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含Te-Ti-Cu预置层的碲化镉太阳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99306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30 13:00
一种含Te-Ti-Cu预置层的碲化镉太阳电池,采用一种周期结构的Te-Ti-Cu预置层,置于碲化镉太阳电池的吸收层背表面,作为碲化镉太阳电池的背接触层和背电极材料。从材料构型和材料本身性质上抑制铜扩散,消除铜扩散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欧姆接触,避免化学腐蚀和单独沉积其他金属作电极,减少器件制作工序,提高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改善器件的长效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Te-Ti-Cu预置层的碲化镉太阳电池
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领域。
技术介绍
碲化镉是一种重要的光电转换材料,作为p型半导体,它与宽能隙的n型硫化镉可构成CdS/CdTe异质结太阳电池,其理论光电转换效率高达30%。目前,实验室小面积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突破20%,商业化组件的转换效率超过11%。通常,碲化镉太阳电池的基本结构为:玻璃/透明导电膜/硫化镉/碲化镉/金属电极,其中透明导电膜(TCO)为前电极,硫化镉为窗口层,碲化镉为吸收层。在碲化镉太阳电池的制备过程中,实现吸收层与金属电极之间的低电阻接触是获得稳定、高效电池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碲化镉功函数高,与大多数的金属都难以形成低电阻接触。因此,在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化生产中,常采用化学腐蚀获得p+的富碲层,随后沉积掺杂的背接触层,最后单独制作镍或金电极。这样,通过沟道输运机制实现吸收层和电极之间的欧姆接触。其中,背接触层往往采用铜或含铜材料,如铜、ZnTe:Cu、HgTe:Cu、CuxTe等,但背接触层中的铜容易扩散,如果仅仅扩散到碲化镉形成受主掺杂,则有利于提高电池性能;如果铜浓度过高或扩散速度快,到主结或前电极,则影响电池的长效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从材料构型(多层结构)和材料本身性质上抑制铜扩散,消除铜扩散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化学腐蚀和单独金属化的工序环节,进一步改进碲化镉太阳电池的结构,提高填充因子和开路电压,从而获得较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和稳定性。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采用一种Te-Ti-Cu多层预置层,置于碲化镉太阳电池的吸收层背表面,作为碲化镉太阳电池的背接触层和背电极材料,因此,太阳电池的结构变为:玻璃/透明导电膜/硫化镉/碲化镉/Te-Ti-Cu预置层。在上述方案中,Te-Ti-Cu预置层为周期结构,由碲-钛-铜周期性交叠组合在一起,最后一个周期后再沉积一钛层作为电极,并起保护层作用,即堆垛顺序为碲/钛/铜/碲/钛/铜/…/碲/钛/铜/钛,或者钛/碲/铜/钛/碲/铜…/钛/碲/铜/钛,优选地,堆垛顺序为碲/钛/铜/碲/钛/铜/…/碲/钛/铜/钛。在上述方案中,Te-Ti-Cu预置层的周期数为1~50,Te-Ti-Cu预置层的厚度大于30nm,小于1000nm,其中50~300nm最佳,大于300nm也有较好效果,碲亚层和钛亚层厚度之比为2~5,铜与碲亚层厚度之比为0~0.06,预置层最后一周期后的钛层为200~1000nm。在上述方案中,Te-Ti-Cu预置层经过后处理后,由掺铜的碲化钛主相和碲析出相组成。在上述方案中,后处理指的是惰性气体气氛,退火温度150℃~500℃,退火时间为10~60分钟。采用上述方案制备的碲化镉太阳电池,首先,预置层通过后处理具有碲化钛的主相,其能隙约0.8eV(PhysRevLett,2011,107:176405),有较大的功函数(﹥5.2eV)(J.Phys.C:SolidStatePhys,1987,20:4201),可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实现碲化镉与金属电极间的欧姆接触。同时,碲化钛具有防扩散起阻挡层作用(MatResSocPro,2005,886:258;DOI:http://dx.doi.org/10.1557/PROC-0886-F03-14),有效抑制金属铜的扩散。预置层中的铜起p型掺杂的作用,铜层很薄,放在预置层堆垛顺序的第三层,从预置层的构型上可阻挡铜扩散到主结,最后一周期后单独的钛层则作为金属电极。在预置层的沉积过程中,可能会有少量的铜与后一预置层中碲发生反应,生成不稳定的CuTe或Cu2Te(ThinSolidFilms,2007,511:7886),但在后处理工序时,稍高温度下易分解从而释放出铜。