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柏州专利>正文

车辆用辅助充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5088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用于向车辆轮胎充气的装置。带开口的主壳体具有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一、第二枢接部,带开口的副壳体具有与第一容置空间对应的第二容置空间,以及可与主壳体的第一枢接部枢接的枢接部以及与枢接部远离的自由端,充气筒枢设于主壳体上并容置于主、副壳体所形成的容室内,转向接头连接于副壳体与充气筒的轴杆间。使用时副壳体相对于主壳体往返摆动,轴杆带动活塞上下移动。产品可与自行车结合为一体,结构紧凑轻巧实用性强。(*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辅助充气装置本技术为一种用于向车辆的轮胎充气的装置。充气装置对车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特别对两轮车辆,如自行车、摩托车来说更是这样。行驶途中轮胎气压不够,往往急需充气装置来充气。但一般自行车、摩托车本身不带有辅助充气装置,若另行携带则不方便。因此消费者需要能设于自行车、摩托车上,不占空间且不妨碍车辆正常使用的、实用的辅助充气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附设在车辆上、特别是自行车上的辅助充气装置。本技术的结构如下:包括有一主壳体、一副壳体、一容置于主壳体中的充气筒和一转向接头,其中:所说的主壳体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具有一第一开口,主壳体上还具有两相远离的第一、第二枢接部,所说的副壳体具有一与第一容置空间对应而可与其共同围构成一容室的第二容置空间,第二容置空间具有一与第一开口对应的第二开口,副壳体还具有可与主壳体的第一枢接部枢接的枢接部以及与枢接部远离的自由端,所说的充气筒枢设于主壳体上并容置于主、副壳体所形成的容室内,充气筒具有一筒体、一容置于筒体内的活塞、一顶推活塞的轴杆及一排放筒体内气体的排气管,所说转向接头连接于副壳体与充气筒的轴杆间。工作原理:副壳体以其与主壳体的枢接处为支点而相对于主壳体往返摆动,从而联动充气筒的轴杆带动活塞上下移动,迫使空气不断进入筒体内并经排气管压入车胎内。本技术的优点可与自行车结合为一体,不使用时自行车的外观与普通自行车类似;需使用时将充气筒底部的排气管拉出与车辆轮胎气嘴相接即可,其整体结构紧凑轻巧,实用性强。图1为实施例1组装于一自行车上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的使用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组装于一自行车上的外观示意图。图5实施例3的组合剖视结构示意图。实施例1:见图1-3。该实施例产品配合组装于一自行车1上。自行车1的鞍座2下方为中空立管3,立管3又分为上组接段4和下组接段38,本实施例产品组装于上组接段4和下组按段38之间,其包括有一主壳体5、一副壳体6、一容置于主壳体5和副壳体6中的充气筒7和一转向接头8,其中:主壳体5呈半圆筒状,其中央呈透空状而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9,第一容置空间9并-->具有一第一开口10,主壳体5上具有二分设于第一开口10侧边的靠抵缘11,主壳体5一端靠向第一开口10处设有一第一枢接部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12为贯穿主壳体5壁面的通孔,主壳体5另一端于其壳体壁面设有一第一枢接部1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枢接部13也为贯穿主壳体5壁面的通孔。副壳体6与主壳体5配合,略呈半圆筒状,其中央也具有一与第一容置空间9对应而可与之共同构成一容室的第二容置空间14,第二容置空间14具有与第一开口10对应的第二开口15,副壳体6上也形成有两个可分别与主壳体5的靠抵缘11贴合、从而使主壳体5和副壳体6组接成一圆筒体的靠抵缘16,副壳体6也可设计成大于半圆周而包覆在主壳体5外缘;副壳体6一端形成有一枢接部17,在本实施例中,枢接部17为一对同向延伸而可与主壳体5的第一枢接部12枢接的枢耳,副壳体6的另一端为一自由端18;充气筒7容装在主壳体5和副壳体6所形成的容室内,充气筒7具有一筒体19,筒体19内容装有一活塞,图中未示出该活塞,筒体19一端伸出一用来顶推活塞且末端缘设有外螺纹20的轴杆21,另一端接设有一排气管22及一枢接片23,排气管22的末端设有一接头24,其可用来导出筒体19内的空气,枢接片23与主壳体5的第二枢接部13相对应,其上贯设有一与第二枢接部13对应的枢接孔25,可於枢接孔25与第二枢接部13中穿设一枢接元件26,将充气筒7枢设於主壳体5内。