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多维减振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53276 阅读:2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9 15: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多维减振平台,通过设置一定的结构参数,可实现该隔振平台在其平衡位置的准零刚度和平衡位置附近的非线性刚度,能解决传统线性隔振系统隔离低频或超低频振动时的难题;刚度、阻尼都可简便调节,适用于宽频域隔振,具有良好的工程适用性;在具有较高支承刚度的同时,还具有很低的运动刚度,静态变形量小,动态固有频率低,隔振效果好;通过刚度、阻尼的灵活调节,可解决制约传统隔振系统的固有矛盾,即低频振动传递率与高频振动衰减率的矛盾;通过减振器弹簧底座高度的调节,能够改变整个平台的高度和静平衡位置,可以适应不同重量的隔振物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多维减振平台,通过设置一定的结构参数,可实现该隔振平台在其平衡位置的准零刚度和平衡位置附近的非线性刚度,能解决传统线性隔振系统隔离低频或超低频振动时的难题;刚度、阻尼都可简便调节,适用于宽频域隔振,具有良好的工程适用性;在具有较高支承刚度的同时,还具有很低的运动刚度,静态变形量小,动态固有频率低,隔振效果好;通过刚度、阻尼的灵活调节,可解决制约传统隔振系统的固有矛盾,即低频振动传递率与高频振动衰减率的矛盾;通过减振器弹簧底座高度的调节,能够改变整个平台的高度和静平衡位置,可以适应不同重量的隔振物体。【专利说明】 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多维减振平台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工程领域的
,涉及机械工程中的减振、隔振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多维减振平台。
技术介绍
为了克服系统刚度和静态位移之间的矛盾,隔振系统应同时具有较高的静态刚度和较低的动态刚度。较高的静态刚度保证系统承载能力较大,静态位移较小;较低的动态刚度保证系统固有频率较低,低频隔振效果较好。传统的被动隔振系统在外界激励频率大于隔振系统本身固有频率的^倍时,才能起到隔振作用。这种隔可以较好地隔离激励频率大于4倍系统固有频率的中、高频振动,但隔离激励频率/」于,5倍系统固有频率的低频振动尤其是超低频振动的能力较差。 为了提高被动隔振系统隔离低频和超低频振动的能力,应降低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减小隔振系统的刚度;二是增加配重。但对于垂直隔振系统,减小刚度会使隔振系统的静态位移增大和稳定性下降;而增加配重显然是最后的选择,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用,且应用场合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多维减振平台,使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减振平台兼备较高静态刚度和较低动态刚度、且阻尼刚度可调,可实现准零刚度特性的,能宽频域隔振的多维隔振平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多维减振平台,包括有支撑框架、动平台和液力减振器,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有支撑框架上板和支撑框架下板,所述支撑框架上板和支撑框架下板通过支腿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撑框架上板的中心部位设置有导向筒,所述导向筒通过虎克铰连接在动平台上,所述支撑框架上板上设置有轮幅,所述轮幅上设置有铰链支架,所述支撑框架下板设有与所述的支撑框架上板同等数目的轮辐,所述支撑框架下板的轮幅上设置有固定杆槽,所述固定杆槽上连接有支腿,所述液力减振器连接在支撑框架上板和动平台之间。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液力减振器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支腿至少设置有三个,且支腿包括有上调节支腿、第一调节关节、第二调节关节和下调节支腿,所述上调节支腿连接在支撑框架上板上,下调节支腿连接在支撑框架下板上,所述上调节支腿与下调节支腿之间自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调节关节与第二调节关节。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液力减振器包括有底座、调节阀组件、减振器弹簧、底阀组件、活塞组件、工作缸、储油缸、活塞杆、导向座、油封、封盖、减振器弹簧固定座与回油管。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动平台的四个端角上设置有与液力减振器的底端连接的球壳,所述液力减振器的活塞杆与支撑框架上板通过铰接连接,且导向筒下端设置有虎克铰的上叉形铰链座,动平台的中心部位设置有虎克铰的下叉形铰链座。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设置一定的结构参数,可实现该隔振平台在其平衡位置的准零刚度和平衡位置附近的非线性刚度,能解决传统线性隔振系统隔离低频或超低频振动时的难题;2、刚度、阻尼都可简便调节,适用于宽频域隔振,具有良好的工程适用性;3、在具有较高支承刚度的同时,还具有很低的运动刚度,静态变形量小,动态固有频率低,隔振效果好;4、通过刚度、阻尼的灵活调节,可解决制约传统隔振系统的固有矛盾,即低频振动传递率与高频振动衰减率的矛盾;5、通过减振器弹簧底座高度的调节,能够改变整个平台的高度和静平衡位置,可以适应不同重量的隔振物体。