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传递用接头以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12965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5 18:43
提供一种能够不产生异常噪声地,减小在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a)与蜗杆轴(6a)之间传递的轴向力的扭矩传递用接头(15a)。在支承于输出轴(12a)的驱动侧传递构件(16a)与支承于蜗杆轴(6a)的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a)之间,装入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构件(18a)。构成缓冲构件(18a)的被夹持部(33a、33b)夹设在构成驱动侧传递构件(16)的驱动侧臂部(21a)的圆周方向侧面与构成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a)的被驱动侧臂部(23a)的圆周方向侧面之间。在缓冲构件(18a)一体地设有缓冲部(26),缓冲部(26)被弹性地夹持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面与蜗杆轴(6a)的基端面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扭矩传递用接头以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和扭矩传递用接头,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是将电动马达用作辅助动力源,用于辅助由驾驶员进行的汽车转向的机构,该扭矩传递用接头装入具有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各种机械装置中,用于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扭矩。
技术介绍
在对转向轮(除铲车等特殊车辆以外,通常为前轮)施加转向角时,为了减小驾驶员为了操作转向盘而所需的力,广泛使用动力转向装置。作为动力转向装置,近年来也正快速地普及将电动马达用作辅助动力源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通常,在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中,对于利用转向盘的操作而旋转且随着旋转对转向轮施加转向角的旋转轴,将电动马达的辅助动力经由减速器施加给该旋转轴。作为该减速器,通常使用蜗轮减速器。详细而言,通过使构成蜗轮减速器的被电动马达进行旋转驱动的蜗杆,和与旋转轴一起旋转的蜗轮啮合,能够将电动马达的辅助动力传递到旋转轴。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蜗轮减速器中,若不实施任何对策,则在根据存在于蜗杆与蜗轮的啮合部的齿隙改变旋转轴的旋转方向时,有时发出称为齿轮打击声的令人不快的异常噪声。在日本特开2000-4373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305898号公报和日本特表2006-513906号公报(国际公开公报第2004/074071号)中记载了一种向蜗轮弹性地推压蜗杆的构造,以抑制该齿轮打击声的产生。图52和图53表示日本特开2004-305898号公报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一例。在转向盘1的作用下沿规定方向旋转的转向轴2的前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外壳3的内侧,蜗轮4固定在转向轴2的前端部。另一方面,被电动马达8进行旋转驱动的蜗杆5包括蜗杆轴6和蜗杆齿7,该蜗杆齿7设置在蜗杆轴6的轴向中间部,与蜗轮4啮合。蜗杆轴6的轴向两端部利用深沟型球轴承等的1对滚动轴承9a、9b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持在外壳3内。在蜗杆轴6的前端部中比滚动轴承9a突出的部分外嵌有推压块10,在推压块10与外壳3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11等弹性构件。利用螺旋弹簧11隔着推压块10向蜗轮4对设于蜗杆轴6的蜗杆齿7进行推压。采用这种结构,抑制蜗杆齿7与蜗轮4之间的齿隙,能够减少齿轮打击声的产生。但是,在该以往构造中,不能抑制在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的前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的结合部产生的齿轮打击声。在图示的构造中,通过使设置在蜗杆轴6的基端部的花键孔13与设置在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的前端部的花键轴部14花键卡合,使输出轴12的前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之间以能传递扭矩的方式相结合。当花键孔13与花键轴部14无圆周方向的间隙(无齿隙)地卡合时,不会在输出轴12的前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相结合的结合部(花键卡合部)产生齿轮打击声。但是,实际上在该花键卡合部是存在齿隙的。特别是,在抑制蜗杆齿7与蜗轮4之间的齿隙的构造中,由于需要使蜗杆轴6摆动位移,所以不能使输出轴12的前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相结合的结合部的齿隙完全消失,很难谋求对该结合部处的齿轮打击声的产生进行防止。作为用于防止输出轴12的前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相结合的结合部处的齿轮打击声的产生的构造,在日本实开平3-73745号公报和日本专利第4523721号公报中,提出了借助具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构件的扭矩传递用接头(联轴器,轴接头),将驱动轴的端部与被驱动轴的端部之间结合的构造。图54和图55表示日本实开平3-73745号公报所述的以往构造的扭矩传递用接头15。扭矩传递用接头15包括:金属制的驱动侧传递构件16,其与作为驱动轴的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12同心地支承在该输出轴12的前端部;金属制的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其与作为被驱动轴的蜗杆轴6同心地支承在该蜗杆轴6的基端部;橡胶制的缓冲构件18,其设置在上述驱动侧传递构件16与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之间;钢珠19。驱动侧传递构件16包括:圆板状的驱动侧基部20,其不能相对于输出轴12旋转地支承在该输出轴12的前端部;3根驱动侧臂部21,它们沿圆周方向间断地分别以沿轴向突出的状态设于驱动侧基部20中与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相面对的面。