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通过性汽车底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65796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1 2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通过性汽车底盘,属于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调节汽车底盘离地高度,提高车辆通过性和稳定性的系统;该高通过性汽车底盘包括后轮胎、后轮毂、后减震器、液压油罐、电池组、前悬架总成、前轮毂、前轮胎、车架、后悬架总成,后轮胎镶嵌在后轮毂上,液压油罐固定在车架上,电池组固定在车架上,前悬架总成铰接在车架上,前轮胎镶嵌在前轮毂上,前悬架总成铰接在车架上,后悬架总成铰接在车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比较经济可行的离地间隙可调的底盘系统,使汽车既具有高的通过性,又具有高速行驶的稳定性,解决目前普通汽车底盘高度不可调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通过性汽车底盘,属于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调节汽车底盘离地高度,提高车辆通过性和稳定性的系统;该高通过性汽车底盘包括后轮胎、后轮毂、后减震器、液压油罐、电池组、前悬架总成、前轮毂、前轮胎、车架、后悬架总成,后轮胎镶嵌在后轮毂上,液压油罐固定在车架上,电池组固定在车架上,前悬架总成铰接在车架上,前轮胎镶嵌在前轮毂上,前悬架总成铰接在车架上,后悬架总成铰接在车架上;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比较经济可行的离地间隙可调的底盘系统,使汽车既具有高的通过性,又具有高速行驶的稳定性,解决目前普通汽车底盘高度不可调的问题。【专利说明】一种高通过性汽车底盘
本技术属于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调节汽车底盘距离地面的高度,提高车辆通过性和稳定性的底盘系统。
技术介绍
普通越野汽车由于底盘高度不可调,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驶时,常因为车辆底盘离地间隙不足够大,造成底盘托底和车架损坏,致使车辆通过性差;而在公路上高速行驶时,却又因为底盘比轿车高,重心偏高,导致高速行驶稳定性较差,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底盘高度可调的系统,既满足越野路况行驶时的通过性,又满足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实现越野汽车既具有高的通过性,又具有高速行驶的稳定性,提出一种底盘高度可调的高通过性汽车底盘,可根据不同的路况和车速,调节汽车底盘的高度,从而实现汽车底盘最小离地间隙的调节。 本专利技术提出的高通过性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该高通过性汽车底盘包括后轮胎、后轮毂、后减震器、液压油罐、电池组、前悬架总成、前轮毂、前轮胎、车架、后悬架总成;后轮胎镶嵌在后轮毂上,液压油罐固定在车架上,电池组固定在车架上,前悬架总成铰接在车架上,前轮胎镶嵌在前轮毂上,前悬架总成铰接在车架上,后悬架总成铰接在车架上。 所述前悬架总成包括转向节、转向节臂、前减震器、转向拉杆、上横梁、前悬架斜梁、下横梁、上摆臂、下摆臂,转向节上下两端分别铰接到上摆臂和下摆臂的后端,转向节臂与转向节固定在一起,转向拉杆通过球形销铰接到转向节臂上,转向拉杆可通过转向节臂,带动转向节绕上摆臂和下摆臂的后端转向摆动,前轮毂通过轴承安装在转向节上,前减震器上端铰接到前悬架斜梁的上端,前减震器下端铰接到下摆臂的后端,前悬架斜梁固定到车架上,上横梁和下横梁分别固定到车架的前端,上摆臂铰接到上横梁的外端,下摆臂铰接到下横梁的外端。 所述后悬架总成包括驱动电机、十字万向节、单摆臂,驱动电机固定在车架上,单摆臂铰接在车架上,后轮毂通过轴承安装在单摆臂上,驱动电机通过十字万向节连接到后轮毂,可通过十字万向节带动后轮毂,进而带动后轮胎旋转,推动汽车前进,后减震器上端铰接到车架上,下端铰接到单摆臂上。 所述前减震器和后减震器,除了两端的距离在减震时,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外,还可通过液压油调节减震器初始长度,当向减震器输入液压油时,减震器初始长度变长,减震器两端距离变长,当减震器向外输出液压油时,减震器初始长度变短,减震器两端距离变短。 所述前悬架总成,当前减震器初始长度变长时,推动下摆臂相对车架,绕下摆臂与下横梁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带动转向节相对车架向下运动,带动上摆臂相对车架,绕上摆臂与上横梁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使汽车前部底盘上升。 