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西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建筑物外墙木模的拔钉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70674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8 0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用于建筑物外墙木模的拔钉器,包括U形的支架、以及手柄段和支撑段,支撑段通过铰接轴转动设置在支架,在支撑段末端固定有拔钉件,拔钉件由相互连接的连接段和拔钉段组成,拔钉段上表面为水平面且其下表面为倾斜面,水平面与倾斜面之间形成一个锐角,在拔钉段末端沿其端面指向连接段的方向上开有供钢钉钉身通过的弧形槽。先将上表面与下表面所形成的尖端之间斜插入钢钉钉帽周边的木料上,直至钉身大部分进入到弧形槽内,然后摆动手柄段,使得支架底面完全与木板表面接触,利用杠杆原理,继续下压手柄段则快速将钢钉的整个钢身完全从木板中取出,继而保证该木板能够继续重复使用。与传统的拔钉装置相比,更加快捷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外墙木模回收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用于建筑物外墙木模的拔钉器
技术介绍
在建筑物地基浇筑时,需要木模或是钢模来进行外部固定成型,而木模因其使用成本较低,因此相对于钢模而言使用范围更广。在木模固定时,主要由拉丝螺杆进行整体固定,而钢钉施以辅助固定。在当浇筑的混凝土凝固成型后,需要对木模进行拆除,但是由木板所构成的木模上会残留数量较多的钢钉,而诸多的钢钉在拆卸过程中极容易划伤或是钉穿工地上施工人员的脚部,并且钢钉的过多残留不利于木板用作下一次的固定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物外墙木模的拔钉器,方便快速摆出木板上的钢钉,进而达到木板重复使用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建筑物外墙木模的拔钉器,包括U形的支架、以及相互连接的手柄段和支撑段,所述支撑段通过铰接轴转动设置在支架,在所述支撑段末端固定有拔钉件,所述拔钉件由相互连接的连接段和拔钉段组成,所述拔钉段上表面为水平面且其下表面为倾斜面,所述水平面与倾斜面之间形成一个锐角,在所述拔钉段末端沿其端面指向连接段的方向上开有供钢钉钉身通过的弧形槽。现有技术中,钢钉在使用固定时通常只留下钉帽外露在木板表面,拔钉时需要将钉帽周边的木料清理一部分以供拔钉装置的拔钉部分与钉帽接触,而用于清理钢钉顶帽周边木料的拔钉部分广泛采用弯曲状的尖锐体或是上表面倾斜的尖锐体,以方便拔钉部分对钢钉钉身的拔出;而专利技术人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现有技术中的拔钉部分在直接斜插入木料表面时,特别是拔钉部分的尖端在推进过程中十分费力,在遇到木料的木质部致密时,拔钉部分的尖端推进在人力的操作下无法继续进行。因此,在本技术中,拔钉段的上表面为水平面,而下表面为倾斜面,并且在拔钉段沿其末端端面指向连接段的方向上开设弧形槽,即在使用时,先将上表面与下表面所形成的尖端之间斜插入钢钉钉帽周边的木料上,直至钉身大部分进入到弧形槽内,然后摆动手柄段,使得支架底面完全与木板表面接触,利用杠杆原理,继续下压手柄段则快速将钢钉的整个钢身完全从木板中取出,继而保证该木板能够继续重复使用。与传统的拔钉装置相比,更加快捷高效。进一步地,在所述支架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弧形通孔,所述支撑段的两侧安装有与所述弧形通孔配合的活动杆。手柄段的下压幅度与木板内钢钉的长度有关,在手柄段的下压直至钢钉拔出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手部往往会因为施力下压过猛而导致手部被手柄段压伤,而本技术中,在支架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弧形通孔,且在支撑段的两侧对应设置有与弧形通孔配合的活动杆,当活动杆移动至弧顶通孔的极限位置时,手柄段则无法继续移动,进而保证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进一步地,所述锐角的角度大小为15°~20°。作为优选,将拔钉段上表面与下表面形成的锐角角度设置在15°~20°范围内,可在保证拔钉段的尖端顺利斜插入木板的前提下,还能保证拔钉段的使用寿命,即当该锐角的角度小于15°时,拔钉段的尖端过于尖锐,进而导致该尖端的强度降低,无法多次重复使用;当当该锐角的角度大于20°时,拔钉段的尖端与木板的接触厚度增加,即增大了该尖端继续下移的阻力,也就是说操作人员需要施力更大的作用力才能将该尖端移动至钢钉钉帽下方的位置。