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液压蓄能器的充气装置,包括隔板以及具有密闭内腔的充气罐,隔板滑设于充气罐的内腔中并将内腔分隔成沿滑动方向布置的气腔室和油腔室,气腔室连接有用于与压力气源相连的进气管以及用于向蓄能器充气的出气管,油腔室连接有用于与压力油源的进油管;进气管上设有使气体仅通入气腔室的第一单向阀,出气管上设有使气体仅通入蓄能器的第二单向阀。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充气方便快速、与系统兼容性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液压蓄能器的充气装置,包括隔板以及具有密闭内腔的充气罐,隔板滑设于充气罐的内腔中并将内腔分隔成沿滑动方向布置的气腔室和油腔室,气腔室连接有用于与压力气源相连的进气管以及用于向蓄能器充气的出气管,油腔室连接有用于与压力油源的进油管;进气管上设有使气体仅通入气腔室的第一单向阀,出气管上设有使气体仅通入蓄能器的第二单向阀。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充气方便快速、与系统兼容性高等优点。【专利说明】用于液压蓄能器的充气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液压蓄能器的充气装置。
技术介绍
液压传动是以液体作为工作介质,利用液体的压力能来传递动力。一个完整的液 压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即能源装置、执行装置、控制调节装置、辅助装置、液体介质。液压 由于其传递动力大,易于传递及配置等特点,在工业、民用行业应用广泛。 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液压驱动可以实现多样化的工作状况,需要大流量、高压力 的液压驱动设备也越来越多,例如,锻造、冲压、冶金轧钢等领域。因此也出现了可以蓄能的 液压站,其是将油泵输出的高压油储存在蓄能罐内,通过蓄能罐可一次供给足够大流量的 高压油。蓄能罐的工作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腔体内设置活塞式配合的隔板,隔板将腔体分 隔成两个腔室,在其中一个腔室内注入压缩气体,另一个腔室用于储存压力油,工作时,通 过压缩气体的作用使压力油供给到系统。 由于蓄能罐不可能完全密封,压缩气体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泄漏,导致气压降低, 进而影响蓄能罐的供能,这就需要不定期的给蓄能罐补充气体。现有做法是将氮气瓶直接 连接到储气罐的气腔室中,依靠氮气瓶的压力给储气罐进行充气,该种方式只能满足气体 压力要求较低的状况;当要求蓄能罐内气体压力较高时,则需要另外采用复杂、昂贵的充气 设备以提高充气压力,存在成本高、充气不方便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 低廉、充气方便快速、与系统兼容性高的用于液压蓄能器的充气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液压蓄能器的充气装置,包括隔板以及具有密闭内腔的充气罐,所述隔板滑 设于所述充气罐的内腔中并将所述内腔分隔成沿滑动方向布置的气腔室和油腔室,所述气 腔室连接有用于与压力气源相连的进气管以及用于向蓄能器充气的出气管,所述油腔室连 接有用于与压力油源的进油管;所述进气管上设有使气体仅通入气腔室的第一单向阀,所 述出气管上设有使气体仅通入蓄能器的第二单向阀。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蓄能器还连接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上还设有使气腔室和外部环境择一连通排气 管的第一控制阀,所述排气管上设有第一通断阀。 所述排气管的出口端连接到第二单向阀和气腔室之间的出气管上。 所述第一控制阀为电磁控制阀。 所述进油管上设有使压力油源和油箱择一连通油腔室的第二控制阀。 所述第二控制阀为电磁控制阀。 所述第一单向阀和压力气源之间的进气管上设有第二通断阀。 所述蓄能器连接有安全溢流阀。 所述蓄能器连接有压力表。 所述压力油源为油泵或液压站,所述压力气源为氮气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用于液压蓄能器的充气装置,充气罐 内滑动设置的隔板将充气罐的内腔分隔成气腔室和油腔室,使气腔室和油腔室的大小随滑 板的滑动此消彼长的变化,工作时,通过第一单向阀向气腔室通入压缩气体(例如氮气),再 向油腔室内通入压力油,可将气腔室内的压缩气体进一步增加,并通过第二单向阀通入到 蓄能器中,进而实现给蓄能器充气。