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转向差速反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78776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1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转向差速反馈装置,包括左侧液压系统、右侧液压系统,以及连接于左侧液压系统与右侧液压系统之间的调节阀门,该调节阀门包括分别与左侧液压系统液压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进液口,与右侧液压系统液压输出端连通的第二进液口,以及设置于调节阀门中具有第一芯端、第二芯端的阀芯,和与第一芯端配合的第一回液口,与第二芯端配合的第二回液口,第一回液口靠近第一进液口,第二回液口靠近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一回液口与右侧液压系统的回油端连通,第二回液口与左侧液压系统的回油端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自动释放液压系统中压力高的到另一低的压力系统中,促使两侧液压系统的压力保持基本平衡,这样的控制方式精确,无需人工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转向差速反馈装置,包括左侧液压系统、右侧液压系统,以及连接于左侧液压系统与右侧液压系统之间的调节阀门,该调节阀门包括分别与左侧液压系统液压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进液口,与右侧液压系统液压输出端连通的第二进液口,以及设置于调节阀门中具有第一芯端、第二芯端的阀芯,和与第一芯端配合的第一回液口,与第二芯端配合的第二回液口,第一回液口靠近第一进液口,第二回液口靠近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一回液口与右侧液压系统的回油端连通,第二回液口与左侧液压系统的回油端连通。本技术能够自动释放液压系统中压力高的到另一低的压力系统中,促使两侧液压系统的压力保持基本平衡,这样的控制方式精确,无需人工操作。【专利说明】车辆转向差速反馈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辆转向液压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车辆转向差速反馈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参见图1,车辆转向时需要实现差速功能,靠凸轮I带动两个比例阀实现,当向一个方向转向时,内侧阀芯2被凸轮压缩,控制压力减小,进而控制泵3减小排量以降低内侧轮胎速度,但是现有的方案中无反馈,对速度控制不精确,不易调节,使用安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辆转向差速反馈装置,其可以反馈两侧马达的液压状况,并自动调整两侧的液压平衡,控制精确,无需人工调节。 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车辆转向差速反馈装置,包括左侧液压系统、右侧液压系统,以及连接于左侧液压系统与右侧液压系统之间的调节阀门,该调节阀门包括分别与左侧液压系统液压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进液口,与右侧液压系统液压输出端连通的第二进液口,以及设置于调节阀门中具有第一芯端、第二芯端的阀芯,和与第一芯端配合的第一回液口,与第二芯端配合的第二回液口,第一回液口靠近第一进液口,第二回液口靠近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一回液口与右侧液压系统的回油端连通,第二回液口与左侧液压系统的回油端连通。 采用了上述方案,当转向时,左(右)侧液压系统的压力升高,大于右(左)侧液压系统压力时,左(右)侧液压系统的压力推动阀芯向另一侧运动,这样使第一(二)芯端与第一(二)回液口打开,左(右)侧液压系统中的压力介质通过第一(二)回液口进入右(左)1侧液压系统中,这样实现调节左(右)侧液压系统的压力与右(左)侧液压系统的压力相对平衡;本技术能够自动释放液压系统中压力高的到另一低的压力系统中,促使两侧液压系统的压力保持基本平衡,这样的控制方式精确,无需人工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液压系统包括左侧先导换向阀、左侧双向液压泵、左侧双向液压马达以及左侧或门型梭阀,左侧先导换向阀与左侧双向液压泵的换向输入端连通,在左侧双向液压泵与左侧双向液压马达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构成左侧循环管路,所述左侧或门型梭阀的两进口端分别连通左侧循环管路上,左侧或门型梭阀的出口端与上述调节阀门的第一进液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右侧液压系统包括右侧先导换向阀、右侧双向液压泵、右侧双向液压马达以及右侧或门型梭阀,右侧先导换向阀与右侧双向液压泵的换向输入端连通,在右侧双向液压泵与右侧双向液压马达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构成右侧循环管路,所述右侧或门型梭阀的两进口端分别连通右侧循环管路上,右侧或门型梭阀的出口端与上述调节阀门的第二进液口连通。