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87981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1 2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包括分体式的第一下走轮臂和第二下走轮臂,其特征在于:第一下走轮臂与滑动门内板可拆卸且位置可调地滑动连接,第二下走轮臂与第一下走轮臂铰接,第一下走轮臂为L形,第二下走轮臂铰接于第一下走轮臂一侧部向外的延伸部上,第二下走轮臂上铰接有至少一组导向组件,第二下走轮臂上铰接有承重组件,导向组件包括铰接于第二下走轮臂上的导向轮,承重组件包括铰接于第二下走轮臂上的承重轮,承重轮中心轴线与导向轮中心轴线相互垂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结构简单、实现承重轮过下导轨圆弧段时在X方向和Y方向均为滚动运动,同时可以有效提高侧滑动门的开关平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走轮臂,特别是涉及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
技术介绍
以前,较多车型的侧滑动门下走轮臂都是整体式结构,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包括第一下走轮臂1、第二下走轮臂2、螺栓8、螺母7、导向轮3、导向销轴12、垫片13、承重轮19、承重轮销轴20。I)第一下走轮臂I通过螺栓8固定在侧滑动车门上。2)导向轮3及垫片13通过铆接固定第二下走轮臂2,但导向轮3可绕着导向轮销轴12转动。3)第二下走轮臂2通过螺栓8固定在第一下走轮臂I上。4)承重轮19通过铆接固定在第一下走轮臂I上。这种下走轮臂在滑动门开启到最大状态时,是通过一个装配下导轨末端的止动机构——下导轨缓冲块18来限位的(见图1)。此下走轮臂在经过下导轨17圆弧段(该圆弧段是由X方向和Y方向复合而成)时,其只能完成一个方向的滚动,由于第一下走轮臂I与第二下走轮臂2两者为固定连接,因此在另一个方向滑动。但是,这样的滑动会造成下导轨17的油漆被刮掉,从而造成下导轨17生锈;同时因为滑动摩擦阻力较滚动的大,因此侧滑动门开关平顺性也受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现承重轮过下导轨圆弧段时在X方向和Y方向均为滚动运动,成本低、同时可以有效提高侧滑动门的开关平顺性的侧滑动门下走轮臂。 本技术的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包括分体式的第一下走轮臂和第二下走轮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与滑动门内板可拆卸且位置可调地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铰接,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为L形,所述第二下走轮臂铰接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一侧部向外的延伸部上,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铰接有至少一组导向组件,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铰接有承重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的导向轮,所述承重组件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的承重轮,所述承重轮中心轴线与所述导向轮中心轴线相互垂直。 本技术的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还可以是: 所述第二下走轮臂通过连接体铰接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一侧的延伸部上。 所述连接体一端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位置可调地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与所述连接体的另一端铰接。 所述连接体一端和/或中部通过至少一个焊接螺母和至少一个穿过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一侧的延伸部和连接体的螺栓位置可调地连接。 所述第二下走轮臂通过穿过所述连接体的铰链销铰接于所述连接体上。 所述连接体为两块加强板一侧拼合而成,所述两块加强板另一侧留有间隔,所述铰链销分别穿过所述两块加强板。 所述导向组件还包括导向销轴和垫片,所述导向销轴固定在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所述导向轮可旋转套设于所述导向销轴上,所述导向销轴顶部固定有垫片,所述垫片与所述导向轮的顶部的台阶面相抵。 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对称地或等距离地设置有至少两组导向组件,所述各导向轮中心轴线与所述承重轮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且间隔开。 所述第一下走轮臂另一侧设有向下折弯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上设置有缓冲橡胶块。所述第一下走轮臂包括相互垂直的侧壁和底壁,所述底壁一侧部向外的延伸部与所述第二下走轮臂铰接,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前面延伸设置有加强筋。 本技术的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其包括分体式的第一下走轮臂和第二下走轮臂,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与滑动门内板可拆卸且位置可调地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铰接,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为L形,所述第二下走轮臂铰接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一侧部向外的延伸部上,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铰接有至少一组导向组件,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铰接有承重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的导向轮,所述承重组件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的承重轮,所述承重轮中心轴线与所述导向轮中心轴线相互垂直。这样,分体式的第一下走轮臂和第二下走轮臂两者是铰接关系,即两者之间可以根据外力有相对的旋转运动,而第一下走轮臂与滑动门内板可拆卸且位置可调地滑动连接,因此滑动门开关的时候第一下走轮臂随之运动,同时带动与之铰接的第二下走轮臂运动,第二下走轮臂上的导向轮和承重轮均随之运动,承重轮和导向轮由于两者中心轴线相互垂直,而且第二下走轮臂可以绕与第一下走轮臂铰接处旋转,因此,当整体的侧滑动门下走轮臂经过X方向和Y方向复合而成的下导轨圆弧段时,其在X方向和Y方向上均为滚动运动,另外,由于第一下走轮臂与滑动门内板位置可调地固定,即两者可以有Z方向的相对位置调节,因此在整体的侧滑动门下走轮臂运行过程中,X向和Y向为滚动运动,Z向为滑动运动,有效保证运行平稳性,而且避免刮坏下导轨的油漆而使得下导轨生锈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侧滑动门下走轮臂与下导轨安装图。 