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形梁双层护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49558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9 11:51
波形梁双层护栏,通过设置单侧双层上下分布波形梁的结构,以及对结构参数的重新确定,使得波形梁护栏对碰撞的小型车辆和大型车辆都能起到更加有效的阻挡作用,包括位于护栏两端的护栏端部和位于护栏两端之间的护栏中部,所述护栏中部包括若干个护栏中部立柱,每一个护栏端部包括至少两个护栏端部立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若干个护栏中部立柱的同一侧面铺设下层波形梁和上层波形梁,波形梁与立柱之间设置有防阻块,所述至少两个护栏端部立柱的同一侧面直接固定连接下层波形梁和上层波形梁,所述下层波形梁的上边缘与所述上层波形梁的下边缘之间的间距为1㎝~15㎝,所述下层波形梁的下边缘与地面之间的间距为30㎝~4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波形梁双层护栏,通过设置单侧双层上下分布波形梁的结构,以及对结构参数的重新确定,使得波形梁护栏对碰撞的小型车辆和大型车辆都能起到更加有效的阻挡作用,包括位于护栏两端的护栏端部和位于护栏两端之间的护栏中部,所述护栏中部包括若干个护栏中部立柱,每一个护栏端部包括至少两个护栏端部立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若干个护栏中部立柱的同一侧面铺设下层波形梁和上层波形梁,波形梁与立柱之间设置有防阻块,所述至少两个护栏端部立柱的同一侧面直接固定连接下层波形梁和上层波形梁,所述下层波形梁的上边缘与所述上层波形梁的下边缘之间的间距为1㎝~15㎝,所述下层波形梁的下边缘与地面之间的间距为30㎝~44㎝。【专利说明】波形梁双层护栏
本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安全防护设施,特别是一种波形梁双层护栏,对碰撞的小型车辆和大型车辆都能起到更加有效的防护作用。
技术介绍
波形梁护栏具有以波纹状钢护栏板相互拼接并由立柱支撑的连续结构,所述波形一般是指竖直方向形成两个波峰,即中间为波谷,以及一个上波峰和一个下波峰。它利用立柱、横梁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并迫使失控车辆改变方向,回复到正常的行驶方向,防止车辆冲出路外,以保护车辆和乘客,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护栏常设置在公路中央分隔带和路侧。本专利技术人认为,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大小不一,高低不一,因此,护栏结构需要兼顾小型和大型车辆,例如不能因为护栏下部空间过大造成小车从护栏下部穿出,也不能因为护栏高度不足造成大车翻越护栏。鉴于此,对于现有技术中波形梁护栏所采用的单侧单层波形梁结构需要改变成单侧双层上下分布波形梁的结构,并对涉及的结构参数进行新的安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提供一种波形梁双层护栏,通过设置单侧双层上下分布波形梁的结构,以及对结构参数的重新确定,使得波形梁护栏对碰撞的小型车辆和大型车辆都能起到更加有效的防护作用。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波形梁双层护栏,包括位于护栏两端的护栏端部和位于护栏两端之间的护栏中部,所述护栏中部包括若干个护栏中部立柱,每一个护栏端部包括至少两个护栏端部立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若干个护栏中部立柱的同一侧面铺设下层波形梁和上层波形梁,波形梁与立柱之间设置有防阻块,所述至少两个护栏端部立柱的同一侧面直接固定连接下层波形梁和上层波形梁,所述下层波形梁的上边缘与所述上层波形梁的下边缘之间的间距为ICm?15 Cm,所述下层波形梁的下边缘与地面之间的间距为30 Cm?44 Cm。 每一个护栏端部具有三个护栏端部立柱。 所述三个护栏端部立柱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刚性锚固端。 所述三个护栏端部立柱形成锚固连接,所述锚固连接采用拉索,所述拉索通过连接三个连接位置形成斜拉三角形,第三连接位置位于护栏端头起算的护栏端部第三立柱上的上部位置,第一连接位置位于护栏端部第一立柱上的下部位置,第二连接位置位于护栏端部第二立柱上的下部位置。 所述第三连接位置位于下层波形梁和上层波形梁之间。 所述下层波形梁和上层波形梁均沿波形梁的竖直方向形成两个波峰,即中间为波谷,以及一个上波峰和一个下波峰。 所述下层波形梁对应的地面设置有路缘石,路缘石内侧面到立柱的距离不超过波峰到立柱的距离。 所述防阻块通过第一固定螺栓连接立柱,通过第二固定螺栓连接波形梁。 所述下层波形梁和上层波形梁上均设置有拼接螺栓。 所述护栏端部具有钢板绕制而成的护栏端头,所述护栏端头具有超出半圆的圆弧面。 