另一方面,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包括:圆板状的被驱动侧基部22,其不能相对于蜗杆轴6旋转地支承在该蜗杆轴6的基端部;3根被驱动侧臂部23,它们沿圆周方向间断地分别以沿轴向突出的状态设于被驱动侧基部22中与驱动侧传递构件16相面对的面。缓冲构件18包括:中空筒状的圆筒部24,其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6根被夹持部25,它们分别自圆筒部24的外周面沿放射方向(通过缓冲构件18的中心轴线沿径向延伸的假想线上)延伸出来。在扭矩传递用接头15的组装状态下,驱动侧臂部21与被驱动侧臂部23沿圆周方向交替地配置。另外,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驱动侧臂部21与被驱动侧臂部23的圆周方向侧面彼此间,分别夹设有各被夹持部25。此外,钢珠19由输出轴12的前端面和蜗杆轴6的基端面夹持。因此,金属制的驱动侧臂部21与被驱动侧臂部23的直接接触得到防止,抑制在该部分产生齿轮打击声。另外,在运转时,在输出轴12与蜗杆轴6之间,轴向力经由钢珠19传递,轴向力不会传递到缓冲构件18。因此,缓冲构件18的耐久性得到长时间的确保。但是,在扭矩传递用接头15中,不能利用钢珠19吸收在输出轴12与蜗杆轴6之间传递的轴向力,不能减小该轴向力。因此,在输出轴12与蜗杆轴6之间传递的轴向力可能变得过大。另外,在电动马达8进行正转以及反转时,在轴向上相反方向的轴向力作用于蜗杆轴6,所以蜗杆轴6处于沿轴向移动而晃动的倾向,不能利用钢珠19抑制蜗杆轴6的晃动。因此,蜗杆轴6及输出轴12与钢珠19可能彼此激烈地碰撞而产生异常噪声。另外,构成缓冲构件18的被夹持部25分别沿放射方向配置,所以在扭矩传递用接头15的组装状态下,缓冲构件18只能自沿圆周方向相邻的驱动侧臂部21与被驱动侧臂部23之间向外部露出。因此,在扭矩传递用接头15中也存在如下这样的问题:起因于难以对缓冲构件18进行目视确认,易于导致用于防止忘记装配缓冲构件18的检查工序的作业效率下降。此外,在扭矩传递用接头15的构造中,不能有效地吸收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各构成构件的尺寸误差、装配误差等误差。例如在产生了输出轴12的中心轴线与蜗杆轴6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关系不一致的所谓对准误差的情况下,通过使缓冲构件18的圆筒部24和被夹持部25的一部分弹性变形,来吸收该对准误差。因此,缓冲构件18(主要是圆筒部24)越容易弹性变形,越能吸收大误差。但是,在扭矩传递用接头15的构造中,被夹持部25分别沿放射方向配置,且也将驱动侧臂部21和被驱动侧臂部23配置为各自的圆周方向侧面沿放射方向延伸。即,包括驱动侧臂部21和被驱动侧臂部23的各圆周方向侧面的假想平面包含驱动侧传递构件16和被驱动侧传递构件17的中心轴线。因此,当对输出轴12进行旋转驱动而开始进行扭矩的传递时,对存在于驱动侧臂部21中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圆周方向侧面与被驱动侧臂部23中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圆周方向侧面之间的被夹持部25,从基端部遍布到前端部均匀地沿圆周方向作用有使之弹性收缩的力。因而,对圆筒部24作用有拉伸方向的力,圆筒部24变得难以沿径向弹性变形,所以缓冲构件18很难充分地吸收对准误差,并且,在圆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扭矩传递用接头以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矩传递用接头,该扭矩传递用接头在沿轴向彼此串联配置的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扭矩,包括:驱动侧传递构件,其与所述驱动轴同心地支承于所述驱动轴的端部;被驱动侧传递构件,其与所述被驱动轴同心地支承于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部;弹性材料制的缓冲构件,其设置在这些驱动侧传递构件与被驱动侧传递构件之间,其中,所述驱动侧传递构件包括:驱动侧基部,其支承于所述驱动轴的端部;多根驱动侧臂部,它们沿圆周方向间断地分别以沿轴向突出的状态设于该驱动侧基部中的与所述被驱动侧传递构件相面对的面,所述被驱动侧传递构件包括:被驱动侧基部,其支承于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部;多根被驱动侧臂部,它们沿圆周方向间断地分别以沿轴向突出的状态设于该被驱动侧基部中的与所述驱动侧传递构件相面对的面,所述缓冲构件具有多根被夹持部,沿圆周方向交替地配置所述驱动侧臂部和所述被驱动侧臂部,并且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驱动侧臂部与被驱动侧臂部的圆周方向侧面彼此之间,分别夹设有所述被夹持部,并且,在所述缓冲构件上一体地设有被夹持在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面彼此之间的缓冲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11.06 JP 2012-244248;2012.11.06 JP 2012-244241.一种扭矩传递用接头,该扭矩传递用接头在沿轴向彼此串联配置的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扭矩,包括:驱动侧传递构件,其与所述驱动轴同心地支承于所述驱动轴的端部;被驱动侧传递构件,其与所述被驱动轴同心地支承于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部;弹性材料制的缓冲构件,其设置在这些驱动侧传递构件与被驱动侧传递构件之间;缓冲部,其被夹持在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面彼此之间,其中,所述驱动侧传递构件包括:驱动侧基部,其支承于所述驱动轴的端部;多根驱动侧臂部,它们沿圆周方向间断地分别以沿轴向突出的状态设于该驱动侧基部中的与所述被驱动侧传递构件相面对的面,所述被驱动侧传递构件包括:被驱动侧基部,其支承于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部;多根被驱动侧臂部,它们沿圆周方向间断地分别以沿轴向突出的状态设于该被驱动侧基部中的与所述驱动侧传递构件相面对的面,所述缓冲构件具有分别为平板状的多根被夹持部以及外径侧覆盖部,利用该多根被夹持部中的沿圆周方向相邻且相对于包含所述缓冲构件的中心轴线在内的假想平面镜面对称且分别相对于放射方向沿越靠近径向外侧越接近该假想平面的方向倾斜的1对被夹持部,和将该1对被夹持部的外径侧端部彼此连结的所述外径侧覆盖部,构成被夹持组合部,通过沿圆周方向以等间隔配置该被夹持组合部,将所述缓冲构件构成为非圆形的筒状,沿圆周方向交替地配置所述驱动侧臂部和所述被驱动侧臂部,并且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驱动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山诚一小岛和彦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