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54201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8 18:11
在端子连接结构(1)中,公端子(10)和母端子(20)通过互相对接而互相连接。该公母端子(10,20)要与电线的两端连接。公端子(10)包括形成为在与母端子(20)相反的一侧开口的弯曲形状的公接触部(12)。所述母端子(20)包括形成为在所述公端子(10)侧开口的弯曲形状的母接触部(22),并且该弯曲形状被构造为与所述公接触部(12)的外周表面(13)接触。母接触部(22)包括向公接触部(12)突出的接触片(2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端子连接结构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端子连接结构,其中公端子和母端子通过互相对接而连接。
技术介绍
通常,端子连接结构由公端子和母端子构造,该公端子和母端子连接到电线的两端。在该端子连接结构中,公端子与母端子通过互相对接而连接(参见专利文献(PTL) I)。 具体地,公端子包括末端,该末端形成为扁平的并且推压母端子以与母端子接触。母端子包括两个端子片。每个端子片在其与公端子接触的末端处弯曲。每个端子片具有圆形截面。 因此,当公端子与母端子互相连接时,两个端子片弯曲并与公端子接触。具体地,在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形成两个连接。因此,能够确保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引用专利I JP 08-007967A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传统的端子连接结构中,两端子片保持为弯曲的。这将增加每个端子片的负荷,并且会降低母端子的耐久性。 另外,在如上所述的传统的端子连接结构中,公端子的末端形成为扁平形状。这限制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电接触的数量。尤其,当倾斜的母端子将与具有扁平末端的公端子接触寸,两端子片中的任一个将不能与公接触件的扁平末端充分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将降低连接可靠性。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连接结构,该端子连接结构能够增加母端子的耐久性并且能够稳固地增加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技术方案 本专利技术的方面是一种端子连接结构,该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公端子和母端子,该公端子和母端子构造为通过互相对接而互相连接,该公端子和母端子连接到电线的两端,所述公端子包括形成为在与所述母端子相反的一侧开口的弯曲形状的公接触部,所述母端子包括形成为在所述公端子侧开口的弯曲形状的母接触部,该母接触部的弯曲形状被构造为与所述公接触部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所述公接触部和母接触部中的一个包括向所述公接触部和母接触部中的另一个突出的接触片。 每所述接触片可以包括:基端,该基端固定到所述公接触部和母接触部中的一个;末端,该末端用作自由端;以及接触点,该接触点形成在所述基端与所述末端之间,该接触点构造为与所述公接触部和母接触部中的另一个接触。 多行所述接触片可以布置在纵向利横向中。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端子连接结构,该端子连接结构能够增加母端子的耐久性并且能够稳固地增加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的非接触状态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的非接触状态的侧视图。 图3(a)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接触状态的透视图。图3(b)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接触状态的透视图。 图4(a)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接触状态的侧视图。图4(b)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接触状态的侧视图。 图5(a)是仅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母端子的前视图。图5(b)是仅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母端子的后视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公端子与母端子的连接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本文中,附图中同样或相似的参考标记用来表示同样或相似的部件。