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出力双向可调的快速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90979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7 2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出力双向可调的快速油缸,属于液压元件油缸的技术领域,其功能是在不增大系统流量的前提下,能大幅度的提高油缸的工作速度。该油缸主要由导油杆,主油缸组件和增力缸组件构成。其特点是导油杆固定在主油缸后盖上,与空心活塞杆相连并密封,设有第一油孔,主油缸设有第二、三油孔,增力缸组件还设有通气孔。所述第二油孔连接换向阀,与充液阀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在不增加系统流量的条件下,大幅度的提供油缸的工作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出力双向可调的快速油缸,属于液压元件油缸的
,其功能是在不增大系统流量的前提下,能大幅度的提高油缸的工作速度。该油缸主要由导油杆,主油缸组件和增力缸组件构成。其特点是导油杆固定在主油缸后盖上,与空心活塞杆相连并密封,设有第一油孔,主油缸设有第二、三油孔,增力缸组件还设有通气孔。所述第二油孔连接换向阀,与充液阀相连。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在不增加系统流量的条件下,大幅度的提供油缸的工作速度。【专利说明】—种输出力双向可调的快速油缸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快速油缸,特别涉及一种行程终点双向提供可调输出力,往返行程都快速工作的油缸。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液压缸作为液压系统常用的液压元件,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机床、冶金、矿上、化工、船舶、汽车、水电力等各个行业。 在现有的技术中对于确定的液压系统,油缸都存在速度和输出力的矛盾。对于需要高机械输出力的时候,采用增大活塞的面积,但是工作速度却降下来了 ;对于需要高速工作的条件,减小活塞的面积,但是往往机械输出力却达不到要求。 目前,行业一般采用最高流量要求来设计,通过提高泵的流量或加蓄能器来达到工作要求,但是这样不仅仅效果较差,而且十分耗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出力双向可调的快速油缸,其在不提高外界条件(泵的流量和蓄能器)的前提下,通过缸自身结构来解决输出力和工作速度的矛盾问题,避免了采用足够大的油泵功率,造成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油缸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输出力双向可调的快速油缸,其包括主油缸组件、增力油缸组件和导油杆,其中, 所述主油缸组件包括活塞杆、小活塞、主油缸缸筒和主油缸后盖,所述活塞杆为中空结构其内开设有阶梯孔,所述主油缸后盖上对应阶梯孔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导油杆的一端穿设与阶梯孔内,另一端装配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导油杆上开设有贯穿整个导油杆的第一油孔,所述阶梯孔的头部与导油杆之间为与第一油孔相连通的第一油腔,所述主油缸后盖、活塞杆和导油杆之间为第二油腔,所述主油缸后盖上开设有与第二油腔相连通的第二油孔,所述小活塞安装于活塞杆的尾端,所述主油缸缸筒设置于小活塞之外;所述第二油孔外接换向阀与充液阀连接; 所述增力油缸组件包括大活塞、增力缸缸筒、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主油缸缸筒的一端安装大活塞作为增力油缸的活塞杆,所述增力缸缸筒设置于所述大活塞之外,且所述增力缸缸筒两端分别设置有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后端盖设置于所述主油缸缸筒之外,所述前端盖套于主油缸的活塞杆上,所述主油缸缸筒与其活塞杆之间为第三油腔,所述前端盖上开设有与第三油腔相连通的第三油孔,所述增力缸缸筒与主油缸缸筒之间为气腔,所述增力缸缸筒上开设有与气腔相连通的通气孔。 特别地,所述前端盖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法兰,所述法兰内孔与活塞杆之间设置有导向套,所述导向套内壁上设置有密封圈。 特别地,所述导油杆的尾部设置密封圈与主油缸后盖的安装孔螺纹连接。 特别地,所述主油缸缸筒与大活塞之间螺纹连接,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特别地,所述小活塞通过螺纹安装于活塞杆的尾部,且两者之间设置有防转螺钉。 特别地,所述后端盖通过支撑环和防尘圈支撑主油缸缸筒。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输出力双向可调的快速油缸具有以下优点: I)采用导油杆和主油缸油腔分离,可以把油缸的工作速度和工作输出力分离,空心活塞杆内径确定工作速度,主油缸活塞面积确定工作机械压力,都可以调节设计。 