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摆臂联动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5841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摆臂联动悬架,包括车架、安装转向节立轴的套筒支架,还包括上摆臂、下摆臂及连杆,所述上摆臂、下摆臂一端铰接于所述套筒支架,另一端铰接于车架构成四杆机构,所述连杆一端与该四杆机构的上摆臂或下摆臂铰接,另一端与另一侧四杆机构上摆臂或下摆臂铰接。所述下摆臂的车架铰接端向下方延伸呈直角状,所述连杆与下摆臂的直角延伸端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车轮的定位参数变化小,操纵稳定性好。在轮距较宽的前后桥悬架系统或车体较长的左右桥悬架系统中应用时,车架及悬架机构受力好,重量轻。(*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及一种机动车辆的悬架机构,具体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四轮机动车辆刚性悬架中的双摆臂联动悬架
技术介绍
现有的四轮机动工业车辆刚性悬架一般都采用前后桥悬架系统,其中一个桥和车架刚性连接,另一个桥的中部与车架铰接,车架形成了三支点支撑的形式,车辆通过不平路面时保证四轮同时着地。这种悬架的主要缺点是在车轮上下跳动过程中,车轮的定位参数变化大,操纵稳定性差。当在轮距较宽的前后桥悬架系统或车体较长的左右桥悬架系统中应用时,桥的结构笨重,强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四轮机动车辆的双摆臂联动悬架,采用该双摆臂联动悬架的车轮定位参数变化小,操纵稳定性好。在轮距较宽的前后桥悬架系统或车体较长的左右桥悬架系统中应用时,车架及悬架机构受力好,重量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双摆臂联动悬架,包括车架、安装转向节立轴的套筒支架,还包括上摆臂、下摆臂及连杆,所述上摆臂、下摆臂一端铰接于所述套筒支架,另一端铰接于车架构成四杆机构,所述连杆一端与该四杆机构的上摆臂或下摆臂铰接,另一端与另一侧四杆机构上摆臂或下摆臂铰接。所述下摆臂的车架铰接端向下方延伸呈直角状,所述连杆与下摆臂的直角延伸端铰接。所述上摆臂或下摆臂与车架的铰接端反向延长,所述连杆两端铰接于上摆臂或下摆臂的反向延长端,中间铰接于车架。所述四杆机构为平行四边形四杆机构或对边不等长的四杆机构。该双摆臂联动悬架可以设置在车体的前后轮之间,也可以设置在车体的左右轮之间,即该双摆臂联动悬架既可以作为车体的左右桥悬架系统,也可以作为车体的前后桥悬架系统。本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车轮的定位参数变化小,操纵稳定性好。在轮距较宽的前后桥悬架系统或车体较长的左右桥悬架系统中应用时,车架及悬架机构受力好,重量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双摆臂联动悬架设置在车体前后轮之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双摆臂联动悬架的装配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种双摆臂联动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摆臂2.车轮3.下摆臂铰接轴4.转向节立轴5.套筒支架6.上摆臂铰接轴7.上摆臂8.车架9.下摆臂直角延伸端10.连杆11.上摆臂反向延伸端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左右桥悬架系统(即双摆臂联动悬架设置在车体前后轮之间)实施例及其附图进一步叙述本技术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双摆臂联动悬架,包括车架8、安装转向节立轴4的套筒支架5,还包括上摆臂7、下摆臂1及连杆10,所述上摆臂7、下摆臂1一端铰接于所述套筒支架5,另一端铰接于车架8构成四杆机构,所述连杆10一端与该四杆机构的上摆臂7或下摆臂1铰接,另一端与另一侧四杆机构的上摆臂或下摆臂铰接。在图2中,所述下摆臂1的车架铰接端向下方延伸呈直角状,所述连杆10与下摆臂的直角延伸端9铰接。在图3中,所述上摆臂7(或下摆臂)的车架铰接端向反向延长,所述连杆10两端铰接于上摆臂反向延长端11(或下摆臂反向延长端),中间铰接于车架8。所述四杆机构可以为平行四边形四杆机构或对边不等长的四杆机构。该双摆臂联动悬架可以设置在车体的前后轮之间,也可以设置在车体的左右轮之间。本技术图2所示悬架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双摆臂联动悬架中,直角形下摆臂1、上摆臂7、套筒支架5和车架8组成四杆机构,当路面不平时,若一端悬架中的车轮2向上运动,车轮2带动套筒支架5向上运动,套筒支架5通过下摆臂铰接销轴3带动直角形下摆臂1绕车架铰接轴转动,直角形下摆臂1的直角延伸端9通过连杆铰接轴带动连杆10水平移动,连杆10通过连杆铰接轴带动另一端悬架中的直角形下摆臂1转动,使该端的车轮2向下运动,由于两悬架杆件的对称性,使两端车轮上跳和下跳的距离相等,从而保证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四个车轮同时着地,以保证车辆行驶稳定性和较好的牵引性能。用直角形下摆臂1、上摆臂7、套筒支架5和车架8组成四杆机构,保证车轮上下跳动时定位参数的变化和运动特性。图3所示悬架的工作原理与图2所示的悬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用连杆10作杠杆带动四杆机构摆动,取代连杆10作牵拉杆带动四杆机构摆动。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对本技术所作的任何改进或变型均属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双摆臂联动悬架,包括车架、安装转向节立轴的套筒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摆臂、下摆臂及连杆,所述上摆臂、下摆臂一端铰接于所述套筒支架,另一端铰接于车架构成四杆机构,所述连杆一端与该四杆机构的上摆臂或下摆臂铰接,另一端与另一侧四杆机构上摆臂或下摆臂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摆臂联动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摆臂的车架铰接端向下方延伸呈直角状,所述连杆与下摆臂的直角延伸端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摆臂联动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或下摆臂与车架的铰接端反向延长,所述连杆两端铰接于上摆臂或下摆臂的反向延长端,连杆中间铰接于车架。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摆臂联动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四杆机构为平行四边形四杆机构或对边不等长的四杆机构。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摆臂联动悬架,其特征在于该双摆臂联动悬架设置在车体的前后轮之间,或者设置在车体的左右轮之间。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摆臂联动悬架,包括车架、安装转向节立轴的套筒支架,还包括上摆臂、下摆臂及连杆,所述上摆臂、下摆臂一端铰接于所述套筒支架,另一端铰接于车架构成四杆机构,所述连杆一端与该四杆机构的上摆臂或下摆臂铰接,另一端与另一侧四杆机构上摆臂或下摆臂铰接。所述下摆臂的车架铰接端向下方延伸呈直角状,所述连杆与下摆臂的直角延伸端铰接。本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车轮的定位参数变化小,操纵稳定性好。在轮距较宽的前后桥悬架系统或车体较长的左右桥悬架系统中应用时,车架及悬架机构受力好,重量轻。文档编号B60G21/00GK2846190SQ200520132579公开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0日专利技术者穆希辉, 卞学良, 杜峰坡, 马振书, 罗磊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械技术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摆臂联动悬架,包括车架、安装转向节立轴的套筒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摆臂、下摆臂及连杆,所述上摆臂、下摆臂一端铰接于所述套筒支架,另一端铰接于车架构成四杆机构,所述连杆一端与该四杆机构的上摆臂或下摆臂铰接,另一端与另一侧四杆机构上摆臂或下摆臂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穆希辉卞学良杜峰坡马振书罗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械技术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