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轧机上、下轧辊减振的阻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13070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4 1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轧机上、下轧辊减振的阻尼装置,主要为了提供一种不仅能减小维修量而且能为轧辊提供稳定支撑力的用于轧机上、下轧辊减振的阻尼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一端开口的壳体,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两个腔室,相邻腔室之间设置有通气道,第一个腔室内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和第一个腔室气密配合;通气道内设置有滑动装置,滑动装置和通气道内壁气密配合,各腔室内分别设置有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第一个腔室后面的腔室具有缓冲作用,使第一个腔室对支撑杆产生的阻尼力变化平缓,从而使支撑杆为上、下辊提供较稳定的支撑力,达到对上、下辊减振的目的。而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的液压缸,不需要配管,也不会出现漏油现象,所以维修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用于轧机上、下轧辊减振的阻尼装置,主要为了提供一种不仅能减小维修量而且能为轧辊提供稳定支撑力的用于轧机上、下轧辊减振的阻尼装置。本技术包括一端开口的壳体,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两个腔室,相邻腔室之间设置有通气道,第一个腔室内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和第一个腔室气密配合;通气道内设置有滑动装置,滑动装置和通气道内壁气密配合,各腔室内分别设置有气体。本技术第一个腔室后面的腔室具有缓冲作用,使第一个腔室对支撑杆产生的阻尼力变化平缓,从而使支撑杆为上、下辊提供较稳定的支撑力,达到对上、下辊减振的目的。而且本技术相对于现有的液压缸,不需要配管,也不会出现漏油现象,所以维修量小。【专利说明】用于轧机上、下轧辊减振的阻尼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阻尼装置,用于轧机上、下轧辊的减振工作。
技术介绍
在轧钢生产线上,轧机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轧机的上、下轧辊在开合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会直接影响到轧钢产品的质量。 目前主要通过液压缸或阻尼装置支撑上、下轧辊来消除轧辊的振动,其中液压缸在上、下轧辊开合过程中能为两轧辊提供稳定的支撑力,但是液压缸还需要配管,经常会出现漏油的现象,维修频率高,造成轧钢产品的生产效率低。而现有的阻尼装置的具体结构主要是:阻尼装置本体内贯穿有一通道,通道的一开口端通过端盖密封,另一开口端设置有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该开口端的内壁密封连接,支撑杆、通道和端盖之间形成了密封的腔室,在腔室内充满可压缩的气体。当上、下轧辊间距逐渐增大过程中,支撑杆压缩腔室内的气体,腔室内压强增大,支撑杆受到气体的压力变大即阻尼力变大。上、下轧辊之间的开口度很大时,支撑杆的行程很大,受到的阻尼力很大,在上、下轧辊开始闭合时,轧辊受到支撑杆的支撑力很大,随着上、下轧辊的间距逐渐减小,支撑杆受到的阻尼力逐渐减小,轧辊受到支撑杆的支撑力也会相应变小。可以看出支撑杆的阻尼力变化很大,阻尼装置不能为轧辊提供稳定的支撑力,当然对于消除轧辊振动的效果不是很好。 为保证轧钢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不仅要减小维修频率,而且要为轧辊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不仅能减小维修频率而且能为轧辊提供稳定支撑力的用于轧机上、下轧辊减振的阻尼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用于轧机上、下轧辊减振的阻尼装置,包括一端开口的壳体,所述壳体内依次设置有至少两个腔室,相邻所述腔室之间设置有通气道,所述壳体的开口端与第一个腔室相连通,其中, 所述的第一个腔室内设置有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沿第一个腔室中心线移动且延伸至所述壳体外侧,所述支撑杆和第一个腔室气密配合; 所述通气道内设置有滑动装置,所述滑动装置和所述通气道内壁之间气密配合,各所述腔室内分别设置有气体。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两个所述腔室,第一个腔室和第二个腔室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装置为滑动块,所述滑动块和所述通气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以使滑动块和通气道内壁之间达到气密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装置为活塞,所述活塞包括活塞杆和固设在活塞杆一端的活塞片,所述活塞杆设置在所述通气道内,且所述活塞杆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以使活塞杆和所述通气道内壁之间达到气密配合,所述活塞片设置在第二个腔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均为氮气。