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铣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41448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31 1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立铣刀,其能够防止切削刃部与刀柄部的边界面折损,并能够实现长寿命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立铣刀具有形成有刃径为0.5mm以下的切削刃部的工具前端部和形成有刀柄部的工具基端部,工具前端部由杨氏模量比工具基端部大的材料形成,其中,在切削刃部与刀柄部之间形成有直径比刀柄部小的由连续曲线面构成的颈部,形成于该颈部的工具前端部与工具基端部的边界面配置在自切削刃部的刀尖前端在刃径的1倍以上且3倍以下范围内的距离处,颈部的最细部的直径被设定为刃径的0.8倍以上且0.95倍以下,该最细部配置在从边界面朝向刀尖前端在刃径的0.1倍以上且1倍以下范围内的距离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铣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加工精密模具等时使用的小径的立铣刀。
技术介绍
立铣刀具有由形成于外周部的外周刃和形成于前端的底刃构成的切削刃部和刀 柄部。 并且,在小径的立铣刀中,为了有效地使用侧刃,切削刃部被设为其直径小于刀柄 部的直径,切削刃部与刀柄部之间经由直线形状或锥形形状的颈部而连接。然而,在这种外 径增加的形状的拐点处,在进行切削时容易产生应力集中或挠曲,存在从切削刃部与颈部 的连接部的边界面起容易折损的问题。 于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立铣刀中,在颈部的直线形状与锥形形状之间设置 由连续曲线构成的凹状部,由此使进行切削时的应力集中分散。并且,记载有使切削时所产 生的挠曲的起点位于凹状部的刀柄侧端部,并将成为挠曲起点位置的外径设为较大,由此 提高强度和耐折损性。 并且,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立铣刀中,设置刃部(切削刃部)的刃槽面与后刀面 的延长面直至锥部,并且将该后刀面的延长面设置成凹曲线状,从而,抑制切削应力集中在 最容易成为折损起点的刃部与锥部的连接部附近。并且,切削应力集中的位置移向截面积 比刃部大的锥部,由此立铣刀整体的耐折损强度提高。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37112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4066263号公报 对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立铣刀进行了如下研究,即通过对刀柄部的 直径发生变化的部位实施曲面加工,提高刀柄自身的耐缺损性。然而,在小径的立铣刀中, 利用硬质合金形成刀柄部,并利用cBN烧结体等形成切削刃部,由此,用不同的材料构成切 削刃部和刀柄部的立铣刀被广泛利用。因此,当仅用硬质合金构成时,如同专利文献1或专 利文献2所形成的立铣刀为有效的,然而,在接合不同材料构成切削刃部和刀柄部的立铣 刀的情况下,在各部件的边界面容易产生垂直于轴的方向的应力集中,因此存在因自边界 面引起的龟裂而产生缺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铣刀,其能够防止切削 刃部与刀柄部的边界面折损且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本专利技术的立铣刀,具有形成有刃径为〇. 5mm以下的切削刃部的工具前端部和形成 有刀柄部的工具基端部,所述工具前端部由杨氏模量比所述工具基端部大的材料形成,其 中,在所述切削刃部与所述刀柄部之间,形成有直径比所述刀柄部小且由连续曲线面构成 的颈部,形成于该颈部的所述工具前端部与所述工具基端部的边界面配置在自所述切削刃 部的刀尖前端在所述刃径的1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范围内的距离处,所述颈部的最细部的 直径被设定为所述刃径的0. 8倍以上且0. 95倍以下,该最细部配置在从所述边界面朝向刀 尖前端在所述刃径的〇. 1倍以上且1倍以下范围内的距离处。 具有颈部的立铣刀中,在工具前端部与工具基端部的边界面附近设置有直径比该 边界面小的最细部,由此能够使工件加工时的应力集中从边界面移向最细部,并能够使垂 直于边界面方向的应力缓和。 并且,工具前端部由杨氏模量比工具基端部大的材料形成的立铣刀中,在杨氏模 量大的工具前端部一侧设置颈部的最细部,由此,与将最细部设置在杨氏模量小的工具基 端部一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提1?对应力集中引起的缺损的耐性。 从而,能够避免从边界面及最细部产生的折损,并且能够实现立铣刀的长寿命化。 另外,能够使用cBN烧结体或金刚石烧结体来作为形成工具前端部的杨氏模量大 的材料,并且能够将硬质合金用作形成工具基端部的杨氏模量小的材料。 在本专利技术的立铣刀中,所述边界面的直径可以在超过所述最细部直径的1倍且 1. 1倍以下的范围内形成,所述颈部的边界面部分可以形成为凸状面。 通过在工具前端部与工具基端部的边界面部分设置凸状面,边界面的截面积变 大,与将整个颈部形成为凹状面的情况相比,边界面上的刚性提高。