转向接头8连接於副壳体6与充气筒7的轴杆21间,其包含一第一块体27及一第二块体28,两块体27、28上分别设有可相互嵌合的凹槽29及凸条30,以及相对应的枢孔31、32,两块体27、28可相互嵌接并以一销杆33穿伸枢接,由此,第二块体28可以该销杆33为支点相对於第一块体27枢摆;此外,第一块体27一端缘34焊接於副壳体6内壁面适当处,第二块体28上与该凸条30相远离的一端则设有一可用来与充气筒7的轴杆21相螺接的螺孔35,由此即可将副壳体6与充气筒7相连接。使用时,见图3,可将位於充气筒7底部的排气管22拉出该容室外,将其接头24接设於自行车1轮胎36的充气嘴37上,以手握持副壳体6的自由端18,并以副壳体6与主壳体5枢接的部位为支点形成旋杆上下枢摆,副壳体6於摆动的过程中,可连动充气筒7的轴杆21并带动充气筒7筒体内的活塞上下往返移动,从而迫使空气不断进入充气筒7内并不断由排气管22排入轮胎36内。当不使用时,将副壳体6枢转靠合于主壳体5上,即可恢复到图1所示的状态。从图1可见,本产品组装后与自行车1溶为一体,一般人几乎看不出自行车1上设置有一充气装置。因此,该产品相当精巧和实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技术不但可以如本实施例所示,隐藏地组装于自行车1中,且其主壳体5还可与自行车1的立管3一体成型,再于立管3中开设一供副壳体6组装的凹槽,副壳体6可枢设于立管3上并于不使用时容装于该凹槽中。-->实施例2:见图4。该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也包括一主壳体39和一副壳体40,主壳体39内也设有一充气筒,充气筒与副壳体40间也以一转向接头连接,图中未示出该充气筒和转向接头。充气筒和转向接头的构造与前述相同。所不同的是,主壳体39呈一中空圆管状,其侧壁凹设有一凹槽41,副壳体40的大小和形状与凹槽41配合且一端枢接于主壳体39上。使用时,通过二组接件组装于自行车的立管43上即可。实施例3:见图5。也包括一主壳体44和一副壳体45,以及用来使主壳体44内的充气筒46与副壳体45连接的转向接头47,其中,主壳体44、副壳体45以及充气筒46的构造和连接关系同实施例1和2。所不同的是,转向接头47包括一勾合件48、一环圈体49、其中,勾合件48固设于副壳体45的内壁面,环圈体49固设于充气筒46的轴杆末端,勾合件48上设有一卡勾,该卡勾具有一缺口50,该缺口50上配设有一卡块51,卡块可受一扳动部52的联动而封抵于缺口50中,或离开缺口50使缺口50呈开放状。环圈体49呈中空环状,其可自缺口50套合于卡勾中,与之形成一枢接关系并同时受卡块51限位。以上实施例仅为了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而本技术的范围不受所举实施例的局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辅助充气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有一主壳体、一副壳体、一容置于主壳体中的充气筒和一转向接头,其中:所说的主壳体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具有一第一开口,主壳体上还具有两相远离的第一、第二枢接部,所说的副壳体具有一与第一容 置空间对应而可与其共同围构成一容室的第二容置空间,第二容置空间具有一与第一开口对应的第二开口,副壳体还具有可与主壳体的第一枢接部枢接的枢接部以及与枢接部远离的自由端,所说的充气筒枢设于主壳体上并容置于主、副壳体所形成的容室内,充气筒具有 一筒体、一容置于筒体内的活塞、一顶推活塞的轴杆及一排放筒体内气体的排气管,所说转向接头连接于副壳体与充气筒的轴杆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辅助充气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有一主壳体、一副壳体、一容置于主壳体中的充气简和一转向接头,其中:所说的主壳体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具有一第一开口,主壳体上还具有两相远离的第一、第二枢接部,所说的副壳体具有一与第一容置空间对应而可与其共同围构成一容室的第二容置空间,第二容置空间具有一与第一开口对应的第二开口,副壳体还具有可与主壳体的第一枢接部枢接的枢接部以及与枢按部远离的自由端,所说的充气筒枢设于主壳体上并容置于主、副壳体所形成的容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柏州
申请(专利权)人:陈柏州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