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THK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滚动引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24171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6 17: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滚动引导装置,防止设在循环道组装体的铲起片伴随长期使用而变形,并且提高该铲起片的耐久性,也可达成移动构件的相对于轨道构件的运动的顺畅化;其中,移动构件(3)具备:具有转动体(1)的负载滚行面(42)和返回通道(44)的主体构件(4);内置有内侧方向转换路(60-1)并具有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内周侧引导面(60a)的方向转换管(8);以及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4)并具有上述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外周侧引导面(60b、60c)的盖体(5);并且,上述方向转换管(8)具有第一循环半体(6A)和第二循环半体(6B),并且,将转动体(1)朝向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诱导的铲起部(67)不形成在上述第二循环半体(6B)而只形成在上述第一循环半体(6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滚动引导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工作机械的工作台或各种搬运装置的直线引导部或者曲线引导部中往返移动自如地引导载置台等活动体的滚动引导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该种滚动引导装置具备:轨道构件,其沿着长边方向形成有滚动体的滚行面;以及移动构件,其隔着滚行在上述滚行面的多数个滚动体组装在上述轨道构件,并且沿着该轨道构件自由往返移动。上述移动构件具备滚动体的无限循环道,由此,移动构件可沿着上述轨道构件不限制行程地进行移动。日本特开2006-105296所揭示的滚动引导装置中,上述移动构件包含:金属制的主体构件;安装在该主体构件的多条循环道组装体;以及覆盖着这些循环道组装体而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的一对盖体。在上述主体构件形成有与上述轨道构件的滚行面对置的负载滚行面,滚动体滚行在由彼此对置的滚行面和负载滚行面所划分的负载通道内。另外,安装在主体构件的各循环道组装体具有:插入到形成在上述主体构件的通孔内的管部;以及设置在该管部的一端且配置在上述主体构件的移动方向端面的方向转换部。在上述管部形成有与上述负载通道平行的滚动体的返回通道,另一方面,在上述方向转换部内置有连接上述返回通道与上述负载通道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另外,在上述方向转换部的外侧面形成有与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交叉的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内周侧引导面,当上述盖体安装在主体构件覆盖循环道组装体时,在上述方向转换部与盖体之间形成有外侧方向转换路。滚动体的无限循环道是由一对循环道组装体的组合所构成,一对循环道组装体以彼此对置的方式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此时,各循环道组装体的管部分别被插入到形成在上述主体构件的各个通孔内,管部的前端贯穿主体构件而突出,在对置的循环道组装体的方向转换部连接到外侧方向转换路。也就是说,通过一对循环道组装体的组合,形成如下无限循环道:即,按照负载通道、内侧方向转换路、返回通道、外侧方向转换路、负载通道的顺序巡回一圈。进而,在各个方向转换部使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与外侧方向转换路交叉,从而建构两线路的无限循环道。另外,在各循环道组装体的方向转换部中,设有将从上述负载通道滚行来的转动体从轨道构件分开而朝向内侧方向转换路诱导的铲起片。另一方面,将从上述负载通道滚行来的转动体朝向外侧方向转换路诱导的铲起片不是在上述方向转换路部中形成,而是在形成有该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外侧引导面的上述盖体中设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52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日本特开2006-105296的滚动引导装置中,上述循环道组装体沿着内侧方向转换路和返回通道的中心线被分割成第一循环半体和第二循环半体,因此将转动体朝向内侧方向转换路诱导的铲起片也以该内侧方向转换路的中心线分成两部分,在上述第一循环半体和第二循环半体的双方各形成一半。因此,上述第一循环半体和第二循环半体的制造上的误差、这些相互的组装误差会有可能引起在上述铲起片的中央发生阶段,所以担心转动体从负载通道进入内侧方向转换路时的滚动阻力增大。另外,在上述阶段发生时,关于转动体的诱导,只有该铲起片的一侧能发挥功能,而担心因为转动体反复乘上该铲起片,会使该铲起片偏磨损和变形。尤其是在转动体以高速无限循环的用途中,对于该铲起片的耐久性会不安。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滚动引导装置,防止设在方向转换部的铲起片伴随长期使用而变形,并且提高该铲起片的耐久性,也可达成移动构件的相对于轨道构件的运动的顺畅化。即,本专利技术的滚动引导装置具备:轨道构件;以及移动构件,其隔着多个滚动体组装在上述轨道构件,并且,具有包含彼此交叉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和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多条滚动体无限循环道,上述移动构件具备:主体构件,其具有上述滚动体的负载滚行面和返回通道;方向转换管,其内置有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并具有上述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内周侧引导面;以及盖体,其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并具有上述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外周侧引导面。并且,上述方向转换管具有包含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的平面所分割的第一循环半体和第二循环半体,将滚行在上述负载通道的转动体朝向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诱导的铲起部不形成在上述第二循环半体而只形成在上述第一循环半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因为将滚行在负载通道的转动体朝向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诱导的铲起部不形成在上述第二循环半体而只形成在上述第一循环半体,所以在该铲起部的中央中上述第一循环半体与第二循环半体的接缝不存在。