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具体的说明: 参见图2,车辆转向差速反馈装置,包括左侧液压系统、右侧液压系统,以及连接于左侧液压系统与右侧液压系统之间的调节阀门1,该调节阀门包括分别与左侧液压系统液压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进液口 2,与右侧液压系统液压输出端连通的第二进液口 3,以及设置于调节阀门中具有第一芯端4、第二芯端5的阀芯6,和与第一芯端配合的第一回液口 7,与第二芯端配合的第二回液口 8,第一回液口靠近第一进液口,第二回液口靠近第二进液口,第一回液口与右侧液压系统的回油端连通,第二回液口与左侧液压系统的回油端连通。 其中,左侧液压系统包括左侧先导换向阀9、左侧双向液压泵10、左侧双向液压马达11以及左侧或门型梭阀12,左侧先导换向阀与左侧双向液压泵的换向输入端连通,在左侧双向液压泵与左侧双向液压马达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构成左侧循环管路,左侧或门型梭阀的两进口端分别连通左侧循环管路上,左侧或门型梭阀的出口端与上述调节阀门的第一进液口连通。 其中,右侧液压系统包括右侧先导换向阀13、右侧双向液压泵14、右侧双向液压马达15以及右侧或门型梭阀16,右侧先导换向阀与右侧双向液压泵的换向输入端连通,在右侧双向液压泵与右侧双向液压马达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构成右侧循环管路,右侧或门型梭阀的两进口端分别连通右侧循环管路上,右侧或门型梭阀的出口端与上述调节阀门的第二进液口连通。 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当向一侧转向时,内侧马达压力升高,推动先导换向阀向相反方向运动进而改变控制压力,降低双向液压泵排量,减慢车速,当排量减小后,内侧马达压力降低与外侧马达压力相同,此时,阀芯达到平衡,调节过程结束,优点引入反馈,控制精确,不用人工调节。 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所述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即公开范围内,仍可作一些修正或改变,故本技术的权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车辆转向差速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液压系统、右侧液压系统,以及连接于左侧液压系统与右侧液压系统之间的调节阀门,该调节阀门包括分别与左侧液压系统液压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进液口,与右侧液压系统液压输出端连通的第二进液口,以及设置于调节阀门中具有第一芯端、第二芯端的阀芯,和与第一芯端配合的第一回液口,与第二芯端配合的第二回液口,第一回液口靠近第一进液口,第二回液口靠近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一回液口与右侧液压系统的回油端连通,第二回液口与左侧液压系统的回油端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差速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液压系统包括左侧先导换向阀、左侧双向液压泵、左侧双向液压马达以及左侧或门型梭阀,左侧先导换向阀与左侧双向液压泵的换向输入端连通,在左侧双向液压泵与左侧双向液压马达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构成左侧循环管路,所述左侧或门型梭阀的两进口端分别连通左侧循环管路上,左侧或门型梭阀的出口端与上述调节阀门的第一进液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转向差速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液压系统包括右侧先导换向阀、右侧双向液压泵、右侧双向液压马达以及右侧或门型梭阀,右侧先导换向阀与右侧双向液压泵的换向输入端连通,在右侧双向液压泵与右侧双向液压马达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构成右侧循环管路,所述右侧或门型梭阀的两进口端分别连通右侧循环管路上,右侧或门型梭阀的出口端与上述调节阀门的第二进液口连通。【文档编号】F16H48/32GK203962902SQ201420289241【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30日 【专利技术者】韩宇, 刘伟, 嵇永强, 毕天雨, 端北平, 尚丽 申请人:常州联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辆转向差速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液压系统、右侧液压系统,以及连接于左侧液压系统与右侧液压系统之间的调节阀门,该调节阀门包括分别与左侧液压系统液压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进液口,与右侧液压系统液压输出端连通的第二进液口,以及设置于调节阀门中具有第一芯端、第二芯端的阀芯,和与第一芯端配合的第一回液口,与第二芯端配合的第二回液口,第一回液口靠近第一进液口,第二回液口靠近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一回液口与右侧液压系统的回油端连通,第二回液口与左侧液压系统的回油端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宇刘伟嵇永强毕天雨端北平尚丽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联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