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两轮车的轮胎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76630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两轮车的轮胎,其在胎面部分包括位于胎面端部侧的肩部橡胶部分和位于该肩部橡胶部分之间的中央橡胶部分。中央橡胶部分由其中将宽且平的橡胶材料沿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一周的一周卷绕体构成。肩部橡胶部分由其中将窄且长的橡胶条带沿轮胎圆周方向螺旋卷绕的条带卷绕体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两轮车的轮胎及制造这样的轮胎的方法,其中对胎面橡胶的肩部部分采用条带卷绕法。
技术介绍
在用于两轮车的轮胎中,考虑到车体大程度倾斜时进行转弯运动的特性,胎面部分以小曲率半径形成凸出的弧状轮廓。如图10(A)所示,为了形成此种轮胎的胎面部分(a),使用具有与该凸出的弧形轮廓之形状相对应形状的轮廓台(b)(成型器),从而使带帘布层(c)和胎面橡胶(d)沿其外周表面依次叠置。此时,胎面橡胶(d)通过以下方式形成采用通过橡胶挤压机挤出形成的宽且平的橡胶材料(d1);通过沿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一周而将该橡胶材料形成为正圆筒状;以及,在压抵于所述轮廓台(b)的同时,将该正圆筒状体从轮胎赤道线侧径向向内朝胎面端部侧向下卷绕。由此产生的缺点是在胎面橡胶(d)的胎面端部侧处形成由于圆周长度差异而引起的折皱(f),这导致诸如橡胶规格厚度不均匀等均匀性方面的劣化,如图10(B)所示。另一方面,提出了在轮胎中以将窄长带状橡胶条带螺旋卷绕的所谓条带卷绕法形成的缠绕体来形成诸如胎面橡胶、胎侧橡胶、箝紧橡胶或缓冲层橡胶等橡胶构件的方案。为方便起见,可将把扁平橡胶材料卷绕一周的传统方法称作一周卷绕法。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者建议通过对用于两轮车的轮胎的胎面橡胶采用条带缠绕法来防止产生上述折皱(f)。然而,由于胎面橡胶厚度大,其显现出的缺点在于需要花费时间进行卷绕,从而生产率受损。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两轮车的轮胎以及制造上述轮胎的方法,其能够防止在胎面橡胶处出现折皱并同时保证一定的生产率,并且其能够改善基于胎面橡胶分隔成三部分的结构的均匀性,其中,所述三部分为中央橡胶部分及位于其两侧的肩部橡胶部分,其中,中央橡胶部分通过一周卷绕法形成,而肩部橡胶部分通过条带缠绕法形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1的专利技术为一种用于两轮车的轮胎,其包括胎面部分,该胎面部分的胎面面部(tread face)从轮胎赤道线延伸到胎面端部并呈凸出的圆弧状弯曲,且该胎面部分的胎而宽度为胎面端部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并限定了轮胎的最大宽度,其中,形成胎面部分的胎面橡胶包括位于胎面端部侧的肩部橡胶部分和位于肩部橡胶部分之间的中央橡胶部分,其中,中央橡胶部分由通过将宽且平的橡胶材料沿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一周而形成的一周卷绕体构成,并且其中,各个肩部橡胶部分由通过将窄且长的橡胶条带沿轮胎圆周方向螺旋卷绕而形成的条带卷绕体构成。沿中央橡胶部分的胎面表面的圆弧宽度(Wc)优选地大于沿胎面面部的胎面表面的圆弧宽度(WO)的0.2倍,但是小于其0.6倍。在肩部橡胶部分中,橡胶条带优选地从胎面端部侧朝向轮胎赤道线侧进行卷绕。各个肩部部分的损耗正切tanδ1优选地在0.2到4.0的范围内,且大于中央橡胶部分的损耗正切tanδ2。在本专利技术中,胎面橡胶分成三部分,即,中央橡胶部分及位于其两侧的肩部橡胶部分,其中,中央橡胶部分通过一次卷绕法形成,而肩部部分通过条带卷绕法形成。因此,可防止在胎面端部侧出现折皱,同时确保一定的生产率并改善均匀性。在条带卷绕法中,在其表面上所形成的橡胶条带的层段差在硫化成型之后往往会保持有微小的痕迹。在用于四轮车辆的轮胎中的胎面橡胶时,这样的痕迹不会产生任何特殊问题。但是,对于两轮车大程度地倾斜车体进行转弯运动的情况来说,当进行转弯运动时,大的侧向力作用在胎面表面上。从而,若不慎重考虑而采用条带卷绕法,将非常容易从这些痕迹开始在橡胶条带之间形成裂缝。然而,为了改善转弯性能,在用于两轮车的轮胎中,非常希望胎面橡胶的肩部区域由呈现优良抓地性能的具有很大滞后损失的橡胶制成;然而,在这样的情形下,橡胶条带间更容易出现裂缝。但是,通过将橡胶条带从胎面端部侧朝向胎面赤道线卷绕,转弯所产生的侧向力可沿与橡胶条带剥落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用。从而,可有效地防止在也具有此种痕迹的橡胶条带之间产生裂缝。