并且,通过设置凸状面 而成为加强边界面的形状,因此能够提高耐缺损性。并且,在该情况下,在凸状面的前后必 须形成凹状面,因此在加工工件时所产生的应力通过凸状面与凹状面的组合而移向凹状面 一侧,因此垂直于边界面方向的应力得到缓和,且能够避免从边界面产生的折损。 在本专利技术的立铣刀中,连接所述凸状面与所述最细部的曲线面的曲率半径被设为 所述刃径的1倍以上且10倍以下即可。 以平缓的连续曲线面来形成颈部,从而能够避免切削时的应力集中以使应力的产 生分散。并且,能够防止在凸状面与最细部的形状的拐点处产生应力集中,并且能够可靠地 避免在颈部产生折损。 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防止工具前端部与工具基端部的边界面上的应力集中,因此能 够防止边界面的折损,并能够实现立铣刀的长寿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立铣刀的一实施方式的立铣刀的工具前端部的主要 部分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立铣刀的整体侧视图。 图3是立铣刀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4是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立铣刀的实施例中表示工具前端部的放大图像。 附图标记说明 1-立铣刀,2-工具前端部,3-工具基端部,4-颈部,5-切削刃部,6-刀柄部,20-圆 柱状原材料,23-边界面,30-圆柱状原材料,31-锥部,32-颈下部,41-最细部,42-凸状面, 43-曲线面,51-侧刃,52-底刃,60-砂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立铣刀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立铣刀1为,在围绕轴线x旋转的工具前端部2, 一对切 削刃部5隔着轴线X形成于彼此相反一侧的双刃方形立铣刀,且为切削刃部5的刃径D为 0. 5mm以下的小径的立铣刀。如图2所示,该立铣刀1具有如下结构,即以轴线X为中心大 致形成为圆柱轴状,并且在形成有切削刃部5的工具前端部2接合有形成有圆柱状刀柄部 6的工具基端部3。 并且,工具前端部2由cBN烧结体或金刚石烧结体(P⑶)等硬质材料形成,工具基 端部3由硬质合金形成。即,工具前端部2由杨氏模量比工具基端部3大的材料形成。 另外,切削刃部5由配置在工具前端部2的外周的侧刃51和配置在工具前端部2 的前端的底刃52构成。 如图1所示,切削刃部5与刀柄部6之间形成有直径比刀柄部6小且由连续曲线 面构成的颈部4,该颈部4上设有工具前端部2与工具基端部3的边界面23。并且,边界面 23由沿颈部4的横截面的平坦面形成,并配置在自切削刃部5的刀尖前端在切削刃部5的 刃径D的1倍以上且3倍以下范围内的距离L1处。 并且,颈部4的被设为最小直径的最细部41的直径D1被设定为刃径D的0. 8倍 以上且0. 95倍以下。该最细部41配置在自边界面23朝向切削刃部5的刀尖前端在刃径 D的0. 1倍以上且1倍以下范围内的距离L2处,且自刀尖前端在刃径D的0. 9倍以上且2 倍以下范围内的距离L12处。 并且,边界面23的直径D2在超过最细部41的直径D1的1倍且1. 1倍以下的范 围内大于直径D1,并且颈部4的边界面23部分由凸状面42形成,连接凸状面42与最细部 41的曲线面43的曲率半径R形成为刃径D的1倍以上且10倍以下。 若规定边界面23的位置的距离L1小于刃径的1倍,则不易确保切削刃部5的形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立铣刀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铣刀,具有形成有刃径为0.5mm以下的切削刃部的工具前端部和形成有刀柄部的工具基端部,所述工具前端部由杨氏模量比所述工具基端部大的材料形成,所述立铣刀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切削刃部与所述刀柄部之间,形成有由直径比所述刀柄部小的连续曲线面构成的颈部,形成于该颈部的所述工具前端部与所述工具基端部之间的边界面配置在自所述切削刃部的刀尖前端在所述刃径的1倍以上且3倍以下范围内的距离处,所述颈部的最细部的直径设定为所述刃径的0.8倍以上且0.95倍以下,该最细部配置在从所述边界面朝向刀尖前端在所述刃径的0.1倍以上且1倍以下范围内的距离处。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6.26 JP 2013-1339661. 一种立铣刀,具有形成有刃径为0. 5mm以下的切削刃部的工具前端部和形成有刀柄 部的工具基端部,所述工具前端部由杨氏模量比所述工具基端部大的材料形成,所述立铣 刀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切削刃部与所述刀柄部之间,形成有由直径比所述刀柄部小的连续曲线面构成 的颈部,形成于该颈部的所述工具前端部与所述工具基端部之间的边界面配置在自所述切 削刃部的刀尖前端在所述刃径的1倍以上且3倍以下范围内的距离处,所述颈部的最细部 的直径设定为所述刃径的〇.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日向野哲高桥正训久保拓矢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