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双向自由度的手指假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65371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0 1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机械结构运动型手指假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双向自由度的手指假肢,包括:侧转感受器、内转感受器、锥齿轮组、凹槽凸轮A、凹槽凸轮B、双向铰接轴、近指节、指架;其连接关系如下:双向铰接轴的侧转轴与指架活动连接,且双向铰接轴的侧转轴与凹槽凸轮A固定连接,侧转感受器上的连杆A带滚珠的一端与凹槽凸轮A滑动配合连接;凹槽凸轮B与指架活动连接,近指节底部的圆柱结构套装在双向铰接轴的内转轴上,大锥齿轮B与近指节底部的圆柱结构固连,大锥齿轮A与凹槽凸轮B固连,同时,换向小锥齿轮分别与两侧的大锥齿轮A和大锥齿轮B啮合,内转感受器上的连杆B带滚珠的一端与凹槽凸轮B滑动配合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结构运动型手指假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双向自由度的手指假肢,包括:侧转感受器、内转感受器、锥齿轮组、凹槽凸轮A、凹槽凸轮B、双向铰接轴、近指节、指架;其连接关系如下:双向铰接轴的侧转轴与指架活动连接,且双向铰接轴的侧转轴与凹槽凸轮A固定连接,侧转感受器上的连杆A带滚珠的一端与凹槽凸轮A滑动配合连接;凹槽凸轮B与指架活动连接,近指节底部的圆柱结构套装在双向铰接轴的内转轴上,大锥齿轮B与近指节底部的圆柱结构固连,大锥齿轮A与凹槽凸轮B固连,同时,换向小锥齿轮分别与两侧的大锥齿轮A和大锥齿轮B啮合,内转感受器上的连杆B带滚珠的一端与凹槽凸轮B滑动配合连接。【专利说明】一种实现双向自由度的手指假肢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结构运动型手指假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指实现两向自由度的 运动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当今的运动型手指假肢(机械控制或电控),多为单自由度形式,即仅能够实现单 指的内转运动。这样虽然能够实现大多手指运动,但是无法实现需要单指侧转(如:夹取) 的运动。因此,实现单指的内、侧两向偏转的结构将进一步提高手指假肢的实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的缺陷,为了解决运动型手指假肢自由度不足 的问题,提出一种能够实现双向自由度的手指假肢。 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种实现双向自由度的手指假肢,它包括:侧转感受器、内转感受器、锥齿轮组、凹 槽凸轮A、凹槽凸轮B、双向铰接轴、近指节、指架; 其中,所述双向铰接轴为具有侧转轴和内转轴的构件; 所述侧转感受器由侧转感受器垫、膜片弹簧A、连杆A、滚珠组成; 所述内转感受器由内转感受器垫、膜片弹簧B、连杆B、滚珠组成; 所述锥齿轮组由大锥齿轮A、大锥齿轮B及一个换向小锥齿轮组成; 其连接关系如下:侧转感受器、内转感受器均固定在指架内表面上,双向铰接轴的 侧转轴与指架上的支撑座活动连接,且双向铰接轴的侧转轴与凹槽凸轮A固定连接,侧转 感受器上的连杆A与凹槽凸轮A滑动配合连接;凹槽凸轮B与指架上的支撑座活动连接, 且凹槽凸轮B与双向铰接轴的内转轴位于同一个轴线上,近指节底部的圆柱结构套装在双 向铰接轴的内转轴上,大锥齿轮B与近指节底部的圆柱结构固连,大锥齿轮A与凹槽凸轮固 连,换向小锥齿轮与指架外壳活动连接,同时,换向小锥齿轮分别与两侧的大锥齿轮A和大 锥齿轮B啮合,内转感受器上的连杆B与凹槽凸轮B滑动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双向铰接轴的侧转轴为其轴线垂直于构件基体平面的带有键的 轴,内转轴为其轴线平行于构件基体平面的轴,其中,侧转轴的轴线与内转轴的轴线互相垂 直且相交于一点; 所述指架为壳体,壳体的外表面上有两个支撑座,其中一个支撑座带有圆孔,另一 个支撑座带有定轴,并且,圆孔和定轴的轴线互相垂直且相交于一点; 所述侧转感受器中的侧转感受器垫为圆形的盖状结构,膜片弹簧A套装在侧转感 受器垫上,且膜片弹簧A的外圆锥面与侧转感受器垫的内圆周面紧密贴合,连杆A的一端固 定在膜片弹簧A的中心位置,另一端与滚珠活动连接;所述内转感受器中的内转感受器垫 为圆形的盖状结构,膜片弹簧B套装在内转感受器垫上,且膜片弹簧B的外圆锥面与内转感 受器垫的内圆周面紧密贴合,连杆B的一端固定在膜片弹簧B的中心位置,另一端与滚珠活 动连接;其中,膜片弹簧A和膜片弹簧B的轴线相互垂直; 所述连杆A使侧转感受器垫所在平面与凹槽凸轮A所在平面互相垂直;所述连杆 B使内转感受器垫所在平面与凹槽凸轮B所在平面互相垂直。 