附图说明图1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两轮车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2为以放大形式示出其胎面部分的截面图;图3为说明其动作与效果的截面图;图4示意性地示出中央橡胶部分的圆弧宽度的截面图;图5为说明生肩部橡胶部分形成工序的截面图;图6为说明生中央橡胶部分形成工序的截面图;图7为示出橡胶条带卷绕的示意图;图8为示出橡胶条带的截面图;图9为示出用于制造两轮车轮胎的方法的另一实施例的截面图;图10(A)为传统的胎面橡胶的截面图;图10(B)为用于说明传统制造方法及该方法缺点的局部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结合图示的实施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2所示,用于两轮车的轮胎1的胎面表面2S包括胎面部分2,该胎面部分2从轮胎赤道线C朝胎面端部Te延伸,同时呈凸出的弧状形状弯曲。由于胎面宽度TW(其对应于胎面端部Te和Te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包含轮胎最大宽度,故可以大的倾斜角进行转弯运动。本实施例示出了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其中胎面表面2S的弯曲度值h1/L1,即从轮胎赤道线C到胎面表面2S的胎面端部Te的轮胎轴向宽度L1(=0.5TW)与轮胎径向高度h1的比h1/L1,限定为0.3到0.7。用于两轮车的轮胎1进一步包括胎体6,其从胎面部分2经过胎侧部分3一直延伸到胎圈部分4的胎圈芯5;以及带层7,其设置在胎面部分2中并位于胎体6的径向外侧。胎体6由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构造成,其中,该胎体帘布层中的胎体帘线以例如为70°到90°的角度排列,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一个胎体帘布层6A。胎体帘布层6A包括桥接于两个胎圈芯5和5间的帘布层主体部分6a以及位于帘布层主体部分6a两端的折回部分6b,在胎圈芯5处,帘布层6A绕胎圈芯5从内侧到外侧卷起并接合在该处。从胎圈芯5的径向外侧延伸的用于加强胎圈的胎圈三角胶芯8设置在帘布层主体部分6a和折回部分6b之间。带层7由至少一个带帘布层构造成,其中带帘线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以例如不大于5°的角度螺旋卷绕,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一个带帘布层7A。带帘布层7A沿轮胎赤道线C设置在不小于胎面宽度TW的75%的范围,用以通过环箍作用牢固地加强胎面部分2。在此方面,可代替带层7提供一带束层(图未示),或在带层7和胎体6之间提供一带束层(图未示)。该带束层设置有不少于一个、通常为两个的带束帘布层,其中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以例如15°到60°的一角度排列,用于改善胎面刚性和操纵稳定性。诸如尼龙、人造丝、聚酯或者芳族聚酰胺帘线等的有机纤维帘线可适于用作胎体帘线、带帘线和带束帘线。在此方面,带层7和带束层一般命名为胎面加强帘线层9。接下来,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设置成包括胎面部分2的胎面橡胶G分成三部分,即分成位于胎面端部Te的肩部橡胶部分Gs和设置在肩部橡胶部分Gs、Gs之间的中央橡胶部分Gc。考虑到车体大程度倾斜时进行转弯运动的特性,为安全驾驶,在用于两轮车的轮胎中改善转弯运动中的抓地性能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点上,当进行转弯运动时接触地面的肩部橡胶部分Gs由具有高滞后损失的橡胶制成,其呈现大摩擦力且损耗正切tanδ1位于0.2到0.4范围内。与此相反,中央橡胶部分Gc由具有低滞后损失的橡胶制成,其损耗正切tanδ2小于肩部橡胶部分Gs的损耗正切。由于低滞后损失的橡胶具有低滚动阻力和低发热性,其能改善直行中所需的燃油消耗特性和高速稳定性,并且其可表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两轮车的轮胎,包括胎面部分,该胎面部分的胎面面部从轮胎赤道线延伸到胎面端部并呈凸出的圆弧状弯曲,且该胎面部分的胎面宽度为胎面端部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并限定了轮胎的最大宽度,其中,形成胎面部分的胎面橡胶包括位于胎面端部侧 的肩部橡胶部分和位于该肩部橡胶部分之间的中央橡胶部分,其中,所述中央橡胶部分由通过将宽且平的橡胶材料沿轮胎圆周方向卷绕一周而形成的一周卷绕体构成,并且其中,每个肩部橡胶部分均由通过将窄且长的橡胶条带沿轮胎圆周方向螺旋卷绕而形 成的条带卷绕体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尚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