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伏兵专利>正文

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96267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9 1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涉及建筑领域,包括建筑物本体以及逃生通道,逃生通道设置于建筑物本体的外墙体,逃生通道包括主构造柱、爬梯、通道侧壁以及多个防火门,通道侧壁与主构造柱连接并围成供使用者上下的柱状通道,爬梯设置于柱状通道内并固定于主构造柱,防火门设置于通道侧壁,建筑物本体设置有与防火门配合的逃生口,通过防火门与逃生口配合,建筑物本体逃生通道连通,逃生通道的底端设置有逃生通道门。逃生通道提供了一条独立于建筑物本体的逃生路线,而且火势不容易蔓延到逃生通道。如果发生火灾,逃生人员可以进入逃生通道,并通过逃生通道迅速撤离,同时救援人员也可以由逃生通道进入建筑物本体展开援救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建筑物的逃生通道为之字形楼梯,设置于建筑物内部。在发生火灾时,人们通常被困于室内,无法顺利地进入楼梯,甚至楼梯也由于火势的蔓延成为火道而不能作为人员撤离的通道,同时救援人员也无法由楼梯进入建筑物提供救援。因此,采用这种结构的建筑物不利于火灾发生时的逃生和援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以改善目前发生火灾时,建筑物由于没有专门的逃生通道而导致逃生和救援不便的问题。 本技术是这样实现,一种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所述建筑物包括建筑物本体以及逃生通道,所述逃生通道设置于所述建筑物本体的外墙体, 所述逃生通道包括主构造柱、爬梯、通道侧壁以及多个防火门,所述通道侧壁与主构造柱连接并围成供使用者上下的柱状通道,所述主构造柱与所述建筑物本体的外墙体连接,所述爬梯设置于所述柱状通道内并固定于所述主构造柱,所述防火门设置于所述通道侧壁, 所述建筑物本体设置有与所述防火门配合的逃生口,通过所述防火门与所述逃生口配合,所述建筑物本体与所述逃生通道连通,所述逃生通道的底端设置有逃生通道门。 进一步地,所述爬梯由多个弯曲的钢筋组成,所述钢筋按照相等的间距锚入所述主构造柱。由钢筋组成的爬梯非常坚固,每一根钢筋相互独立,即使某一根损坏了,也不会影响爬梯的整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主构造柱的横截面为矩形或者T形。主构造柱的形状根据逃生通道安装位置的建筑物本体形状来确定,以确保逃生通道能够与建筑物本体的外墙体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柱状通道的水平横截面为矩形,所述防火门设置于所述通道侧壁与所述主构造柱连接的侧面,所述通道侧壁对应于所述建筑物本体的每一层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防火门,所述逃生通道还包括多个连接通道,所述逃生口与所述防火门通过所述连接通道连接。 当建筑物本体的外墙体是平的时,通道侧壁无法与建筑物本体的外墙体贴合,通道连接可以使逃生人员更为方便地从逃生口进入防火门。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物本体设置有凸起部或凹陷部,所述柱状通道的形状与所述凸起部或凹陷部的形状匹配,所述逃生口设置于所述凸起部或凹陷部, 所述防火门设置于所述通道侧壁对应于所述逃生口的位置,所述通道侧壁对应于所述建筑物本体的每一层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防火门,所述逃生口与所述防火门直接连接。 建筑物本体设置有凸起部或凹陷部时,通道侧壁与凸起部或凹陷部的外墙体贴合,逃生口设置于凸起部或凹陷部,这样逃生人员就可以通过逃生口和防火门直接进入逃生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逃生口设置有能向所述建筑物本体方向打开的栏杆。在没有发生火灾时,栏杆可以防止无关人员(如小孩)进入逃生通道,以免发生危险。 进一步地,所述通道侧壁还包括两个副构造柱以及连接所述两个副构造柱的多跟连梁。副构造柱和连梁的设置,使得逃生通道的结构更为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逃生通道还包括缓降器,所述缓降器固定于所述逃生通道内。缓降器可以使逃生人员更迅速地沿爬梯下行,同时对逃生人员起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通道侧壁设置有铝合金百叶。铝合金百叶上有空隙,使得逃生通道内的空气保持新鲜,不会在火灾发生时出现氧气浓度降低的情况,同时为逃生通道内的逃生人员提供了向外观察的视野。 进一步地,所述逃生通道还包括护栏,所述护栏设置于所述柱状通道内对应铝合金百叶的位置。由于铝合金百叶的容易损坏,护栏对逃生人员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本技术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包括了设置在建筑物本体外侧的逃生通道,为建筑物增加了一条专门用于火灾逃生的路线。