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建筑布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44224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31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的一种节能建筑布局结构。技术方案是建筑的中间设置主要功能区,东侧和西侧各设置辅助设备区,主要功能区与各辅助设备区之间设置空气隔离区,空气隔离区为由地面、顶棚和四周围墙围起的空气腔体,空气腔体为长方体;长方体的长边为南北向,且大于或等于位于其两侧的辅助设备区和主要功能区南北向的较长边;长方体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位于其两侧的辅助设备区和主要功能区的较高高度;空气腔体的南北相对的围墙上都设有可启闭通风口或顶棚和南北相对围墙的下部设置可启闭通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解决西侧和东侧的热量对建筑主要功能区的热传递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升建筑的节能效果的通用布局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对建筑的西侧与东侧的建筑外墙热影响,基本都是采用建筑外增加构件遮阳,或者增加或加厚墙体隔热材料来阻断外墙热量对建筑主要功能区域的热传导影响,若设计或者施工不到位,就会极大的增加建筑的后期运营能源消耗,降低建筑室内的空间舒适度。以上方式都需要增加设备和投资才能实现相应的节能目标。目前缺乏一种通用的平面类型来从建筑设计手段上、经济性的解决相应的东、西侧热传导影响问题,利用合理的空间布局或者直接利用建筑空间的组合或者建筑构件,辅助通风路径的组织,就能实现相应的节能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节能建筑布局结构, 可以解决西侧和东侧的热量对建筑主要功能区的热传递影响。本技术所采取的基本技术方案是:建筑的中间设置主要功能区,东侧和西侧各设置辅助设备区,所述主要功能区与各所述辅助设备区之间设置空气隔离区,所述空气隔离区为由地面、顶棚和四周围墙围起的空气腔体,所述空气腔体为长方体;所述长方体的长边为南北向,且大于或等于位于其两侧的所述辅助设备区和主要功能区南北向的较长边;所述长方体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位于其两侧的所述辅助设备区和主要功能区的较高高度;所述空气腔体的南北相对的围墙上都设有可启闭通风口。当可启闭通风口打开时,使空气腔体与室外空气南北贯通。另一种技术方案是在空气腔体的顶棚和空气腔体的南北相对的围墙的下部都设有可启闭通风口,当可启闭通风口打开时,使空气腔体与室外空气上下贯通。上述技术方案中,辅助设备区主要布置机房、卫生间等辅助功能的房间统一布置区;主要功能区是布置主要功能房间,如办公等大楼的主功能区为办公室,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灵活确定。一般,空气隔离区无主要建筑平面使用功能,可表现为走道等。空气隔离区的顶棚及围墙的形式及材质不限,东西两侧的围墙可兼用辅助设备区外墙和主要功能区的外墙或另行建造,可启闭通风口为可以调节的百叶或者可移动盖板等任意现有技术措施来实现与外界空气的流通或者自我封闭。空气隔离区的位置必须设置在主要功能区与东西侧的辅助区之间,将两者从物理上完全隔离。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所述主要功能区为数个,且分别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各主要功能区之间设有公共联系区连接。公共联系区是平面的主要交通空间,为大楼的大堂区域,也或者是主要的休息区、会议等公共通用的功能区。主要功能区与公共联系区可以无限组合。本技术的设计原理为:分别在建筑物的东侧和西侧设置辅助设备区和空气隔离区,中间部位为主要功能区和公共联系区。利用辅助设备区直接面对东西侧的室外热量辐射,空气隔离区将阻断辅助设备区与主要功能区之间的直接物理联系,通过空气腔体的启闭,实现热量在该区域的与外界交流或者蓄热效果,以建筑手段实现对主要活动区热传导的控制。通过打开空气腔体上的可启闭通风口,实现空气腔体南北方向或者上下与室外空气贯通,带走热量实现减少夏季西晒的阳光的热传递对建筑能耗影响;同时,通过关闭空气腔体上的可启闭通风口,实现冬季减少辅助设备区和主要功能区热量的对外流失,空气间层蓄热。在夏季工况条件下,可以通过开启空气隔离区,利用外界自然条件加速空气流动,将热量带走。而冬季则可以关闭空气隔离区,实现空气腔体蓄热,减少热量损失。实现以上两种工况条件下的最佳室内舒适度,同时减少能源消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利用建筑布局结构,通过建筑手段,来降低东西侧室外热量对建筑物的影响。