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姜国华专利>正文

助力车电子限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2788 阅读:8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助力车电子限速器,属于车辆速度控制技术领域,其技术特点是:在助力车的点火控制电路中设置了速度信号取样、比较电路,当车辆速度达到限定值时,停止点火实现限速。电路板被灌封在壳体内,由电路引出的速度控制线缆、点火系统线缆上分别接有速度选择开关和插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限速准确、可调控、批量生产一致性好、限速性能优越、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制作容易、成本低、便于产品化等优点。(*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助力车电子限速器本技术涉及一种助力车电子限速器,属于车辆速度控制
以汽油机为动力的助力自行车,其运行速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发动机的有效燃油量。车辆驾驶人员可以通过对发动机燃油量的控制,按照个人的需要将车辆速度提高到发动机动力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由于国家对助力车实行自行车化管理,具有较高时速的助力车或者在自行车道横冲直撞或者在机动车道争道抢行,这给助力车乘骑者本身及其他行人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时这种局面也给我国城市的交通管理形成压力。因此,国家在助力车行业的“QB-1839”标准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各种有关助力自行车的法规上,都明确提及最高时速问题,并且把时速超标作为助力车性能指标合格的一个否决项目。现有的车辆限速方法可归结为机械限速和电子限速两类:1、机械限速由于内燃机动力车辆的速度取决于内燃机动力的发挥程度,而内燃机是通过燃料的有效燃烧产生动力。所以用机械的手段控制燃烧过程形成所必须的要素,如燃油量、空气供给量等,可以实现内燃机输出动力的限制,从而达到一定的限速效果。机械限速方法有如下缺点:在车辆上装配麻烦,限速可控性、准确性差;受多种影响燃烧的因素的影响难以形成一致的限速效果,批量生产不便等。2、电子限速现有的电子限速方法大都通过电磁式的或者光电式的速度传感器进行速度信号取样,再通过速度信号处理电路、驱动电路、限速执行电路等对车辆实施限速。这些方法的共同缺点是:需要解决传感器的设计、制作问题,需要在车辆上进行传感器安装,需为电路提供合适的工作电源;电子电路结构复杂、工作可靠性差,与车辆在电路上的连接麻烦;制作成本高等。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限速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限速效果理想,电路结构简单、可靠,制作容易、成本低、适合助力车直接使用的电子限速器。本技术包括有壳体、壳体中的电路和线缆。电路板电路中二极管D3的正极与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1”连接,其负极接至电容器C2的一端;电容器C2的另一端接至点火线圈L2的端“3”,二极管D2的正极接-->至点火线圈L2的端“4”,其负极接至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2”,由L1、D3、C2、L2、D2构成的回路完成L1对C2的充电。电阻器R1与二极管D2并联,其与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的一端接至二极管D1的正极,D1的负极接至二极管D3的正极并通过电路引出线接至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1”;电阻器R1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的一端通过电路引出线接至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2”。由L1、R1、D1构成的通路在R1上建立可控硅SCR导通所需的触发电压。电阻器R2的一端接至电阻器R1与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2”相连的一端,另一端接至可控硅SCR的控制极;可控硅SCR的阴极接至R1与二极管D2的连接点上,并通过电路引出线接至点火线圈L2的端“4”。电阻器R1上的触发信号经电阻器R2、可控硅SRC的控制极和阴极构成可控硅SCR的触发导通回路。可控硅SCR的阳极接至二极管D3与电容器C2的连接点,可控硅SCR、点火线圈L2、电容器C2构成电容器C2的放电回路。由D3、C2、D2、R1、D1、R2、SCR组成的电路完成内燃机车辆的点火控制功能。电容器C1的两端分别接在可控硅SCR的控制极和阴极,电阻器R2、电容器C1构成了一个简单的低通过滤波电路。由于这个电路的存在,电阻器R1上的触发信号必须在顺利通过它时才能完成对可控硅SCR有效的触发。由以上特征构成的电路,在车辆速度低于限定车速时,电路完成内燃机在相应速度正常点火的控制功能;当车辆速度达到限定值时,触发信号无法顺利通过由电阻器R2、电容器C1构成的低通滤波电路,点火开关元件可控硅SCR处于关断状态。这时,点火控制电路停止点火,内燃机处于无动力输出状态,车辆速度便得到了限制。由于本技术的电路中对限速起关键作用的构成RC低通滤波电路的电阻器R2以及电容器C1的参数的可选择性,从而可以准确、可靠地对内燃机车辆进行限速,并且可以通过外部开关的简单切换方便地实现助力车几种不同的最高限速状况的并存。本技术的电路板(2)置于壳体(1)内,由电路板的速度线缆引出端(3)引出一速度控制线缆,其端头连接有与车辆电路不发生直接联系的速度选择开关(7),点火系统线缆引出端(4)引出一点火系统线缆(6),其端头连接有与车辆点火系统匹配的插件(8)。-->由以上描述的电路特征和结构特征构成的本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本技术是用电子手段实现准确的速度取样以及实现助力车无动力状态从而达到限速目的的最简捷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电路是充分利用包含了速度信号,即发电机点火充电线圈L1输出的电信号以及熄火执行电路(既然能够执行点火,当然也能执行不点火)单元的点火控制电路。