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车顶纵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30095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6 19:22
提供一种车辆用车顶纵梁,能够避免由在重合面上出现的滑动伤痕造成外观质量下降。车辆用车顶纵梁(1)具备:车顶纵梁主体(10),沿着车辆(A)的顶盖(R)的前后方向配置;端盖(20),与车顶纵梁主体(10)的后端的下方重叠地配置;及多个固定夹紧件(30),将车顶纵梁主体(10)和端盖(20)分别固定于顶盖(R);端盖(20)具有与车顶纵梁主体(10)重叠并且从车顶纵梁主体(10)向后方延伸而露出的重合面(22),车顶纵梁主体(10)具有配置在从后端(11)向前方深入的位置并与重合面(22)滑动接触的第一突部(15),后端(11)将重合面(22)上出现的滑动伤痕遮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车顶纵梁
[0001 ] 本技术涉及车辆用车顶纵梁。
技术介绍
有时在车辆的车顶(顶盖)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沿着前后方向设置一对车顶纵梁。车顶纵梁利用夹紧件等而固定于设于顶盖的车顶槽。 车顶纵梁由线膨胀系数较大的合成树脂或挤压成形后的金属来成形。合成树脂制的车顶纵梁由于外部气温的变化等而沿着长度方向伸缩。 为了容许其伸缩,存在如下的结构:将车顶纵梁分割为长条的车顶纵梁主体和配置在车顶纵梁主体的后端下方的端盖(参照专利文献I)。 在端盖上设置与车顶纵梁主体重叠并且从车顶纵梁主体向后方延伸而露出的重合面。车顶纵梁主体和端盖分别单独地固定于车顶槽。 因此,即使车顶纵梁主体由于外部气温的变化等而沿着长度方向伸缩,端盖的重合面也始终在车顶纵梁主体的后端下方露出。因此,即使从上方等观察车顶纵梁,外观质量也不会受损而得以维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370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车顶纵梁主体的后端背面设置与端盖的重合面滑动接触的突部。之所以设置突部,是为了使车顶纵梁主体的后端紧贴端盖的重合面而避免产生间隙等。 但是,由于突部相对于重合面进行滑动,因此当车顶纵梁主体反复伸缩时,会在重合面上出现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伤痕。因此,存在车顶纵梁的外观质量受损这样的问题。 本技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车顶纵梁,能够避免由在重合面上出现的滑动伤痕造成外观质量下降。 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顶纵梁的特征在于,具备:车顶纵梁主体,沿着车辆的顶盖的前后方向配置;端盖,与上述车顶纵梁主体的后端的下方重叠地配置;及多个固定夹紧件,将上述车顶纵梁主体和上述端盖分别固定于上述顶盖,上述端盖具有与上述车顶纵梁主体重叠并且从上述车顶纵梁主体向后方延伸而露出的重合面,上述车顶纵梁主体具有配置在从上述后端向前方深入的位置并与上述重合面滑动接触的突部,上述后端将上述重合面上出现的滑动伤痕遮盖。 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顶纵梁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突部配置在从上述后端深入了上述车顶纵梁主体的热伸缩的振幅长度以上的位置。 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顶纵梁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中,上述突部沿着宽度方向延伸设置。 本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顶纵梁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中,上述突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本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顶纵梁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上述突部在宽度方向上分散配置。 技术效果 本技术的车辆用车顶纵梁中,即使车顶纵梁主体反复伸缩而在端盖的重合面上出现了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伤痕,也能够通过车顶纵梁主体的后端将滑动伤痕遮盖。因此,本技术的车辆用车顶纵梁能够避免由在重合面上出现的滑动伤痕造成外观质量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顶纵梁I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车辆用车顶纵梁I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表示车辆用车顶纵梁I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车顶纵梁主体10的后视立体图。 