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及其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36565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1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包括安装于轨道系统上的牵引主小车、承载副小车,以及连接牵引主小车和承载副小车的旋转变结构总成,其中,轨道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内轨道和外轨道;牵引主小车包括安装于轨道系统上的轮系总成、外轨道横梁和内轨道横梁;承载副小车包括外轨道载荷梁、内轨道载荷梁以及载荷梁;旋转变结构总成包括上旋转基座、下旋转基座、上滑块和下滑块,上旋转基座与上滑块固定连接、下滑块与下旋转基座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能实现双轨小车在小半径内转弯,提高了双轨小车在转弯运行时的平稳度,同时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及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输送机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及其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双轨悬挂自行输送机方面,由于双轨悬挂自行输送机整体结构较复杂、制造成本较高。双轨小车在转弯时需要克服的难题是:如何保证平稳的通过弯道。因内外轨道转弯半径不同,内外轨道车轮速度不同,内外轨道前后轮横梁之间位置关系会不断地变化。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的双轨列车转向架,适合于城市间双轨的转弯半径很大,且转弯时内外轨道前后轮横梁之间位置关系变化不大,在列车轮轨间隙、变形及打滑等综合作用下能实现转弯;但对于工厂输送机运行受空间限制,双轨的转弯半径较小,转弯时内外轨道前后轮横梁之间位置关系变化较大情况下,需要采用一种变结构设计。另外,也有的双轨小车采用的四个吊钩多为独立运行,由传感器来控制彼此的位置,结构复杂且运行时不平稳,不利于双轨悬挂自行输送机的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及其系统,旨在提高双轨小车在转弯运行时的平稳度,同时结构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包括安装于轨道系统上的牵引主小车、用于与承载装置连接的承载副小车,以及连接牵引主小车和承载副小车的旋转变结构总成,其中,所述轨道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内轨道和外轨道;所述牵引主小车包括安装于所述轨道系统上的轮系总成,以及与所述轮系总成转动连接的外轨道横梁和内轨道横梁,所述外轨道横梁和内轨道横梁相对设置;所述承载副小车包括相对设置的外轨道载荷梁和内轨道载荷梁、以及连接所述外轨道载荷梁和内轨道载荷梁的载荷梁;所述旋转变结构总成包括转动连接的上旋转基座和下旋转基座、与所述承载副小车滑动连接的上滑块、与所述外轨道横梁滑动连接的下滑块,所述上旋转基座与所述上滑块固定连接、且所述下滑块与所述下旋转基座固定连接将所述外轨道横梁与所述承载副小车活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承载副小车还包括位于所述外轨道载荷梁背离所述内轨道载荷梁一侧的导向梁,所述导向梁上设置有上滑轨,所述上滑块安装于所述上滑轨上将所述上滑块与所述承载副小车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轨道横梁上设置有下滑轨,所述下滑块安装于所述下滑轨上将所述下旋转基座与所述牵弓I主小车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下滑块和上滑块上均安装有用于减小其滑动摩擦力的滚轮。 优选地,所述下滑块和上滑块均安装有用于润滑其滑动运动的刮油器和金属刮板。 优选地,所述下滑轨和上滑轨均设置有多条,所述上滑块和下滑块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上滑块与上滑轨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下滑块与下滑轨一一对应设置。 优选地,所述旋转变结构总成还包括旋转主轴,所述上旋转基座与所述旋转主轴的上方转动连接,所述下旋转基座与所述旋转主轴的下方转动连接,所述上旋转基座与所述旋转主轴之间,以及所述下旋转基座与所述旋转主轴之间均设置有轴承。 优选地,所述轮系总成包括安装于所述内轨道上的内轨道前轮和内轨道后轮,以及安装于所述外轨道上的外轨道前轮和外轨道后轮,所述内轨道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轨道前轮和内轨道后轮的悬挂机构转动连接,所述外轨道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轨道前轮和外轨道后轮的悬挂机构转动连接,所述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外轨道前轮和内轨道前轮上的传感器,以及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的用于控制所述外轨道前轮和内轨道前轮速度的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内轨道载荷梁与所述内轨道横梁固定连接。 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以及轨道系统,所述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的牵引主小车安装于所述轨道系统上。 