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49778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31 2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包括顶杆和模仁,所述顶杆滑动配合在所述模仁的模仁孔内,所述模仁孔左侧孔壁由上至下包括竖直面部分和斜面部分,所述顶杆为横截面呈矩形的杆状构件,其左侧表面由上至下包括成型面部分、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在所述成型面部分上设有凸台,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为竖直平面,第二平面部分为下端向左倾斜的平面,当所述顶杆相对模仁向上运动时,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受模仁孔的斜面部分挤压作用,使所述顶杆变形向右弯曲。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产品较小空间内实现出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具顶出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具体是指将具有水平方向孔洞的产品脱模成型的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的发展,顾客对汽车功能多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机操作舒适性,越来越多的功能键集中在门饰板开关面板上,这就需要在一定面积的开关面板上布置更多的功能键,从而要求功能键的安装结构(一般为孔)布置在垂直于开关面板的区域,就产生了倒扣结构。 传统的倒扣结构一般采用直顶或斜顶出模,所需的布置空间较大,在产品相对较小空间内无法布置。例如,该产品此处尺寸空间仅为1mm (参见图6),如采用斜顶,为保证斜顶本身强度,斜顶4宽度一般为10_,产品处斜顶本身尺寸横向空间需要14_,与产品3发生干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顶出结构,能够在产品较小空间内实现出模,解决产品成型问题。 本技术所述的模具顶出结构,包括顶杆和模仁,所述顶杆滑动配合在所述模仁的模仁孔内,所述模仁孔左右侧孔壁间的宽度上窄下宽,其左侧孔壁由上至下包括竖直面部分和斜面部分,所述顶杆为横截面呈矩形的杆状构件,其左侧表面由上至下包括成型面部分、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在所述成型面部分上设有凸台,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为竖直平面,注塑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模仁孔的竖直面部分紧贴,第二平面部分为下端向左倾斜的平面,当所述顶杆相对模仁向上运动时,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受模仁孔的斜面部分挤压作用,使所述顶杆变形向右弯曲,且此时模仁孔右侧孔壁与顶杆间留有间隙。 所述顶杆的成型面部分和第一平面部分间形成一台阶过渡。 本技术所述模具顶出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产品空间不足而导致无法布置斜顶的问题,通过顶杆和模仁孔的配合,使得顶杆弯曲,实现了在较小空间内顺利出模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中顶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中模仁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顶出过程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4是顶杆与模仁孔刚发生挤压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顶杆上的凸台完全脱离产品倒扣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斜顶出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阐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图2所示的模具顶出结构,包括顶杆I和模仁2,所述顶杆I滑动配合在所述模仁的模仁孔203内。 所述模仁孔左右侧孔壁间的宽度上窄下宽,其左侧孔壁由上至下包括竖直面部分201和斜面部分202,所述竖直面部分和斜面部分间形成分界线B。 所述顶杆I为横截面呈矩形的杆状构件,其左侧表面由上至下包括成型面部分101、第一平面部分102和第二平面部分103。在所述成型面部分上设有水平方向的凸台104,所述第一平面部分102为竖直平面,所述顶杆的成型面部分101和第一平面部分102间形成一台阶过渡,第一平面部分102和第二平面部分103间形成分界线A。注塑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102与模仁孔的竖直面部分201紧贴形成封胶面。第二平面部分103为下端向左倾斜的平面,当所述顶杆相对模仁向上运动时,所述第二平面部分103受模仁孔的斜面部分202挤压作用,使所述顶杆塑性变形向右弯曲,且此时模仁孔右侧孔壁与顶杆间留有间隙,保证顶杆在弯曲过程中其右侧不与模仁孔干涉。 下面对上述模具顶出结构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第一步:参见图3,产品3注塑完成时产品与模仁紧贴,本实施例中产品3为车门内饰板面板,所述顶杆的凸台104位于产品的倒扣301中,顶杆的第一平面部分与模仁孔的的竖直面部分紧贴。 第二步:参见图4,模具打开后,注塑机顶棍7带动顶针面板5和顶针底板6,顶杆I带动产品3 —起向上运动,顶杆I相对产品3静止。当顶出到一定行程后,顶杆的第二平面部分103受到模仁孔的斜面部分202的抵触,开始向右弯曲,同时顶杆的顶端相对产品向右运动,顶杆上的凸台104开始脱离产品的倒扣301。 第三步:参见图5,顶杆继续向上运动,同时顶杆的斜面受模仁孔的斜面部分挤压程度加大,顶杆向右弯曲程度继续加大,顶杆的凸台104进一步脱离产品的倒扣301。当顶出完成时,顶杆相对模仁孔弯曲程度达到最大,同时顶杆的凸台已完全脱离产品倒扣,可以取出产品3。 第四步:取件后,顶针面板5和顶针底板6在注塑机顶棍7作用下回位,顶杆I开始向下回位,同时向左回复,最终达到初始状态,之后模具合模,完成一个周期。本实施例中,所需要的尺寸空间仅为6mm,相对与现有技术中的斜顶结构大大降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包括顶杆(1)和模仁(2),所述顶杆滑动配合在所述模仁的模仁孔(203)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模仁孔左右侧孔壁间的宽度上窄下宽,其左侧孔壁由上至下包括竖直面部分(201)和斜面部分(202),所述顶杆为横截面呈矩形的杆状构件,其左侧表面由上至下包括成型面部分(101)、第一平面部分(102)和第二平面部分(103),在所述成型面部分上设有凸台(104),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为竖直平面,注塑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与模仁孔的竖直面部分紧贴,第二平面部分为下端向左倾斜的平面,当所述顶杆相对模仁向上运动时,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受模仁孔的斜面部分挤压作用,使所述顶杆变形向右弯曲,且此时模仁孔右侧孔壁与顶杆间留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包括顶杆(I)和模仁(2),所述顶杆滑动配合在所述模仁的模仁孔(203)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模仁孔左右侧孔壁间的宽度上窄下宽,其左侧孔壁由上至下包括竖直面部分(201)和斜面部分(202),所述顶杆为横截面呈矩形的杆状构件,其左侧表面由上至下包括成型面部分(101)、第一平面部分(102)和第二平面部分(103),在所述成型面部分上设有凸台(1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伍秦宇志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