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导向筒的轴测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虎克铰的轴测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减振器的轴测图。 图5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减振器剖视图。 图6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减振器中调节阀组件的轴测图。 图7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减振器中底阀组件主视图。 图8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减振器中底阀本体的轴侧图。 图9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减振器中底阀本体的剖视图。 图10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减振器中活塞的轴侧图。 图11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减振器中活塞本体的剖视图。 图12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减振器中储油缸的剖视(局部放大)图。 图13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减振器中活塞杆的轴侧图。 图14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减振器中的导向座的正视图。 图15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减振器中的导向座的剖视图。 图16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减振器中底座的剖视图。 图17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减振器中底座的装配图。 图18本专利技术的动平台的轴侧图。 图19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框架上板的轴侧图。 图20本专利技术的骨架图。 图21是本专利技术的油封的轴侧图。 其中:1-支撑框架,2-动平台,3-液力减振器,4-支撑框架上板,5-支撑框架下板,6-支腿,7-导向筒,8-虎克铰,9-轮辐,10-固定杆槽,11-上调节支腿,12-第一调节关节,13-第二调节关节,14-下调节支腿,15-底座,16-调节阀组件,17-减振器弹簧,18-底阀组件,19-活塞组件,20-工作缸,21 -储油缸,22-活塞杆,23-导向座,24-油封,25-封盖,26-减振器弹簧固定座,27-回油管,28-外螺纹,29-节流锥腔,30-回油管腔,31-油道,32-阻尼锥孔,33-限压弹簧,34-调节阀固定套,35-调节阀丝杆,36-调节阀节流锥,37-底阀本体,38-压缩阀,39-补偿阀,40-底阀垫片,41-蝶形弹簧流通阀,42-连接螺栓螺母,43-活塞,44-流通阀,45-复原阀,46-减振器固定销孔,47-减振器弹簧固定座销孔,48-活塞杆固定销孔,49-活塞回油杆腔,50-活塞杆通孔,51-球壳,52-上叉形铰链座,53-下叉形铰链座,54-下腔,55-上腔,56-铰链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2、3、18、19、2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多维减振平台,包括有支撑框架1、动平台2和液力减振器3,所述支撑框架I包括有支撑框架上板4和支撑框架下板5,所述支撑框架上板4和支撑框架下板5通过支腿6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撑框架上板4的中心部位设置有导向筒7,所述导向筒7通过虎克铰8连接在动平台2上,所述支撑框架上板4上设置有轮幅9,所述轮幅9上设置有铰链支架56,所述支撑框架下板5设有与所述的支撑框架上板4同等数目的轮辐9,所述支撑框架下板5的轮幅9上设置有固定杆槽10,所述固定杆槽10上连接有支腿6,所述液力减振器3连接在支撑框架上板4和动平台2之间如图1所示,所述液力减振器3设置有四个,所述支腿6设置有四个,且支腿6包括有上调节支腿11、第一调节关节12、第二调节关节13和下调节支腿14,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多维减振平台,包括有支撑框架(1)、动平台(2)和液力减振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1)包括有支撑框架上板(4)和支撑框架下板(5),所述支撑框架上板(4)和支撑框架下板(5)通过支腿(6)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撑框架上板(4)的中心部位设置有导向筒(7),所述导向筒(7)通过虎克铰(8)连接在动平台(2)上,所述支撑框架上板(4)上设置有轮幅(9),所述轮幅(9)上设置有铰链支架(56),所述支撑框架下板(5)设有与所述的支撑框架上板(4)同等数目的轮辐(9),所述支撑框架下板(5)的轮幅(9)上设置有固定杆槽(10),所述固定杆槽(10)上连接有支腿(6),所述液力减振器(3)连接在支撑框架上板(4)和动平台(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培成聂高法肖平李震李文江奚琳李仁军漆小敏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