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外周套设一导向密封环,所述导向密封环和所述第一个腔室内壁之间为螺纹连接,在所述支撑杆和所述导向密封环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以使所述支撑杆和第一个腔室达到气密配合 本技术用于轧机上、下轧辊减振的阻尼装置有至少两个腔室,由于第一个腔室后面的腔室对第一个腔室受到的力有缓冲作用,使第一个腔室内的压强变化平缓,第一个腔室对支撑杆产生的阻尼力也相应变化平缓,从而使支撑杆为上、下辊提供较稳定的支撑力,达到对上、下辊减振的目的。而且本技术相对于现有的液压缸,不需要配管,也不会出现漏油现象,所以维修量小。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用于轧机上、下轧辊减振的阻尼装置,包括一端开口的壳体1,在所述壳体内依次设置有两个腔室,分别为第一个腔室31和第二个腔室32,第一个腔室和第二个腔室之间设置有通气道4。 第一个腔室31和壳体的开口端相连通,在第一个腔室内沿第一个腔室的中心线方向设置有一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延伸到壳体外侧。所述支撑杆和第一个腔室之间为气密配合。 一种优选的气密配合结构为:在所述支撑杆外周套设一导向密封环5,所述导向密封环和所述第一个腔室内壁之间为螺纹连接,在所述支撑杆和所述导向密封环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6,以使所述支撑杆和第一个腔室内壁之间达到气密配合。当支撑杆受到推力或拉力时,支撑杆可沿着第一个腔室的中心线移动。 在通气道内设置有滑动装置,所述滑动装置和所述通气道内壁之间为气密配合。本实施例中滑动装置的具体结构为一活塞,所述活塞包括活塞杆71和固设在活塞杆一端的活塞片72。所述活塞杆设置在所述通气道内,且所述活塞杆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8,以使活塞杆和所述通气道内壁之间达到气密配合,所述活塞片设置在第二个腔室内。 在第一个腔室和第二个腔室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所述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均为氮气,当所述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在受到相同的压缩力时,第一气体的压缩量等于第二气体的压缩量。 本实施例用于轧机上、下轧辊减振的阻尼装置有两个腔室,当支撑杆受到轧辊的推力时,支撑杆压缩第一个腔室内的第一气体,第一气体被压缩,支撑杆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第一个腔室内第一气体的阻尼力,阻尼力的方向与轧辊推力的方向相反。由于支撑杆的压缩使得第一个腔室内的压强大于第二个腔室内的压强,活塞向第二个腔室移动,第一个腔室的容积增大、压强减小,第二个腔室的容积减小、压强增大,直至当第一个腔室对活塞产生的压力和第二个腔室对活塞产生的压力相同时,活塞停止向第二个腔室运动。在整个上述过程中,由于有第二个腔室的缓冲作用,第一个腔室对支撑杆产生的阻尼力变化平缓,从而使支撑杆为上、下辊提供较稳定的支撑力,达到对上、下辊减振的目的。而现有的阻尼装置只有一个腔室,不能对腔室内的压强进行缓冲,该腔室会对支撑杆产生很大的阻尼力,由于阻尼力的变化较大,支撑杆不能为上、下轧辊提供稳定的支撑力,从而减振的效果不是很好。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相对于现有阻尼装置对支撑杆产生的阻尼力变化较平缓,支撑杆为上、下轧辊提供较稳定的阻尼力,从而使上、下轧辊达到减振的目的。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用于轧机上、下轧辊减振的阻尼装置,包括一端开口的壳体1,在所述壳体内依次设置有三个腔室,分别为第一个腔室3a、第二个腔室3b和第三个腔室3c,第一个腔室和第二个腔室之间设置有第一通气道4a,第二个腔室和第三个腔室之间设置有第二通气道4b。 第一个腔室和壳体的开口端相连通,在第一个腔室内沿第一个腔室的中心线方向设置有一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延伸到壳体外侧。所述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轧机上、下轧辊减振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开口的壳体,所述壳体内依次设置有至少两个腔室,相邻所述腔室之间设置有通气道,所述壳体的开口端与第一个腔室相连通,其中,所述的第一个腔室内设置有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沿第一个腔室中心线移动且延伸至所述壳体外侧,所述支撑杆和第一个腔室气密配合;所述通气道内设置有滑动装置,所述滑动装置和所述通气道内壁之间气密配合,各所述腔室内分别设置有气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伟岳峰刘庆祖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