2)前端采用共用前端盖和油孔,减少零件数目,减少机械加工成本,大活塞的面积也可按照需要输出力调节设计。 3)增力缸的后腔采用气腔,减少油路的设计,对油缸密封件的寿命也大大提高。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I提供的输出力双向可调的快速油缸的剖面图。 图中: 1、导油杆;2、活塞杆;3、小活塞;4、王油缸缸筒;5、王油缸后盖;6、弟一油孔;7、第一油腔;8、第二油腔;9、第二油孔;10、大活塞;11、增力缸缸筒;12、前端盖;13、后端盖;14、第三油腔;15、第三油孔;16、气腔;17、通气孔;18、法兰;19、导向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请参阅图1所示,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I提供的输出力双向可调的快速油缸的剖面图。 本实施例中,一种输出力双向可调的快速油缸,其包括主油缸组件、增力油缸组件和导油杆1,所述主油缸组件包括活塞杆2、小活塞3、主油缸缸筒4和主油缸后盖5,所述活塞杆2为中空结构其内开设有阶梯孔,所述主油缸后盖5上对应阶梯孔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导油杆I的一端加密封圈穿设与阶梯孔内,另一端加密封圈通过螺纹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导油杆I上开设有贯穿整个导油杆的第一油孔6,所述阶梯孔的头部与导油杆I之间为与第一油孔6相连通的第一油腔7,所述主油缸后盖5、活塞杆2和导油杆I之间为第二油腔8,所述主油缸后盖5上开设有与第二油腔8相连通的第二油孔9,所述第二油孔9外接换向阀与充液阀连接,这样第一油孔6进油的工作面积,减小到空心活塞杆2的内孔面积,就可以提高伸出行程的工作速度,待充液完成后,换向加压就能提高机械输出力。所述小活塞3通过螺纹安装于活塞杆2的尾部,且两者之间设置有防转螺钉。所述主油缸缸筒4设置于小活塞3之外。 所述增力油缸组件包括大活塞10、增力缸缸筒11、前端盖12和后端盖13,所述主油缸缸筒4的一端螺纹连接大活塞10以整体作为增力油缸的活塞杆,在增力缸缸筒11里运动。所述增力缸缸筒11设置于所述大活塞10之外,且所述增力缸缸筒11两端分别设置有前端盖12和后端盖13,所述后端盖13通过支撑环和防尘圈支撑主油缸缸筒4,所述前端盖12套于主油缸的活塞杆2上,所述主油缸缸筒4与其活塞杆2之间为第三油腔14,所述前端盖12上开设有与第三油腔14相连通的第三油孔15,增力缸和主油缸共用一前端盖12和第三油孔15。所述增力缸缸筒11与主油缸缸筒4之间为气腔16,所述增力缸缸筒11上开设有与气腔16相连通的通气孔17,回程时候通油后大活塞10能提高大的机械输出力拉动活塞杆回程,从通气孔17排气。所述前端盖1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法兰18,所述法兰18内孔与活塞杆之间设置有导向套19,所述导向套19内壁上设置有密封圈。 工作时,开始从第一油孔6通油,由于空心的活塞杆2的面积小,推动活塞杆2快速行进,此时第二油腔8为真空,从第二油孔9通过充液阀从油箱吸油。当大活塞10和小活塞3均运动到行程终点时,此时第二油腔8充液完成,第二油孔9外面油路换向阀换向,与高压油相连,提供大活塞10的作用面积,提供高的输出力。回程时,从第三油孔15进油,由大活塞10提供大的工作面积,提高大的输出力,推动小活塞3回程,并从通气孔17排气,大活塞10行程短,随后大活塞10到达行程终点,由于空心的活塞杆2和小活塞3的环形面积小,推动活塞杆快速回程。 以上实施例只是阐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事例限制,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出力双向可调的快速油缸,其包括主油缸组件、增力油缸组件和导油杆,其中,所述主油缸组件包括活塞杆、小活塞、主油缸缸筒和主油缸后盖,所述活塞杆为中空结构其内开设有阶梯孔,所述主油缸后盖上对应阶梯孔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导油杆的一端穿设与阶梯孔内,另一端装配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导油杆上开设有贯穿整个导油杆的第一油孔,所述阶梯孔的头部与导油杆之间为与第一油孔相连通的第一油腔,所述主油缸后盖、活塞杆和导油杆之间为第二油腔,所述主油缸后盖上开设有与第二油腔相连通的第二油孔,所述小活塞安装于活塞杆的尾端,所述主油缸缸筒设置于小活塞之外;所述增力油缸组件包括大活塞、增力缸缸筒、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主油缸缸筒的一端安装大活塞作为增力油缸的活塞杆,所述增力缸缸筒设置于所述大活塞之外,且所述增力缸缸筒两端分别设置有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后端盖设置于所述主油缸缸筒之外,所述前端盖套于主油缸的活塞杆上,所述主油缸缸筒与其活塞杆之间为第三油腔,所述前端盖上开设有与第三油腔相连通的第三油孔,所述增力缸缸筒与主油缸缸筒之间为气腔,所述增力缸缸筒上开设有与气腔相连通的通气孔,所述第二油孔外接换向阀与充液阀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晖胡浩龙刘银水杨曙东杜广杰李东林全伟才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