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上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隔震车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48263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6 15: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隔震车道,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层、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之上设有隔震层,在隔震层上从下至上依次为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所述隔震层、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共同构成楼面层;所述楼面层和周边结构构件之间设置柔性材料防震沟,在柔性材料防震沟前设有钢筋混凝土挡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改变楼板结构层和楼面层的连接形式,在保证结构承载力和正常使用要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楼板结构层的加速度和位移,减少了楼板结构层的振动,降低了车辆行驶产生的振动对楼面车道周围设施和用户的影响,达到了较好的隔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隔震车道,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层、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之上设有隔震层,在隔震层上从下至上依次为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所述隔震层、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共同构成楼面层;所述楼面层和周边结构构件之间设置柔性材料防震沟,在柔性材料防震沟前设有钢筋混凝土挡板。本技术通过改变楼板结构层和楼面层的连接形式,在保证结构承载力和正常使用要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楼板结构层的加速度和位移,减少了楼板结构层的振动,降低了车辆行驶产生的振动对楼面车道周围设施和用户的影响,达到了较好的隔震的效果。【专利说明】一种隔震车道
本技术涉及一种隔震车道,属于土木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建筑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建筑结构的设计也出现了多样化,越来越多的 结构开始出现楼面车道。而楼面车道的存在,会出现由于汽车通过而产生的节点动力荷载, 这些节点动力荷载会引起楼板的振动,由于楼板结构层振动的连带作用而导致了楼面车道 周边构件的振动,振动产生的位移和加速度不仅会对车道周边的设施造成影响,也会对周 边用户造成一定舒适度方面的影响。但现行设计中针对消除楼面车道振动影响的考虑不 多,因此,如何减轻楼板结构层的振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克服目前楼面车道在汽车通过时产生的动荷载引起的楼板 结构层的振动,提供一种隔震车道,通过在楼板的结构层和楼面层之间设置一层隔震层,以 减小面层上的动力荷载向结构层的传递,从而大大减小结构层的振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 -种隔震车道,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层、透油层、下封层和浙青混凝土 AC-16层, 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之上设有隔震层,在隔震层上从下至上依次为透油层、下封层和 浙青混凝土 AC-16层,所述隔震层、透油层、下封层和浙青混凝土 AC-16层共同构成楼面层; 所述楼面层和周边结构构件之间设置柔性材料防震沟,在柔性材料防震沟前设有钢筋混凝 土挡板。 所述隔震层为橡胶钢板层,由橡胶板和钢板叠合而成。所述橡胶板为三层,每层厚 度为20mm±2mm,钢板为两层,每层厚度为20mm±2mm。 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厚度为120mm± 10mm,隔震层厚度为100mm± 10mm,透油层 厚度为6mm±lmm,下封层厚度为8mm±lmm,浙青混凝土 AC-16层厚度为60mm±5mm,钢筋混 凝土挡板厚度为200mm±1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技术通过改变楼板结构层和面层的连接形式,在保证结构承载力和正常使 用要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楼板结构层的加速度和位移,减少了楼板结构层的振动,降低了 车辆行驶产生的振动对楼面车道周围设施和用户的影响,达到了较好的隔震的效果。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楼面道路荷载节点计算简图。 图3是节点荷载时程图。 图4是传统楼面道路结构"节点d"位移示意图。 图5是新型楼面道路隔震结构"节点d"位移示意图。 图6是传统楼面道路结构"节点d"加速度意图。 图7是新型楼面道路隔震结构"节点d"加速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隔震楼板道路的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详如下: 如图1所示,一种隔震车道,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透油层3、下封层4和浙青 混凝土 AC-16层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之上设有隔震层2,在隔震层2 上从下至上依次为透油层3、下封层4和浙青混凝土 AC-16层5,所述隔震层2、透油层3、下 封层4和浙青混凝土 AC-16层5共同构成楼面层;所述楼面层和周边结构构件之间设置柔 性材料防震沟6,在柔性材料防震沟6前设有钢筋混凝土挡板7。 所述隔震层2为橡胶钢板层,由橡胶板和钢板叠合而成。是所述橡胶板为三层,钢 板为两层,橡胶板与钢板厚度均为20mm,五层板一起组成厚100mm的隔震层2。 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厚度为120_,隔震层2厚度为100_,透油层3厚度为 6mm,下封层4厚度为8mm,浙青混凝土 AC-16层5厚度为60mm,钢筋混凝土挡板7厚度为 200mm〇 由于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减小由汽车动力荷载引起的楼板结构层的振动作用, 故在设计时,必须以楼板结构层的加速度以及位移为目标函数,通过传统的楼板道路形式 和本技术结构的速度和位移的对比,从而得出本技术结构相对于传统的楼板道路 形式的优势所在。通过软件Midas_ civil来模拟计算车辆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层的位移和加 速度。 选取一块楼板的车道进行分析,然后就可以推知一条车道在车辆动力荷载作用下 的加速度以及位移的结果。如图2所示,通过软件Midas_civil在节点处施加节点动力荷 载,并进行分析计算,最后通过软件Mida S_civil可以得到取楼板各节点的位移以及加速 度。 取一块3mX 7. 5m的楼面车道进行计算分析,具体过程如下: 整个模型是由框架支撑的楼板,该楼板的各种特征信息如下所示: 【权利要求】1. 一种隔震车道,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透油层(3)、下封层(4)和浙青混凝土 AC-16层(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之上设有隔震层(2),在隔震层(2) 上从下至上依次为透油层(3)、下封层(4)和浙青混凝土 AC-16层(5),所述隔震层(2)、透 油层(3)、下封层(4)和浙青混凝土 AC-16层(5)共同构成楼面层;所述楼面层和周边结构 构件之间设置柔性材料防震沟(6),在柔性材料防震沟(6)前设有钢筋混凝土挡板(7)。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层(2)为橡胶钢板层,由橡 胶板和钢板叠合而成。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震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板为三层,每层厚度为 20mm±2mm,钢板为两层,每层厚度为20mm±2mm。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震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厚度 为120謹± 10謹,隔震层(2)厚度为100謹± 10謹,透油层(3)厚度为6謹± 1謹,下封层(4) 厚度为8mm±lmm,浙青混凝土 AC-16层(5)厚度为60mm±5mm,钢筋混凝土挡板(7)厚度为 200mm± 10mm。【文档编号】E01C7/32GK203878432SQ201420297594【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6日 【专利技术者】田万溪, 李 东 申请人:上海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震车道,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透油层(3)、下封层(4)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之上设有隔震层(2),在隔震层(2)上从下至上依次为透油层(3)、下封层(4)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5),所述隔震层(2)、透油层(3)、下封层(4)和沥青混凝土AC‑16层(5)共同构成楼面层;所述楼面层和周边结构构件之间设置柔性材料防震沟(6),在柔性材料防震沟(6)前设有钢筋混凝土挡板(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万溪李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