因此,可以回避伴随长期的使用所导致的上述铲起部的变形,可提高该铲起部的耐久性,也可达成移动构件的相对于轨道构件的运动的顺畅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滚动引导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线截面图。图3是表示排列作为滚动体的滚柱的连接体带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滚动引导装置的主体构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滚动引导装置的循环道组装体的立体图。图6是从另外角度观察图5所示的循环道组装体的立体图。图7是循环道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将第一循环半体和第二循环半体组合之前的铲起部附近的概略剖面图。图9是表示将第一循环半体和第二循环半体组合了的状态下的铲起部附近的概略剖面图。图10是表示铲起部的加强结构的其他例子的概略剖面图。图11是表示将循环道组装体安装在主体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滚动引导装置的盖体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将循环道组装体安装在盖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滚动引导装置。图1及图2是表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滚动引导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立体图。该滚动引导装置具备:沿着长边方向形成有作为滚动体的滚柱1的滚行面20的轨道构件2;以及隔着多数个滚柱1组装在上述轨道构件2并内置有上述滚柱1的无限循环道的移动构件3。通过上述滚柱1一边在上述无限循环道内循环一边滚行在轨道构件2的滚行面20上,从而上述移动构件3可沿着该轨道构件2的长边方向移动自如。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滚动引导装置也可使用滚珠作为上述滚动体。上述轨道构件2形成为剖面大致呈矩形,在其两侧面分别形成有凹部。在各凹部的上下形成有上述滚柱1的滚行面20,轨道构件2整体则形成有四条滚行面20。各滚行面20与轨道构件2的底面21以45°的角度倾斜,位于上述凹部上侧的滚行面20朝斜向下方以45°的角度成面,另一方面,位于上述凹部下侧的滚行面20朝斜向上方以45°的角度成面。另外,在该轨道构件2沿着长边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形成有固定螺栓的安装孔22,在将该轨道构件2铺设在机械装置等时利用安装孔22。此外,滚行面20的相对于上述轨道构件2的配置、倾斜角度及其条数也可根据上述移动构件3所需的负载能力适当变更。另一方面,上述移动构件3具备:具有收容上述轨道构件2一部份的导槽的主体构件4;安装在该主体构件4的移动方向前后位置处的一对盖体5;以及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4并被上述盖构件5从外部覆盖的循环道组装体6。另外,针对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在后文详细说明。上述主体构件4具备形成有机械装置等的安装面41的水平部4a、和与该水平部4a正交的一对脚部4b,并且,以跨越轨道构件2的方式配置在轨道构件2上。在上述水平部4a形成有上述安装面41,另一方面,在各脚部4b的内侧分别形成有两条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滚动引导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滚动引导装置,具备:轨道构件(2);以及移动构件(3),其隔着多数转动体(1)组装在所述轨道构件(2),并且,具有包含彼此交叉的内侧方向转换路(60‑1)和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多条转动体无限循环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构件(3)具备:主体构件(4),其具有所述转动体(1)的负载滚行面(42)和返回通道(44);方向转换管(8),其内置有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并具有所述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内周侧引导面(60a);以及盖体(5),其安装在所述主体构件(4)并具有所述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外周侧引导面(60b、60c),所述方向转换管(8)具有包含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的平面所分割的第一循环半体(6A)和第二循环半体(6B),将滚行在所述负载滚行面(42)的所述转动体(1)朝向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诱导的铲起部(67)不形成在所述第二循环半体(6B)只形成在所述第一循环半体(6A)。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3.13 JP 2012-0557481.一种滚动引导装置,具备:轨道构件(2);以及移动构件(3),其隔着多个转动体(1)组装在所述轨道构件(2),并且,具有包含彼此交叉的内侧方向转换路(60-1)和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多条转动体无限循环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构件(3)具备:主体构件(4),其具有所述转动体(1)的负载滚行面(42)和返回通道(44);方向转换管(8),其内置有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并具有所述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内周侧引导面(60a);以及盖体(5),其安装在所述主体构件(4)并具有所述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外周侧引导面(60b、60c),所述方向转换管(8)具有包含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的平面所分割的第一循环半体(6A)和第二循环半体(6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江拓也和田光真宫岛绫子斋藤慎也岛村武志大冈辉明木村裕之堀川真理惠
申请(专利权)人:THK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