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如下:本技术波形梁双层护栏通过设置单侧双层上下分布波形梁的结构以及对结构参数的重新确定,例如,下层波形梁和上层波形梁之间的间隔距离,下层波形梁与地面之间的间隔距离,甚至路缘石的位置限定,还有护栏端部锚固结构等,使得波形梁护栏对碰撞的小型车辆和大型车辆都能起到更加有效的阻挡作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本技术的波形梁双层护栏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本技术的波形梁双层护栏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本技术的波形梁双层护栏断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示如下:1-下层波形梁,2-上层波形梁,3-地面,4-路缘石,5-路缘石内侧面,6-波峰,7-路缘石内斜面,8-防阻块,9-护栏端部第三立柱,10-护栏端部第二立柱,11-护栏端部第一立柱,12-拉索,13-第一连接位置,14-第二连接位置,15-第三连接位置,16-护栏端部,17-护栏端头,18-护栏中部立柱,19-第一固定螺栓,20-拼接螺栓,21-第二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图1-图3)对本技术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本技术的波形梁双层护栏立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本技术的波形梁双层护栏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本技术的波形梁双层护栏断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波形梁双层护栏,包括位于护栏两端的护栏端部16(图1和图2中只表示了右端端部,左端端部没有画出,其结构与右端端部相同)和位于护栏两端之间的护栏中部,所述护栏中部包括若干个护栏中部立柱18,每一个护栏端部16包括至少两个护栏端部立柱(例如,护栏端部第一立柱11和护栏端部第二立柱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若干个护栏中部立柱18的同一侧面铺设下层波形梁I和上层波形梁2,波形梁与立柱之间设置有防阻块8,所述至少两个护栏端部16立柱的同一侧面直接固定连接下层波形梁I和上层波形梁2,所述下层波形梁的上边缘与所述上层波形梁的下边缘之间的间距为Icm?15 Cm,所述下层波形梁的下边缘与地面之间的间距为30 cm?44 cm (在工程施工中转化为参数H,单层波形梁护栏的标准是H = 60 Cm,下层波形梁I的中心距地面3高度H的取值范围,在本方案中小于60 Cm)。每一个护栏端部16具有三个护栏端部立柱(护栏端部第一立柱11、护栏端部第二立柱10和护栏端部第三立柱9)。所述三个护栏端部立柱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刚性锚固端。所述三个护栏端部立柱形成锚固连接,所述锚固连接采用拉索12,所述拉索12通过连接三个连接位置形成斜拉三角形,第三连接位置15位于护栏端头起算的护栏端部第三立柱9上的上部位置,第一连接位置13位于护栏端部第一立柱11上的下部位置,第二连接位置14位于护栏端部第二立柱10上的下部位置。所述第三连接位置15位于下层波形梁I和上层波形梁2之间。所述下层波形梁I和上层波形梁2均沿波形梁的竖直方向形成两个波峰6,即中间为波谷,以及一个上波峰6和一个下波峰6。所述下层波形梁I对应的地面3设置有路缘石4(图中的路缘石具有路缘石内斜面7),路缘石内侧面5到立柱的距离不超过波峰6到立柱的距离。所述防阻块8通过第一固定螺栓19连接立柱(通过立柱穿孔连接),通过第二固定螺栓21连接波形梁。所述下层波形梁I和上层波形梁2上均设置有拼接螺栓20。所述护栏端部16具有钢板绕制而成的护栏端头17,所述护栏端头具有超出半圆的圆弧面。 下层波形梁I的作用主要是防护小客车,其距地面3的高度H是影响小客车碰撞护栏结果的关键参数,H的合理取值应为小客车碰撞侧前端主要受力部位距地面的高度。若H过大,小客车碰撞后易从下层波形梁I下面穿出护栏;若H过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波形梁双层护栏,包括位于护栏两端的护栏端部和位于护栏两端之间的护栏中部,所述护栏中部包括若干个护栏中部立柱,每一个护栏端部包括至少两个护栏端部立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若干个护栏中部立柱的同一侧面铺设下层波形梁和上层波形梁,波形梁与立柱之间设置有防阻块,所述至少两个护栏端部立柱的同一侧面直接固定连接下层波形梁和上层波形梁,所述下层波形梁的上边缘与所述上层波形梁的下边缘之间的间距为1㎝~15㎝,所述下层波形梁的下边缘与地面之间的间距为30㎝~4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甲荣郭洪刘航闫书明梁亚平贾宁马亮张翔王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路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