附图是示意图,因此,应当注意,附图中的每个尺寸的比例可以与真实尺寸不同,并且应当考虑以下描述来确定具体的尺寸。此外,附图可能将一些部件表示为不同的尺寸并且可能在这些部件中表示不同的尺寸比例。 (端子连接结构)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I的构造。图1和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I的非接触状态的视图。图3和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I的接触状态的视图。图5(a)是仅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母端子20的前视图。图5(b)是仅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母端子20的后视图。端子连接结构I假定为应用于连接分别附接到公壳体和母壳体的电线的连接器。 如图1到4 (b)所示,端子连接结构I包括:公端子10和母端子20,该公端子10和母端子20的每一个都连接到电线(未示出)的端部。公端子10和母端子20通过互相对接而相互连接。 公端子10设置在公壳体(未示出)中。公端子10由具有预定形状的导电板制成。通过弯曲上述板而形成公端子10。公端子10包括:电线连接部11,该电线连接部11构造为与电线(未示出)连接;公接触部12,该公接触部12与电线连接部11 一体地设置,该接触部12被构造为与母端子20接触。 通过在两侧边缘处弯曲上述板以从该两侧边缘竖立来形成电线连接部11。电线连接部11压接到电线(未示出)以固定到该电线。公接触部12形成为弯曲形状,其在与母端子20相反的一侧开口。公接触部12包括与母端子20接触的外周表面13。此处,本实施例的公接触部12不具有不均匀的部分。 母端子20设置在嵌合到公壳体的母壳体(未示出)中。与公端子10相似,母端子20由具有预定形状的导电板制成,并且通过弯曲该板而形成母端子20。母端子20包括:电线连接部21,该电线连接部21构造为与电线(未示出)连接:母接触部22,该母接触部22与电线连接部21 —体地设置,母接触部22被构造为与公端子10的公接触部12接触。 通过在两侧边缘处弯曲上述板以从该两侧边缘竖立来形成电线连接部21。电线连接部21压接到电线(未示出)以固定到该电线。母接触部22形成为弯曲形状,其在公端子10侧开口并且能够与公端子10的外周表面13接触。母接触部22包括在公接触部12侧的内周表面23。母接触部22包括从内周表面23向公接触部12突出的接触片24。 如图5(a)和图5(b)所示,从前方观察,每个接触片24形成为矩形形状。多行接触片24布置在纵向LD和横向SD中。此处,纵向LD和横向与公壳体和母壳体互相嵌合的嵌合方向FD正交。 每个接触片24能够弹性变形并且与当从前方观察形成为格子状等的接触主体25一体地形成。具体地,如图3(b)和4(b)所示的,每个接触片24包括固定到接触主体25的基端和作为自由端的末端。即,接触片24形成为具有悬臂结构。接触点24A形成在基端与末端之间。接触点24A形成为最大程度地朝向母接触部22的曲率中心突出,并且与公接触部12接触。 (公端子与母端子的连接) 将参考附图描述上述的公端子10和母端子的连接。图6(a)和图6(b)是示出公端子10与母端子20的连接状态的侧视图。 当公壳体与母壳体逐渐地互相嵌合并且二者处于半嵌合状态时,公端子10和母端子20互相靠近,并且如图6(a)所示,位于母接触部22的末端(换言之,在母接触部22的开口侧)的接触片24 (接触点24A)与公接触部12进行接触。 当公壳体与母壳体进一步互相嵌合并且二者处于嵌合完成状态时,如图6(b)所示,母接触部22的内周表而23与公接触部12的外周表面13进行接触。每个母接触部22的接触片24与公接触部12的外周表面13接触,并因此弯曲。因此,上述变形能吸收公接触部12的外周表面13与母接触部22的内周表面23之间的公差。此处,上述公差是,例如,在插入方向或与插入方向正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连接结构,该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公端子和母端子,该公端子和母端子构造为通过互相对接而互相连接,该公端子和母端子分别连接到电线的对应端部,所述公端子包括公接触部,该公接触部形成为在与所述母端子相反的一侧开口的弯曲形状,所述母端子包括母接触部,该母接触部形成为在所述公端子侧开口的弯曲形状,并且该母接触部的弯曲形状被构造为与所述公接触部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所述公接触部和母接触部中的一个包括向所述公接触部和母接触部中的另一个突出的接触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6.08 JP 2012-1304611.一种端子连接结构,该端子连接结构包括: 公端子和母端子,该公端子和母端子构造为通过互相对接而互相连接,该公端子和母端子分别连接到电线的对应端部, 所述公端子包括公接触部,该公接触部形成为在与所述母端子相反的一侧开口的弯曲形状, 所述母端子包括母接触部,该母接触部形成为在所述公端子侧开口的弯曲形状,并且该母接触部的弯曲形状被构造为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前隆加藤元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