压力气源可直接采用氮气瓶连接到进气管进行供给,压 力油可由液压系统中的油泵直接供给,其对蓄能器最高充气压力可达到油泵最高的供油压 力,通过将油泵的高压液能变为高压气能,可以满足蓄能器的高压充气要求,大大超出了普 通充气设备可以充气的压力,该充气装置与现有充气设备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充气方便快速、与液压系统兼容性高等优点。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用于液压蓄能器的充气装置的结构原理图。 图例说明: 1、充气罐;11、气腔室;111、进气管;112、出气管;12、油腔室;121、进油管;2、隔板;3、 蓄能器;31、排气管;401、第一单向阀;402、第二单向阀;403、第一通断阀;404、第一控制 阀;405、第二控制阀;406、第二通断阀;407、安全溢流阀;5、压力气源;6、压力表;7、压力 油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用于液压蓄能器的充气装置,包括隔板2以及充气罐1,充气罐 1具有一个密闭内腔,隔板2滑设于充气罐1的内腔中,将充气罐1的内腔分隔成沿滑动方 向布置的气腔室11和油腔室12,随着隔板2的滑动,气腔室11和油腔室12相应的增大或 减小,气腔室11和油腔室12的大小是此消彼长变化的,两者的容积和不变。气腔室11连 接有进气管111以及出气管112,进气管111与压力气源5 (氮气瓶)连接,出气管112与充 气罐1的气腔室11连通,油腔室12连接有进油管121,进油管121与压力油源7连通,压力 油源7可采用油泵或液压站;进气管111上设有使气体仅通入气腔室11的第一单向阀401, 出气管112上设有使气体仅通入蓄能器3的第二单向阀402。 上述进油管121上设有第二控制阀405,第二控制阀405为电磁控制阀,其通过通 电和断电实现两个工作状态,一个工作状态是将进油管121与压力油源7连通,使油泵的向 油腔室12供油,另一个工作状态是将进油管121与油箱连通,使油腔室12内的压力油排放 到油箱中。 上述第一单向阀401和压力气源5之间的进气管111上设有第二通断阀406,第二 通断阀406可使进气管111连通或断开,进而控制是否给气腔室11供气。 给蓄能器3充气时,将进气管111连接到压力气源5上,控制第二控制阀405使油 腔室12与油箱连通,打开第二通断阀406使氮气通过第一单向阀401进入到气腔室11内, 氮气驱使隔板2滑动使油腔室12的容积变为最小;控制第二控制阀405使油腔室12与油泵 连通,油泵工作将压力油通入油腔室12,由于油泵泵出的压力油的压力大于氮气瓶的压力, 也即大于气腔室11内氮气的压力,其将气腔室11内的氮气增压,由于第一单向阀401的作 用使气腔室11内的氮气不能返回到氮气瓶,增压的氮气会打开第二单向阀402并通过出气 管112对蓄能器3进行充气,直至使气腔室11的容积变为最小,完成一次充气。如果一次 充气量不能满足蓄能器3的要求,再控制第二控制阀405使油腔室12与油箱连通,由于第 二单向阀402使蓄能器3内的氮气不能返回到气腔室11,氮气瓶通过第一单向阀401再次 对气腔室11供给氮气,按照上述工作过程可对蓄能器3进行多次充气,直至满足要求。 本专利技术用于液压蓄能器的充气装置,其压力气源5可直接采用氮气瓶连接到进气 管111进行供给,压力油可由液压系统中的油泵直接供给,对蓄能器3最高充气压力可达到 油泵最高的供油压力,通过将油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液压蓄能器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隔板(2)以及具有密闭内腔的充气罐(1),所述隔板(2)滑设于所述充气罐(1)的内腔中并将所述内腔分隔成沿滑动方向布置的气腔室(11)和油腔室(12),所述气腔室(11)连接有用于与压力气源(5)相连的进气管(111)以及用于向蓄能器(3)充气的出气管(112),所述油腔室(12)连接有用于与压力油源(7)的进油管(121);所述进气管(111)上设有使气体仅通入气腔室(11)的第一单向阀(401),所述出气管(112)上设有使气体仅通入蓄能器(3)的第二单向阀(40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西新,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市文佳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