其次,由于预置层通过后处理具有碲的析出相,碲可以增加短波响应提升器件的短路电流,并且可显著提高碲化镉与金属电极间的接触性能(SolEnergy,2009,83:134;JPhysChemSolids,2010,71:404)。但常见的方法则是通过化学腐蚀工艺获得富碲层,这样容易产生化学残留,在器件中特别是在工作状态下会继续反应,对器件逐层侵蚀,极大地影响器件的长效稳定性。另外,化学腐蚀后的废液排放也给碲化镉电池的产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用上述方案,则在碲化镉退火后无需采用湿法工艺获得富碲层。总之,采用上述方案,从材料的构型和材料本身性质上可有效抑制铜的扩散,实现欧姆接触,避免化学腐蚀和单独沉积其他金属作电极,减少器件制作工序,提高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改善器件的长效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具有Te-Ti-Cu预置层的碲化镉太阳电池结构图;图2为2周期的Te-Ti-Cu预置层堆垛顺序图;图3为20周期Te-Ti-Cu预置层在后处理后的XRD图谱。图1-3中的符号:G为玻璃,F为透明导电膜,W为CdS,A为CdTe,B为Te-Ti-Cu预置层,T1为碲,T2为钛,T3为铜。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涉及的内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如图1所示)为:玻璃(G)/透明导电膜(F)/硫化镉(W)/碲化镉(A)/Te-Ti-Cu预置层(B),它以碲化镉太阳电池的基本结构为基础,增加了Te-Ti-Cu预置层(B)而减少了独立的金属化工艺。作为背接触和背电极材料,Te-Ti-Cu预置层(B)由掺铜的碲化钛主相和碲析出相组成。图2为2周期Te-Ti-Cu预置层(B)堆垛顺序图,以碲/钛/铜/碲/钛/铜/…/碲/钛/铜/钛堆垛顺序为例,即先沉积Te,再沉积Ti,最后沉积Cu,为了实现金属化,预置层最后一周期后再沉积Ti层作为电极,Ti可以产生较低的接触电阻,有效提高电池的性能(MatResSocPro,2004,796:79),并且保护预置层(B)不被氧化。图3为Te-Ti-Cu预置层(B)经过后处理的XRD图谱,在衍射角2θ≈13.30附近为碲化钛(TiTe2)的(001)衍射峰,2θ≈27.30为TiTe2(002)衍射峰,2θ≈40.80为TiTe2(003)衍射峰,2θ≈56.40为TiTe2(004)衍射峰,同时,可观察到碲的析出相Te(00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没有观察到铜或铜相关化合物的衍射峰出现,这是因为沉积的铜层很薄,铜以杂质形式扩散。X射线荧光谱仪(XRF)测试表明,铜的原子百分含量~7at%。该预置层中碲含量的多少与图2中碲亚层和钛亚层的厚度有关,也与后处理的退火温度与退火时间有关。由于铜的含量在预置层中很少,不容易形成化合物CuxTe。由图2堆垛顺序结合图3的XRD结果可见,在衬底和Te-Ti-Cu预置层(B)可以实现碲相(T)析出,有效扩展短波响应,降低接触电阻,并避免器件中因化学腐蚀带来的反应性和侵蚀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器件不稳定。而碲化钛的功函数很高,能隙很窄,载流子浓度很高。因此,本专利技术中,Te-Ti-Cu预置层(B)的作用如下:一是生成碲化钛作为主要的过渡层材料,起到欧姆接触的作用,同时,作为阻挡层,抑制铜的扩散,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二是取代化学腐蚀产生碲,通过预置层形成碲增加短波响应,降低接触电阻,并消除器件中化学腐蚀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含Te-Ti-Cu预置层的碲化镉太阳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Te‑Ti‑Cu预置层的碲化镉太阳电池, 其结构为:玻璃/透明导电膜/硫化镉/碲化镉/Te‑Ti‑Cu预置层,其特征是:Te‑Ti‑Cu预置层为周期结构,堆垛顺序为碲/钛/铜/碲/钛/铜/…/碲/钛/铜/钛,或者钛/碲/铜/钛/碲/铜…/钛/碲/铜/钛,优选地,堆垛顺序为碲/钛/铜/碲/钛/铜/…/碲/钛/铜/钛,该预置层置于吸收层碲化镉之后,作为碲化镉太阳电池的背接触层和背电极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Te-Ti-Cu预置层的碲化镉太阳电池,其结构为:玻璃/透明导电膜/硫化镉/碲化镉/Te-Ti-Cu预置层,其特征是:所述Te-Ti-Cu预置层为周期结构,堆垛顺序为碲/钛/铜/碲/钛/铜/…/碲/钛/铜,或者钛/碲/铜/钛/碲/铜…/钛/碲/铜,堆垛顺序最后一个周期后为钛;所述Te-Ti-Cu预置层在惰性气体气氛下,150℃~500℃,退火10~60分钟后处理形成碲和掺铜的碲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卫文灿张静全冯良桓武莉莉黎兵王文武曾广根高静静王州玲唐楠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