图2现有技术侧滑动门下走轮臂拆分图。 图3本技术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实施例与车门内板装配示意图。 图4本技术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拆分图。 图号说明 I…第一下走轮臂 2…第二下轮臂3…导向轮 4…延伸部 5…滑动门内板6…连接体 7…焊接螺母 8…螺栓9…长孔 10…铰链销 11…加强板12…导向销轴 13…垫片 14…折弯部15…缓冲橡胶块 16...加强筋 17…下导轨18…下导轨缓冲块 19…承重轮20…承重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3至图4对本技术的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技术的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请参考图3至图4,包括分体式的第一下走轮臂I和第二下走轮臂2,所述第一下走轮臂I与滑动门内板5可拆卸且位置可调地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下走轮臂2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I铰接,所述第一下走轮臂I为L形,所述第二下走轮臂2铰接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I 一侧部向外的延伸部4上,所述第二下走轮臂2上铰接有至少一组导向组件,所述第二下走轮臂2上铰接有承重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二下走轮臂2上的导向轮3,所述承重组件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二下走轮臂2上的承重轮19,所述承重轮19中心轴线与所述导向轮3中心轴线相互垂直。这样,分体式的第一下走轮臂I和第二下走轮臂2两者是铰接关系,即两者之间可以根据外力有相对的旋转运动,而第一下走轮臂I与滑动门内板5可拆卸且位置可调地滑动连接,因此滑动门开关的时候第一下走轮臂I随之运动,同时带动与之铰接的第二下走轮臂2运动,第二下走轮臂2上的导向轮3和承重轮19均随之运动,承重轮19和导向轮3由于两者中心轴线相互垂直,而且第二下走轮臂2可以绕与第一下走轮臂I铰接处旋转,因此,当整体的侧滑动门下走轮臂经过X方向和Y方向复合而成的下导轨17圆弧段时,其在X方向和Y方向上均为滚动运动,另外,由于第一下走轮臂I与滑动门内板5位置可调地固定,即两者可以有Z方向的相对位置调节,因此在整体的侧滑动门下走轮臂运行过程中,X向和Y向为滚动运动,Z向为滑动运动,有效保证运行平稳性,而且避免刮坏下导轨17的油漆而使得下导轨17生锈现象发生。 本技术的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请参考图3至图4,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二下走轮臂2通过连接体6铰接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I 一侧的延伸部4上。当然第二下走轮臂2可以通过铰接轴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包括分体式的第一下走轮臂和第二下走轮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与滑动门内板可拆卸且位置可调地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铰接,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为L形,所述第二下走轮臂铰接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一侧部向外的延伸部上,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铰接有至少一组导向组件,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铰接有承重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的导向轮,所述承重组件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的承重轮,所述承重轮中心轴线与所述导向轮中心轴线相互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包括分体式的第一下走轮臂和第二下走轮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与滑动门内板可拆卸且位置可调地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铰接,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为L形,所述第二下走轮臂铰接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一侧部向外的延伸部上,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铰接有至少一组导向组件,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铰接有承重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的导向轮,所述承重组件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上的承重轮,所述承重轮中心轴线与所述导向轮中心轴线相互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走轮臂通过连接体铰接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一侧的延伸部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一端与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位置可调地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下走轮臂与所述连接体的另一端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一端和/或中部通过至少一个焊接螺母和至少一个穿过所述第一下走轮臂一侧的延伸部和连接体的螺栓位置可调地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侧滑动门下走轮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走轮臂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平谢业远张明晶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