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物质结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14691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1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的活性物质结合物,一方面,该活性物质结合物含有一种选自草甘膦、草丁膦或草铵膦的已知除草剂,另一方面,含有一种已知杀真菌剂,并且所述活性物质结合物非常适合于防治有害的植物致病真菌,特别是大豆锈病。所述混合物优选施用于对上述除草剂具有抗性的转基因植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是2006年5月27日提交的申请号为PCT/EP2006/005094、发明名称为“活性物质结合物”的国际申请的分案申请,所述国际申请于2 008年2月2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其申请号为200680028459.6。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所述结合物首先含有一种选自草甘膦(glyphosate)、草丁膦(glufosinate)和草铵膦(glufosinate-ammonium)的已知除草剂,其次含有至少一种已知的杀真菌活性化合物,所述结合物高度适合于防治有害的植物致病真菌,特别是大豆锈病。特别优选将这些混合物施用于对上述除草剂具有抗性的转基因植物。 已知草甘膦、草丁膦和草铵膦具有除草特性(参见DE-A 21 52 826、DE-A 27 17 440)。此外,已知许多的甲酰胺类、三唑衍生物、苯胺衍生物、二甲酰亚胺类及其它杂环类可用于防治真菌(参见WO 03/010149;DE-A 103 03 589;EP-A 0 040 345;DE-A 22 01 063;DE-A 23 24 010;农药手册(Pesticide Manual),第9版(1991),第249和827页;EP-A0 382 375和EP-A 0 515 901)。但是,在低施用率时,所述化合物的活性不总令人满意。此外,已知1-(3,5-二甲基异噁唑-4-磺酰基)-2-氯-6,6-二氟-[1,3]-二氧杂环戊烷并(dioxolo)-[4,5f]-苯并咪唑具有杀真菌特性(参见WO 97/06171)。最后,已知被取代的卤代嘧啶类具有杀真菌特性(参见DE-A 196 46 407、EP-B-712 396)。 本专利技术现提供了具有极好的杀真菌特性的新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该结合物含有组(1)的一种除草剂和选自下列组(2)-(23)的至少一种活性化合物: 组(1)除草剂,选自: (1-1)下式的草甘膦(已知于DE-A 21 52 826) (1-2)下式的草丁膦(已知于DE-A 27 17 440) (1-3)下式的草铵膦(已知于农药手册,第13版,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uncil,2003,第511-512页) 组(2)甲氧丙烯酸酯类,选自: (2-1)下式的嘧菌酯(azoxystrobin)(已知于EP-A 0 382 375) (2-2)下式的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已知于DE-A 196 02 095) (2-3)下式的(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含有一种组(1)的除草剂和至少一种选自下列组(2)‑(23)的活性化合物:组(1)除草剂,选自:(1‑2)草丁膦(1‑3)草铵膦(1‑1)草甘膦组(2)甲氧丙烯酸酯类,选自:(2‑1)嘧菌酯、(2‑2)氟嘧菌酯、(2‑3)(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苯基)‑2‑(甲氧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2‑4)肟菌酯、(2‑5)(2E)‑2‑(甲氧亚氨基)‑N‑甲基‑2‑(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6)(2E)‑2‑(甲氧亚氨基)‑N‑甲基‑2‑{2‑[(E)‑({1‑[3‑(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亚氨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7)肟醚菌胺、(2‑8)5‑甲氧基‑2‑甲基‑4‑(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4‑二氢‑3H‑1,2,4‑三唑‑3‑酮、(2‑9)醚菌酯、(2‑10)醚菌胺、(2‑11)啶氧菌酯、(2‑12)吡唑醚菌酯、(2‑13)苯氧菌胺、(2‑14)(2E)‑2‑{2‑[({[(1E)‑1‑(3‑{[(E)‑1‑氟‑2‑苯基乙烯基]氧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2‑15)enestrobin,组(3)三唑类,选自:(3‑1)戊环唑、(3‑2)乙环唑、(3‑3)丙环唑、(3‑4)苯醚甲环唑、(3‑5)糠菌唑、(3‑6)环丙唑醇、(3‑7)己唑醇、(3‑8)戊菌唑、(3‑9)腈菌唑、(3‑10)氟醚唑、(3‑11)粉唑醇、(3‑12)氟环唑、(3‑13)氟硅唑、(3‑14)硅氟唑、(3‑15)丙硫菌唑、(3‑16)腈苯唑、(3‑17)戊唑醇、(3‑18)种菌唑、(3‑19)叶菌唑、(3‑20)灭菌唑、(3‑21)联苯三唑醇、(3‑22)三唑醇、(3‑23)三唑酮、(3‑24)氟喹唑、(3‑25)唑喹菌酮、(3‑26)吲唑磺菌胺,组(4)次磺酰胺类,选自:(4‑1)苯氟磺胺、(4‑2)甲苯氟磺胺、(4‑3)N‑(4‑氯‑2‑硝基苯基)‑N‑乙基‑4‑甲基苯磺酰胺,组(5)缬氨酰胺类,选自:(5‑1)异丙菌胺、(5‑2)N1‑[2‑(4‑{[3‑(4‑氯苯基)‑2‑丙炔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N2‑(甲基磺酰基)‑D‑缬氨酰胺、(5‑3)苯噻菌胺,组(6)甲酰胺类,选自:(6‑1)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3)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氯‑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4)3‑(二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5)3‑(三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6)3‑(三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氯‑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7)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6‑8)5‑氟‑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6‑9)3‑(二氟甲基)‑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6‑10)3‑(三氟甲基)‑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6‑11)3‑(三氟甲基)‑5‑氟‑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6‑12)3‑(三氟甲基)‑5‑氯‑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6‑13)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碘代苯甲酰胺、(6‑14)2‑碘‑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苯甲酰胺、(6‑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6‑16)2‑(三氟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苯甲酰胺、(6‑17)2‑氯‑N‑(1,1,3‑三甲基茚满‑4‑基)烟酰胺、(6‑18)啶酰菌胺、(6‑19)呋吡菌胺、(6‑20)N‑(3‑对甲苯基噻吩‑2‑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21)吡噻菌胺、(6‑2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6‑23)N‑(3′,4′‑二氯‑5‑氟‑...

【技术特征摘要】
2005.06.09 DE 102005026483.2;2005.06.09 DE 10200501.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含有一种组(1)的除草剂和至少一种选自下
列组(2)-(23)的活性化合物:
组(1)除草剂,选自: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K·斯藤泽尔M·多林格P·达门U·瓦切恩多尔夫诺伊曼I·豪泽哈恩MC·格罗斯琴B·M·勒鲁沢田治子波多野広幸JM·戈特C·谢尔博
申请(专利权)人:拜尔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