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在拔钉段斜插入木板的过程中所需操作人员施加的作用力大大减小,直接缩短了单颗钢钉拔出的时间,提高了拔钉效率;2、本技术在支架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弧形通孔,且在支撑段的两侧对应设置有与弧形通孔配合的活动杆,当活动杆移动至弧顶通孔的极限位置时,手柄段则无法继续移动,进而保证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3、本技术的操作简单,且其拔钉的关键部分---拔钉段尖端的强度可供其多次重复使用,增加了拔钉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拔钉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手柄段、2-支撑段、3-支架、4-弧形通孔、5-活动杆、6-铰接轴、7-拔钉件、71-连接段、72-拔钉段、73-倾斜面、74-弧形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U形的支架3、以及相互连接的手柄段1和支撑段2,所述支撑段2通过铰接轴6转动设置在支架3,在所述支撑段2末端固定有拔钉件7,所述拔钉件7由相互连接的连接段71和拔钉段72组成,所述拔钉段72上表面为水平面且其下表面为倾斜面73,所述水平面与倾斜面73之间形成一个锐角,在所述拔钉段72末端沿其端面指向连接段71的方向上开有供钢钉钉身通过的弧形槽。拔钉段72的上表面为水平面,而下表面为倾斜面73,并且在拔钉段72沿其末端端面指向连接段71的方向上开设弧形槽,即在使用时,先将上表面与下表面所形成的尖端之间斜插入钢钉钉帽周边的木料上,直至钉身大部分进入到弧形槽内,然后摆动手柄段1,使得支架3底面完全与木板表面接触,利用杠杆原理,继续下压手柄段1则快速将钢钉的整个钢身完全从木板中取出,继而保证该木板能够继续重复使用。与传统的拔钉装置相比,更加快捷高效。其中,在所述支架3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弧形通孔4,所述支撑段2的两侧安装有与所述弧形通孔4配合的活动杆5。手柄段1的下压幅度与木板内钢钉的长度有关,在手柄段1的下压直至钢钉拔出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手部往往会因为施力下压过猛而导致手部被手柄段1压伤,而本技术中,在支架3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弧形通孔4,且在支撑段2的两侧对应设置有与弧形通孔4配合的活动杆5,当活动杆5移动至弧顶通孔的极限位置时,手柄段1则无法继续移动,进而保证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作为优选,将拔钉段72上表面与下表面形成的锐角角度设置在15°~20°范围内,可在保证拔钉段72的尖端顺利斜插入木板的前提下,还能保证拔钉段72的使用寿命,即当该锐角的角度小于15°时,拔钉段72的尖端过于尖锐,进而导致该尖端的强度降低,无法多次重复使用;当当该锐角的角度大于20°时,拔钉段72的尖端与木板的接触厚度增加,即增大了该尖端继续下移的阻力,也就是说操作人员需要施力更大的作用力才能将该尖端移动至钢钉钉帽下方的位置。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建筑物外墙木模的拔钉器,包括U形的支架(3)、以及相互连接的手柄段(1)和支撑段(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段(2)通过铰接轴(6)转动设置在支架(3),在所述支撑段(2)末端固定有拔钉件(7),所述拔钉件(7)由相互连接的连接段(71)和拔钉段(72)组成,所述拔钉段(72)上表面为水平面且其下表面为倾斜面(73),所述水平面与倾斜面(73)之间形成一个锐角,在所述拔钉段(72)末端沿其端面指向连接段(71)的方向上开有供钢钉钉身通过的弧形槽(7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筑物外墙木模的拔钉器,包括U形的支架(3)、以及相互连接的手柄段(1)和支撑段(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段(2)通过铰接轴(6)转动设置在支架(3),在所述支撑段(2)末端固定有拔钉件(7),所述拔钉件(7)由相互连接的连接段(71)和拔钉段(72)组成,所述拔钉段(72)上表面为水平面且其下表面为倾斜面(73),所述水平面与倾斜面(73)之间形成一个锐角,在所述拔钉段(7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茂帆
申请(专利权)人:西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