所述前悬架总成,当前减震器初始长度变短时,推动下摆臂相对车架,绕下摆臂与下横梁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带动转向节相对车架向上运动,带动上摆臂相对车架,绕上摆臂与上横梁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使汽车前部底盘下降。 所述后悬架总成,当后减震器初始长度变长时,推动单摆臂相对车架,绕单摆臂与车架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带动后轮毂相对车架向下运动,使汽车后部底盘上升。 所述后悬架总成,当后减震器初始长度变短时,推动单摆臂相对车架,绕单摆臂与车架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带动后轮毂相对车架向上运动,使汽车后部底盘下降。 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及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是一款采用车载电源驱动的高通过性汽车底盘,主要用于沙漠、山地等崎岖不平的越野路况行驶。它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这些地方对汽车最小离地间隙较高的需要,同时满足在良好路面高速行驶时稳定性的需要。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最小离地间隙可调的底盘系统,在崎岖不平的越野路况行驶时,提高离地间隙,满足通过性的需要,在良好路面行驶时,减小离地间隙,满足高速行驶时稳定性的需要。(2)前悬架采用纵向双摆臂结构,在调节汽车底盘高度时,保证了汽车转向系统的定位参数不变。(3)后悬架采用单摆臂、十字万向节等结构,在调节汽车底盘高度时,保证了汽车后轮动力的可靠传递,同时该后悬架结构简单,也保证了经济性好、可靠性高。(4)采用电液控制,便于接线和控制,驾驶员仅需控制仪表盘上的按钮即可实现底盘高度的调节,大大方便了驾驶员的控制。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高通过性汽车底盘的总体构造。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高通过性汽车底盘的后悬架总成的结构原理。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高通过性汽车底盘的前悬架总成的结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本专利技术所述高通过性汽车底盘,如图1所示,包括后轮胎1、后轮毂2、后减震器3、液压油罐4、电池组5、前悬架总成6、前轮毂7、前轮胎8、车架9、后悬架总成10 ;后轮胎I镶嵌在后轮毂2上,液压油罐4固定在车架9上,电池组5固定在车架9上,前悬架总成6铰接在车架9上,前轮胎8镶嵌在前轮毂8上,前悬架总成6铰接在车架9上,后悬架总成10铰接在车架9上。 所述后悬架总成10包括驱动电机2.1、十字万向节2.2、单摆臂2.3,驱动电机2.1固定在车架9上,单摆臂2.3铰接在车架9上,后轮毂2通过轴承安装在单摆臂2.3上,驱动电机2.1通过十字万向节2.2连接到后轮毂2,可通过十字万向节2.2带动后轮毂2,进而带动后轮胎I旋转,推动汽车前进,后减震器3上端铰接到车架9上,下端铰接到单摆臂 2.3 上。 所述前悬架总成6包括转向节3.1、转向节臂3.2、前减震器3.3、转向拉杆3.4、上横梁3.5、前悬架斜梁3.6、下横梁3.7、上摆臂3.8、下摆臂3.9,转向节3.1上下两端分别铰接到上摆臂3.8和下摆臂3.9的后端,转向节臂3.2与转向节3.1固定在一起,转向拉杆3.4通过球形销铰接到转向节臂3.2上,转向拉杆3.4可通过转向节臂3.2,带动转向节3.1绕上摆臂3.8和下摆臂3.9的后端转向摆动,前轮毂8通过轴承安装在转向节3.1上,前减震器3.3上端铰接到前悬架斜梁3.6的上端,前减震器3.3下端铰接到下摆臂3.9的后端,前悬架斜梁3.6固定到车架9上,上横梁3.5和下横梁3.7分别固定到车架9的前端,上摆臂3.8铰接到上横梁3.5的外端,下摆臂3.9铰接到下横梁3.7的外端。 所述前减震器3.3和后减震器3,除了两端的距离在减震时,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外,还可通过液压油调节减震器初始长度,当向减震器输入液压油时,减震器初始长度变长,减震器两端距离变长,当减震器向外输出液压油时,减震器初始长度变短,减震器两端距离变短。 所述前悬架总成6,当前减震器3.3初始长度变长时,推动下摆臂3.9相对车架9,绕下摆臂3.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通过性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该高通过性汽车底盘包括后轮胎、后轮毂、后减震器、液压油罐、电池组、前悬架总成、前轮毂、前轮胎、车架、后悬架总成;后轮胎镶嵌在后轮毂上,液压油罐固定在车架上,电池组固定在车架上,前悬架总成铰接在车架上,前轮胎镶嵌在前轮毂上,前悬架总成铰接在车架上,后悬架总成铰接在车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平霞朱永强刘新宇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