在不用消耗能耗的基础,实现对建筑室外物理环境的良好控制,经济效益明显。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法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 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立面示意图及夏天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方向为空气流动方向;实线箭头方向为热量方向。 图5为本技术的立面示意图及冬天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实线箭头方向为热量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 建筑的中间设置主要功能区3,西侧和东侧分别设置辅助设备区1,主要功能区3与各辅助设备区1之间分别设置空气隔离区2。空气隔离区2为由地面、顶棚和围墙围起的空气腔体。如图1所示,空气隔离区为长方体的空气腔体,且其长边方向为南北向,长边的长度与与辅助设备区1和主要功能区3的南北向长度等长。如辅助设备区1和主要功能区3的南北向长度不等长,如图2中西侧的空气隔离区示意,则西侧空气隔离区的长边大于西侧辅助设备区的南北向边长的长度,并与主要功能区的南北向边长相等。空气隔离区也可如图2中东侧所示,两端凸出主要功能区3和辅助设备区1,即其长边的长度大于辅助设备区和主要功能区南北向的南北向边长。图1和图2仅为一种示意,空气隔离区形成的立方体的长边大于或等于辅助设备区和主要功能区南北向的较长边即可。 如图3所示,建筑的西侧和东侧分别设置辅助设备区;主要功能区3为两个且东西向布置,之间用公共联系区4连接;主要功能区3与辅助设备区1之间分别设置空气隔离区2。图3仅为一种示意,主要功能区3可为三个、四个或多个,各主要功能区之间设有公共联系区连接。图4为本技术立面图及夏天工作原理示意图,西侧空气隔离区2的高度大于两边主要功能区3和辅助设备区1的高度,东侧空气隔离区2的高度等于主要功能区3的高度,大于东侧的辅助设备区1的高度。图中空气隔离区形成的空气腔体的顶棚设置百叶5,空气腔体的南北围墙的下部设置百叶5,当百叶5打开时,空气实现上下对流,加速散热,图4中虚线箭头表示空气流通,实线箭头为热量传递方向,随空气腔体内的空气对流而散出。图5为本技术冬天的工作原理,空气腔体密闭,可关闭设置在空气隔离区1顶棚和南北围墙下部的百叶5,实现空气腔体蓄热,减少散热,如图5中实线箭头方向为热量传递方向,并未通过空气隔离区散出。图5中空气隔离区形成的空气腔体的高度可与辅助设备区1和主要功能区3等高。图4和图5仅为一种示意,空气隔离区内的空气对流既可上下对流,也可南北对流。百叶作为可启闭通风口的一种形式。空气腔体的高度也仅为一种示意,只需要满足其高度大于或等于位于其两侧的辅助设备区和主要功能区的较高高度即可。 图1至图5的辅助设备区、主要功能区、公共联系区和空气隔离区的形状大小仅为一种示意。以上对本技术实施提供的一种方案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凡依本技术设计思想所做的任何改变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节能建筑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建筑的中间设置主要功能区,东侧和西侧各设置辅助设备区,所述主要功能区与各所述辅助设备区之间设置空气隔离区,所述空气隔离区为由地面、顶棚和四周围墙围起的空气腔体,所述空气腔体为长方体;所述长方体的长边为南北向,且大于或等于位于其两侧的所述辅助设备区和主要功能区南北向的较长边;所述长方体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位于其两侧的所述辅助设备区和主要功能区的较高高度;所述空气腔体的南北相对的围墙上都设有可启闭通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建筑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建筑的中间设置主要功能区,东侧和西侧各设置辅助设备区,所述主要功能区与各所述辅助设备区之间设置空气隔离区,所述空气隔离区为由地面、顶棚和四周围墙围起的空气腔体,所述空气腔体为长方体;所述长方体的长边为南北向,且大于或等于位于其两侧的所述辅助设备区和主要功能区南北向的较长边;所述长方体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位于其两侧的所述辅助设备区和主要功能区的较高高度;所述空气腔体的南北相对的围墙上都设有可启闭通风口。
2.一种节能建筑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建筑的中间设置主要功能区,东侧和西侧各设置辅助设备区,所述主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戎武杰刘智伟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