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牵引主小车与承载副小车之间既有滑动连接,又有转动连接,因此,承载副小车无论是在直轨道还是弯轨道,承载副小车始终保持平面内的平动,从而保证了承载副小车在轨道系统中运行的平稳度。另外,因牵引主小车与承载副小车之间既有滑动连接,又有转动连接,因此,双轨小车在弯轨行驶时变结构应运动自如,行动灵活,不会被弯道卡住。同时,本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不需要四个传感器分别驱动,使用两个传感器即可实现精确控制,同时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中牵引主小车与外轨道横梁的俯视方向的局部透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牵引主小车与外轨道横梁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中牵引主小车与外轨道横梁的仰视方向的局部透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的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中牵引主小车与轨道系统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参照图1至图6,本优选实施例中,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包括安装于轨道系统10上的牵引主小车20、用于与承载装置连接的承载副小车30,以及连接牵引主小车20和承载副小车30的旋转变结构总成40,其中,轨道系统10包括相对设置的内轨道11和外轨道12 ;牵引主小车20包括安装于轨道系统10上的轮系总成21,以及与轮系总成21转动连接的外轨道横梁22和内轨道横梁23,外轨道横梁22和内轨道横梁23相对设置;承载副小车30包括相对设置的外轨道载荷梁31和内轨道载荷梁32、以及连接外轨道载荷梁31和内轨道载荷梁32的载荷梁33 ;旋转变结构总成40包括转动连接的上旋转基座41和下旋转基座42、与承载副小车30滑动连接的上滑块43、与外轨道横梁22滑动连接的下滑块44,上旋转基座41与上滑块43固定连接,下滑块44与下旋转基座42固定连接将外轨道横梁22与承载副小车30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下滑块44与下旋转基座42通过螺钉连接,上旋转基座41与上滑块43通过螺钉连接。 进一步地,结合参照图2至图4,承载副小车30还包括位于外轨道载荷梁31背离内轨道载荷梁32 —侧的导向梁34,导向梁34上设置有上滑轨301,上滑块43安装于上滑轨301上将上滑块43与承载副小车30滑动连接。外轨道横梁22上设置有下滑轨201,下滑块44安装于下滑轨201上将下旋转基座42与牵引主小车20滑动连接。 当然,上滑块43与外轨道横梁22也可通过其它方式进行滑动连接,本专利技术对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中,上滑轨301通过螺钉固定于导向梁34上。同样,下滑轨201通过螺钉固定于外轨道横梁22上。 进一步地,结合参照图1和图5,本实施例中,旋转变结构总成40还包括旋转主轴45,上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轨道系统上的牵引主小车、用于与承载装置连接的承载副小车,以及连接牵引主小车和承载副小车的旋转变结构总成,其中,所述轨道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内轨道和外轨道;所述牵引主小车包括安装于所述轨道系统上的轮系总成,以及与所述轮系总成转动连接的外轨道横梁和内轨道横梁,所述外轨道横梁和内轨道横梁相对设置;所述承载副小车包括相对设置的外轨道载荷梁和内轨道载荷梁、以及连接所述外轨道载荷梁和内轨道载荷梁的载荷梁;所述旋转变结构总成包括转动连接的上旋转基座和下旋转基座、与所述承载副小车滑动连接的上滑块、与所述外轨道横梁滑动连接的下滑块,所述上旋转基座与所述上滑块固定连接、且所述下滑块与所述下旋转基座固定连接将所述外轨道横梁与所述承载副小车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轨道系统上的牵引主小车、用于与承载装置连接的承载副小车,以及连接牵引主小车和承载副小车的旋转变结构总成,其中, 所述轨道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内轨道和外轨道; 所述牵引主小车包括安装于所述轨道系统上的轮系总成,以及与所述轮系总成转动连接的外轨道横梁和内轨道横梁,所述外轨道横梁和内轨道横梁相对设置; 所述承载副小车包括相对设置的外轨道载荷梁和内轨道载荷梁、以及连接所述外轨道载荷梁和内轨道载荷梁的载荷梁; 所述旋转变结构总成包括转动连接的上旋转基座和下旋转基座、与所述承载副小车滑动连接的上滑块、与所述外轨道横梁滑动连接的下滑块,所述上旋转基座与所述上滑块固定连接、且所述下滑块与所述下旋转基座固定连接将所述外轨道横梁与所述承载副小车活动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副小车还包括位于所述外轨道载荷梁背离所述内轨道载荷梁一侧的导向梁,所述导向梁上设置有上滑轨,所述上滑块安装于所述上滑轨上将所述上滑块与所述承载副小车滑动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轨道横梁上设置有下滑轨,所述下滑块安装于所述下滑轨上将所述下旋转基座与所述牵引主小车滑动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滑块和上滑块上均安装有用于减小其滑动摩擦力的滚轮。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轨小车变结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滑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海斌何明畅黄善胜肖帮东陈睿周隽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