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01334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4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ED芯片。该LED芯片包括:LED管芯,所述LED管芯包括衬底、缓冲层、形成在所述缓冲层之上的第一半导体层、形成在第一半导体之上的量子阱层和形成在量子阱层之上的第二半导体层,其中,第一半导体层包括第一区域和环绕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量子阱层形成在第一区域之上;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形成在第二区域之上;第二电极,第二电极形成在第二半导体层之上;以及封装支架,封装支架具有导电基板、第一导电端和与导电基板相连的第二导电端,其中,LED管芯设置在导电基板之上,且第一导电端与第二电极相连,导电基板与第一电极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第一电极环绕第二电极,能够有效增强电流扩散均匀性,提高LED发光效率,增加芯片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LED芯片
本技术涉及LED (Light Emitting D1de,发光二极管)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LED芯片。
技术介绍
LED有长寿命,无污染,低功耗等特点,它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灯具已经在逐步推广使用并得到广泛认可。目前使用的LED芯片包括LED管芯和支架。其中,LED管芯通常采用绝缘的蓝宝石为衬底,因而其PN电极结构是水平的。此种结构的LED芯片后期经过封装形成灯珠,才能应用在灯具上。常规的封装工艺需要用固晶胶将芯片固定在支架上,并在正负电极位置焊接金线引出导线至支架电极上,如图1所示。 上述技术中,具有蓝宝石衬底的、双电极水平结构的LED芯片的电流扩散不均匀,易造成电流拥堵效应,不仅会降低发光效率,而且会降低芯片的使用寿命。芯片在后期封装过程中,固晶胶若采取普通的绝缘白胶,则封装后成品散热效果不佳;固晶胶若采用散热较好的导电银胶,则易出现固晶时导电银胶高度过高,造成芯片漏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电流扩散均匀性好、发光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LED芯片。 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LED芯片,可以包括:LED管芯,所述LED管芯包括衬底、形成在所述衬底之上的第一半导体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半导体之上的量子阱层和形成在所述量子阱层之上的第二半导体层,其中,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包括第一区域和环绕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量子阱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区域之上;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区域之上;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之上;以及封装支架,所述封装支架具有导电基板、第一导电端和与所述导电基板相连的第二导电端,其中,所述LED管芯设置在所述导电基板之上,且所述第一导电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相连,所述导电基板与所述第一电极相连。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LED芯片中,第一电极位于芯片表面的边缘位置,第二电极位于芯片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一电极环绕第二电极,该设计有效增强电流扩散均匀性,提高LED发光效率,增加芯片寿命。 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LED芯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导电基板之间通过导电体相连,所述导电体围绕所述LED管芯的侧壁设置。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体为导电银胶。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通过金线焊接相连。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之间的透明导电层,其中,所述透明导电层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的尺寸。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导电层为ITO层。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钝化层,所述钝化层覆盖在LED管芯表面非电极区域。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钝化层为二氧化硅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LED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LED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LED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LED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LED芯片的形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a- 6h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LED芯片的形成方法的具体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2-图4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LED芯片。 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LED芯片如图2所示,可以包括:LED管芯、第一电极105、第二电极106和封装支架。LED管芯包括衬底101、缓冲层(未示出)、形成在缓冲层之上的第一半导体层102、形成在第一半导体层102之上的量子阱层103和形成在量子阱层103之上的第二半导体层104。其中,第一半导体层102包括第一区域和环绕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量子阱层103形成在第一区域之上。第一电极105形成在第二区域之上。第二电极106形成在第二半导体层104之上。封装支架具有导电基板201、第一导电端202和与导电基板201相连的第二导电端203。第一导电端202和第二导电端203是指封装支架中与外围电路正负导线分别相连的两个金属接触部分。其中,LED管芯设置在导电基板201之上,且第一导电端202与第二电极106相连,导电基板201与第一电极105相连。该实施例的LED芯片中,第一电极105位于芯片表面的边缘位置,第二电极106位于芯片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一电极105环绕第二电极106,该设计有效增强电流扩散均匀性,提高LED发光效率,增加芯片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中采用导线方式实现电学连接,但此处仅是为了示例的方便,而非本技术的限制。以及,LED管芯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增设钝化保护层等常见结构。这些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知识,本文不赘述。 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电极105和导电基板201之间可以通过导电体204相连,该导电体204围绕LED管芯的侧壁设置,具体地,导电体204围绕LED管芯的衬底101的侧壁、第一半导体层102的侧壁以及第一电极105的侧壁设置。导电体204可以是块状金属、导电橡胶等任意导电材料制成。由于导电体204仅能与芯片表面的边缘位置的第一电极105接触,从而避免了“第一电极-导电体-第二电极”之间的漏电风险。 可选地,导电体204为导电银胶。导电银胶在本技术中起到固晶和导电双重作用,省略了第一电极与导电基板之间的焊线,达到了将水平结构的芯片按照垂直结构芯片的形式进行封装的效果。导电银胶还具有导热性良好的优点,可以增强LED器件散热效果,减少局部过热出现的光衰等问题,提高产品可靠性。 可选地,第一导电端202和第二电极106之间通过金线焊接相连。本技术中,芯片电极虽然是水平结构,但只需要用金线引出第二电极106即可。 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还可以包括:形成在第二电极106和第二半导体层104之间的透明导电层107。透明导电层107的材料可以为掺锡氧化铟(ΙΤ0)、掺铝氧化锌(ΑΖ0)、掺镓氧化锌、掺氟氧化锡(FTO)或者其它透明导电材料。需要说明的是,透明导电层107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二半导体层104的尺寸,这样可以避免透明导电层107突出来一部分,进而与第一电极105接触而导致短路。 下面参考附图5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LED芯片的形成方法。 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LED芯片的形成方法如图5所示,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LED管芯。 LED管芯可以包括衬底、形成在衬底之上的缓冲层、形成在缓冲层之上的第一半导体层、形成在第一半导体之上的量子阱层和形成在量子阱层之上的第二半导体层,其中,第一半导体层包括第一区域和环绕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量子阱层形成在第一区域之上。需要说明的是,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LED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LED管芯,所述LED管芯包括衬底、缓冲层、形成在所述缓冲层之上的第一半导体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半导体之上的量子阱层和形成在所述量子阱层之上的第二半导体层,其中,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包括第一区域和环绕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量子阱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区域之上;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区域之上;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之上;以及封装支架,所述封装支架具有导电基板、第一导电端和与所述导电基板相连的第二导电端,其中,所述LED管芯设置在所述导电基板之上,且所述第一导电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相连,所述导电基板与所述第一电极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ED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LED管芯,所述LED管芯包括衬底、缓冲层、形成在所述缓冲层之上的第一半导体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半导体之上的量子阱层和形成在所述量子阱层之上的第二半导体层,其中,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包括第一区域和环绕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量子阱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区域之上; 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区域之上; 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之上; 以及 封装支架,所述封装支架具有导电基板、第一导电端和与所述导电基板相连的第二导电端,其中,所述LED管芯设置在所述导电基板之上,且所述第一导电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相连,所述导电基板与所述第一电极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杰彭遥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