在发生火灾时,火势蔓延到逃生通道非常困难,由于防火门的保护,发生火灾的楼层的火势不会阻碍以上楼层的逃生人员进入逃生通道,同时逃生通道的设置也不影响建筑物本体的外观和内部结构。逃生通道的形状与建筑物本体的形状相配合,并且逃生通道与建筑物本体的内部连通,逃生人员可以迅速进入逃生通道,并通过逃生通道的底端设置的逃生通道门离开;救援人员也可以由逃生通道进入建筑物本体展开援救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的水平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的竖直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的水平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的竖直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的水平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的水平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的竖直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的水平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的竖直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给出的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目前常见的逃生通道设置于建筑物内部。专利技术人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发生火灾时,人们通常被困于室内,无法顺利地进入楼梯,甚至楼梯也由于火势的蔓延成为火道而不能作为人员撤离的通道,同时救援人员也无法由楼梯进入建筑物提供救援。本技术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逃生通道设置于建筑物本体的外部,提供了一条独立于建筑物本体的逃生路线,而且火势不容易蔓延到逃生通道。如果发生火灾,逃生人员可以进入逃生通道,并通过逃生通道迅速撤离,同时救援人员也可以由逃生通道进入建筑物本体展开援救工作。 参阅图1-3,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包括建筑物本体101以及逃生通道,逃生通道设置于建筑物本体101的外墙体。 逃生通道包括主构造柱102、爬梯103、通道侧壁104以及多个防火门105,通道侧壁104与主构造柱102连接并围成供使用者上下的柱状通道,主构造柱102与建筑物本体101的外墙体连接,爬梯103设置于柱状通道内并固定于主构造柱102,防火门105设置于通道侧壁。 建筑物本体101设置有与防火门105配合的逃生口 106,通过防火门105与逃生口106配合,建筑物本体101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包括建筑物本体以及逃生通道,所述逃生通道设置于所述建筑物本体的外墙体,所述逃生通道包括主构造柱、爬梯、通道侧壁以及多个防火门,所述通道侧壁与主构造柱连接并围成供使用者上下的柱状通道,所述主构造柱与所述建筑物本体的外墙体连接,所述爬梯设置于所述柱状通道内并固定于所述主构造柱,所述防火门设置于所述通道侧壁,所述建筑物本体设置有与所述防火门配合的逃生口,通过所述防火门与所述逃生口配合,所述建筑物本体与所述逃生通道连通,所述逃生通道的底端设置有逃生通道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包括建筑物本体以及逃生通道,所述逃生通道设置于所述建筑物本体的外墙体, 所述逃生通道包括主构造柱、爬梯、通道侧壁以及多个防火门,所述通道侧壁与主构造柱连接并围成供使用者上下的柱状通道,所述主构造柱与所述建筑物本体的外墙体连接,所述爬梯设置于所述柱状通道内并固定于所述主构造柱,所述防火门设置于所述通道侧壁, 所述建筑物本体设置有与所述防火门配合的逃生口,通过所述防火门与所述逃生口配合,所述建筑物本体与所述逃生通道连通,所述逃生通道的底端设置有逃生通道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爬梯由多个弯曲的钢筋组成,所述钢筋按照相等的间距锚入所述主构造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构造柱的横截面为矩形或者T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有逃生通道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通道的水平横截面为矩形,所述防火门设置于所述通道侧壁与所述主构造柱连接的侧面,所述通道侧壁对应于所述建筑物本体的每一层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防火门,所述逃生通道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伏兵
申请(专利权)人:朱伏兵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