图5是表示车辆用车顶纵梁I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车顶纵梁主体10进行热伸缩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突部15的第一变形例(第二突部16)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突部15的第二变形例(第三突部17)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车顶纵梁 10:车顶纵梁主体 11:后端 15:第一突部 16:第二突部 17:第三突部 20:端盖 22:重合面 30:固定夹紧件 A:车辆 R:顶盖 K:滑动伤痕 H:振幅长度 t: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顶纵梁I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顶纵梁I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车辆用车顶纵梁I的立体分解图。 车辆用车顶纵梁I分别配置在车辆A的顶盖R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车辆用车顶纵梁I用于载置行李或者用于装饰。 将车辆用车顶纵梁I的长度方向设为X方向。有时也将X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前方(+X方向)与车辆前方一致,后方(-X方向)与车辆后方一致。 将车辆用车顶纵梁I的宽度方向称为Y方向。有时也将Y方向称为宽度方向。 将车辆用车顶纵梁I的厚度方向称为Z方向。有时也将Z方向称为厚度方向。上方(+Z方向)与车辆上方一致,下方(-Z方向)与车辆下方一致。 车辆用车顶纵梁I具备:车顶纵梁主体10、端盖20及多个固定夹紧件30。 车顶纵梁主体10在顶盖R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侧沿着前后方向(X方向)配置。 端盖20与车顶纵梁主体10的后端11的下方重叠地配置。 固定夹紧件30将车顶纵梁主体10和端盖20分别单独地固定于形成于顶盖R的车顶槽RW。 图3是表示车辆用车顶纵梁I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车顶纵梁主体10的后视图。 车顶纵梁主体10是长度与顶盖R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条部件。车顶纵梁主体10的全长例如为1800mm。 车顶纵梁主体10由合成树脂成形。车顶纵梁主体10例如通过由聚碳酸酯(PC)和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ASA)构成的聚合物合金形成。车顶纵梁主体10有时也通过由聚碳酸酯(PC)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构成的聚合物合金、由聚碳酸酯(PC)和ABS树脂构成的聚合物合金或ABS树脂等形成。 车顶纵梁主体10的后方(-X方向)的端部(后端11)形成为平板形。车顶纵梁主体10的后端11的下表面Ils上具备对端盖20进行保持的两个保持部12。 保持部12由相向配置的一对挠性平板13构成。一对挠性平板13分别具有与X方向平行的平板形状,并在Y方向上彼此相向。在挠性平板13的末端(下端)分别设置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卡定爪14。 两个保持部12嵌入于形成于端盖20的保持孔24。两个保持部12分别容许端盖20向X方向的相对移动,并抑制(限制)端盖20向Y方向的相对移动。 车顶纵梁主体10在后端11的下表面Ils上具备与端盖20抵接(滑动接触)的第一突部15。第一突部15被按压于端盖20的重合面22。通过向端盖20按压第一突部15而使其紧贴端盖20,避免了在车顶纵梁主体10与端盖20之间产生间隙。 第一突部15在车顶纵梁主体10的后端11的下表面Ils上沿着宽度方向以直线形延伸设置。 第一突部15配置在比后端11向前方(+X方向)深入的位置。第一突部15配置在从后端11深入了车顶纵梁主体10的热伸缩的振幅长度H以上的位置。S卩,从后端11到第一突部15的距离t比车顶纵梁主体10的热伸缩的振幅长度H大。 具体来说,从后端11到第一突部15的距离t设定为14.4mm以上。第一突部15配置在从后端11朝向前方深入了 14.4mm以上的位置。 振幅长度H及距离t的详细内容在后面叙述。 在车顶纵梁主体10的下表面Ils上设置用于安装多个固定夹紧件30的夹紧件安装孔(未图示)。车顶纵梁主体10由多个固定夹紧件30固定于顶盖R的车顶槽RW。 端盖20是与车顶纵梁主体10的后端11的下方重叠地配置的大致平板形状的部件。端盖20的全长例如为120mm。端盖2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车顶纵梁,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顶纵梁主体,沿着车辆的顶盖的前后方向配置; 端盖,与所述车顶纵梁主体的后端的下方重叠地配置;及 多个固定夹紧件,将所述车顶纵梁主体和所述端盖分别固定于所述顶盖, 所述端盖具有与所述车顶纵梁主体重叠并且从所述车顶纵梁主体向后方延伸而露出的重合面, 所述车顶纵梁主体具有配置在从所述后端向前方深入的位置并与所述重合面滑动接触的突部,所述后端将所述重合面上出现的滑动伤痕遮盖。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0.29 JP 2013-2240671.一种车辆用车顶纵梁,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顶纵梁主体,沿着车辆的顶盖的前后方向配置; 端盖,与所述车顶纵梁主体的后端的下方重叠地配置;及 多个固定夹紧件,将所述车顶纵梁主体和所述端盖分别固定于所述顶盖, 所述端盖具有与所述车顶纵梁主体重叠并且从所述车顶纵梁主体向后方延伸而露出的重合面, 所述车顶纵梁主体具有配置在从所述后端向前方深入的位置并与所述重合面滑动接触的突部,所述后端将所述重合面上出现的滑动伤痕遮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贯壮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发尔特克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