电阻器R1为可控硅SCR提供触发电压,触发电压来自发电机点火充电线圈L1输出的电压信号;电阻器R2和电容器C1构成简单的低通滤波电路,这个电路可以对R1上的信号进行选择后供给可控硅SRC的触发控制端。当电阻器R1两端的电压信号频率低于低通滤波电路的固有频率f0时,触发信号顺利通过电阻器R2和电容器C1构成的电路;当电阻器R1两端的电压信号频率大于等于f0时,触发信号被电阻器R2和电容器C1构成的低通滤波电路吸收。f0由电阻器R2、电容器C1的参数确定。因此,当与车辆速度对应的电阻器R1上的触发信号频率f<f0时,可控硅SCR履行开关职能保证助力车的正常点火;当频率f≥f0时,可控硅SCR因得不到足够的触发信号处于关断状态,此时,点火系统停止点火,助力车进入无动力状态,从而迫使车辆带载自由滑行,一旦车辆速度下降,点火系统又恢复正常点火。2、本技术在结构上保证了制作的经济性和使用的方便性。由以上特点1的分析,本技术实施限速是在充分利用了内燃机车辆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本技术电路引出的点火系统线缆选配合适的插件后,本技术可取代车辆的点火控制器;由本技术电路引出的速度控制线缆通过电器开关可方便地进行不同限速值的转换(这种转换当然包括限速与不限速的转换)。速度控制线缆在外部结构上不与车辆电路发生直接的联系。因此本技术所采用的结构很好地体现了车辆增加限速功能的经济性和方便性。以上特点决定了本技术有如下优点:1、保证了限速范围内车辆有良好的动力;2、可方便、准确地调整限速值;3、限速状态对车辆动力组件无破坏性;4、不需工作电源,不需要安装速度传感器,可直接取代原车点火控制器装车;-->5、可通过电器开关--速度选择开关,方便地实现车辆允许最高速度状态的选择;6、电路元件少,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性高;7、增加车辆的限速功能,不需对原车做任何改动;8、可满足对各种汽油机助力自行车最高速度进行限制的要求;9、增加限速功能的经济性好;10、制作容易,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好,便于产品化、附图图面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路原理图。图中:L1:发动机点火充电线圈,1、2:点火充电线圈L1的输出端,L2:助力车点火线圈,3、4:点火线圈L2的输出端,D1~D3:二极管,C1、C2:电容,R1、R2:电阻,SCR:可控硅。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电路板,3:速度控制线缆引出端,4:点火系统线缆引出端,5:速度控制线缆,6:点火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助力车电子限速器,包括有壳体[1]、壳体[1]中的电路板[2]、线缆[5和6],其特征是:a)电路板[2]的电路中,二极管D↓[3]的正极与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1”连接,其负极与电容器C↓[2]的一端连接,电容器C↓[2]的 另一端与点火线圈L↓[2]的端“3”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点火线圈L↓[2]的端“4”连接,其负极接至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2”,电阻器R↓[1]与二极管D↓[2]并联,其与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的一端接至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接至二极管D↓[3]的正极并接至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1”,电阻器R↓[1]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的一端接至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2”,电阻器R↓[2]的一端接至电阻器R↓[1]与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2”相连的一端,其另一端接至可控硅SCR的控制极,可控硅SCR的阴极接至R↓[1]与二极管D↓[2]的正极的连结点上,并通过电路引出线接至点火线圈L↓[2]的端“4”,可控硅SCR的阳极接至二极管D↓[3]与电容器C↓[2]的连接点上,电容器C↓[1]的两端分别与可控硅SCR的控制极和阴极相连,电容器C↓[1]的一端与电阻器R↓[2]连接可控硅SCR控制极的一端相连,电容器C↓[1]的另一端与电阻器R↓[1]连接可控硅SCR阴极的一端相连;b)从壳体[1] 中的电路板[2]上的速度线缆引出端[3]引出一速度控制线缆[5],其端头连接有速度选择开关[7];从壳体[1]中的电路板[2]的点火系统线缆引出端[4]引出一点火系统线缆[6],其端头连接有与车辆点火系统匹配的插件[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助力车电子限速器,包括有壳体[1]、壳体[1]中的电路板[2]、线缆[5和6],其特征是:a)电路板[2]的电路中,二极管D3的正极与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1”连接,其负极与电容器C2的一端连接,电容器C2的另一端与点火线圈L2的端“3”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点火线圈L2的端“4”连接,其负极接至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2”,电阻器R1与二极管D2并联,其与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的一端接至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接至二极管D3的正极并接至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1”,电阻器R1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的一端接至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2”,电阻器R2的一端接至电阻器R1与点火充电线圈L1的端“2”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姜国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