(专利权)人:LiS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