工作原理:作为运动源的残余断指挤压侧转感受器垫时,侧转感受器垫内的膜片 弹簧A受到压缩,通过连杆A带滚珠的一端与凹槽凸轮A的滑动连接,使凹槽凸轮A绕侧转 轴发生定轴转动,从而带动双向铰接轴及装配在双向铰接轴上的近指节一起侧转;当残余 断指挤压力消失时,侧转感受器垫内的膜片弹簧A恢复原长,通过连杆A带滚珠的一端与 凹槽凸轮A的滑动连接,使凹槽凸轮A绕侧转轴发生逆向的定轴转动,从而带动双向铰接轴 及装配在双向铰接轴上的近指节侧转归回原位;当残余断指挤压内转感受器垫的时候,内 转感受器垫内的膜片弹簧B受到压缩,通过连杆B带滚珠的一端与凹槽凸轮B的滑动连接, 使凹槽凸轮B绕内转轴发生定轴转动,从而带动凹槽凸轮B侧的大椎齿轮A绕定轴发生转 动,通过换向小锥齿轮,带动固连在近指节上的大锥齿轮B绕双向铰接轴的内转轴方向发 生转动,即近指节发生内转;当残余断指挤压力消失时,内转感受器垫内的膜片弹簧B恢复 原长,通过连杆B带滚珠的一端与凹槽凸轮B的滑动连接,使凹槽凸轮B绕内转轴发生逆向 的定轴转动,从而通过锥齿轮组带动近指节回归原位; 其中,锥齿轮组的作用为:当近指节发生侧向偏转时,凹槽凸轮B和换向小锥齿轮 位置保持不变,近指节与凹槽凸轮B、换向小锥齿轮发生分离,从而防止近指节与凹槽凸轮 B发生干涉,同时,通过大锥齿轮A、大锥齿轮B的换向保持了内转时的转向与挤压内转感受 器垫的方向一致,因此,设侧转轴线与内转轴线互相垂直且相交于一点为〇点,大锥齿轮B 和换向小锥齿轮的轴线的相交点为A点,大锥齿轮B和换向小锥齿轮的最小接触圆与锥齿 轮组轴线构成的平面相交点为B点,当满足Ζ ΑΒ0 = 90°时,大锥齿轮B随近指节绕0点发 生侧转时,不会和换向小锥齿轮发生根切。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一种双向自由度的结构,可由内转感受器和侧转感受器独立驱 动,实现手指假肢的内转和侧转两个自由度的运动; (2)本专利技术通过对锥齿轮机构的尺寸进行合理设计,可将两个方向的运动彼此分 离,实现内、侧转的互不干涉,从而实现单指的双向自由度; (3)本专利技术通过对膜片弹簧特性的应用,设计出了具有自行回复能力的侧转感受 器和内转感受器,实现了断指驱动时可传递运动与力,不驱动时看自行恢复手指假肢初始 形状的功能。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双向自由度结构的轴测图; 图2为双向自由度结构的主视图; 图3为双向自由度结构的左视图; 图4为双向自由度结构及支撑结构轴测图; 图5为双向铰接轴的轴测图; 图6为锥齿轮过渡防止干涉原理示意图; 其中,1-侧转感受器垫、2-膜片弹簧A、3_连杆A、4_凹槽凸轮A、5_大锥齿轮A、 6-大锥齿轮B、7-凹槽凸轮B、8-双向铰接轴、9-近指节、10-换向小锥齿轮、11-连杆B、 12-内转感受器垫、13-膜片弹簧B、14-指架。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2、3、4, 一种实现双向自由度的手指假肢,它包括:侧转感受器、内转 感受器、锥齿轮组、凹槽凸轮A4、凹槽凸轮B7、双向铰接轴8、近指节9、指架14 ; 参见附图5,其中,所述双向铰接轴8为具有侧转轴和内转轴的构件,侧转轴为其 轴线垂直于构件基体平面的带有键的轴,内转轴为其轴线平行于构件基体平面的轴,其中, 侧转轴线与内转轴线互相垂直且相交于一点; 所述指架14为壳体,壳体的外表面上有两个支撑座,其中一个支撑座带有圆孔, 另一个支撑座带有定轴,并且,圆孔和定轴的轴线互相垂直且相交于一点; 所述侧转感受器由侧转感受器垫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够实现双向自由度的手指假肢,其特征在于,包括:侧转感受器、内转感受器、锥齿轮组、凹槽凸轮A(4)、凹槽凸轮B(7)、双向铰接轴(8)、近指节(9)、指架(14);其中,所述双向铰接轴(8)为具有侧转轴和内转轴的构件;所述侧转感受器由侧转感受器垫(1)、膜片弹簧A(2)、连杆A(3)、滚珠组成;所述内转感受器由内转感受器垫(12)、膜片弹簧B(13)、连杆B(11)、滚珠组成;所述锥齿轮组由大锥齿轮A(5)、大锥齿轮B(6)及一个换向小锥齿轮(10)组成;其连接关系如下:侧转感受器、内转感受器均固定在指架(14)内表面上,双向铰接轴(8)的侧转轴与指架(14)上的支撑座活动连接,且双向铰接轴(8)的侧转轴与凹槽凸轮A(4)固定连接,侧转感受器上的连杆A(3)与凹槽凸轮A(4)滑动配合连接;凹槽凸轮B(7)与指架(14)上的支撑座活动连接,且凹槽凸轮B(7)与双向铰接轴(8)的内转轴位于同一个轴线上,近指节(9)底部的圆柱结构套装在双向铰接轴(8)的内转轴上,大锥齿轮B(6)与近指节(9)底部的圆柱结构固连,大锥齿轮A(5)与凹槽凸轮B(7)固连,换向小锥齿轮(10)与指架(14)外壳活动连接,同时,换向小锥齿轮(10)分别与两侧的大锥齿轮A(5)和大锥齿轮B(6)啮合,内转感受器上的连杆B(11)与凹槽凸轮B(7)滑动配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伟李忠新王露萱苏江舟柯志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