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强德专利>正文

透水路面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386482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5 1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面,尤其涉及一种透水路面及其施工方法。一种透水路面,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面层和胶石混凝层;所述面层由细集料和包覆细集料的第一粘结剂整合而成,所述胶石混凝层由粗集料和包覆粗集料的第二粘结剂整合而成;所述第一粘结剂为含有固化剂的环氧树脂,所述第二粘结剂为导热胶泥和水泥的混合物;所述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中都含有致孔剂,所述致孔剂是以聚乙烯醇和聚乙烯醇吡咯烷酮的混合物为主要成分的致孔剂,所述致孔剂的使用量占环氧树脂或导热胶泥质量的10~20%。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环氧树脂、水泥、胶泥的强粘结能力来保证路面的抗压强度,然后利用致孔剂和引气剂在水和气的两个层面上使路面具备较强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面,尤其涉及一种。一种透水路面,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面层和胶石混凝层;所述面层由细集料和包覆细集料的第一粘结剂整合而成,所述胶石混凝层由粗集料和包覆粗集料的第二粘结剂整合而成;所述第一粘结剂为含有固化剂的环氧树脂,所述第二粘结剂为导热胶泥和水泥的混合物;所述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中都含有致孔剂,所述致孔剂是以聚乙烯醇和聚乙烯醇吡咯烷酮的混合物为主要成分的致孔剂,所述致孔剂的使用量占环氧树脂或导热胶泥质量的10~20%。本专利技术利用环氧树脂、水泥、胶泥的强粘结能力来保证路面的抗压强度,然后利用致孔剂和引气剂在水和气的两个层面上使路面具备较强的透水性和透气性。【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面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作为本领域的公知技术,传统的混凝土路面是一种刚度较大、扩散荷载应力能力强、稳定性好和使用寿命长的路面结构,它与其他路面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强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好、养护费用小、抗滑性能好、利于夜间行车;但也有如下缺点:水泥需求量大、施工技术要求高、施工进度迟缓、开放交通较迟、养护修复困难。也因此,通常用于机场的建设。传统混凝土路面还具有透水性不好的缺点。作为本领域的公知技术,浙青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呈液态,是一种防水防潮和防腐的有机胶凝材料。因此浙青路面不透水是必然的。传统混凝土路面虽透水性不好,但是浙青路面的透水性更差。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是由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它不含细骨料,由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故具有透气、透水和重量轻的特点,也可称无砂混凝土。其由欧美、日本等国家针对原城市道路的路面的缺陷开发的。它是一种能让雨水流入地下,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等的一些城市环境问题。并能有效的消除地面上的油类化合物等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同时,是保护地下水、维护生态平衡、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优良铺装材料。透水混凝土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贯通孔隙来满足透水性的要求,因此在配制时除了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外,还要通过配合比设计和制备工艺以及添加剂来达到保证强度和孔隙率的目的。透水混凝土由骨料、水泥、水等组成,多采用单粒级或间断粒级的粗骨料作为骨架,细骨料的用量一般控制在总骨料的20%以内;水泥可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掺合料可选用硅灰、粉煤灰、矿渣微细粉等。投料时先放入水泥、掺合料、粗骨料,再加入一半的水用量,搅拌30s ;然后加入添加剂(外加剂、颜料等),搅拌60s ;最后加入剩余水量,搅拌120s出料。透水混凝土的施工主要包括摊铺、成型、表面处理、接缝处理等工序。可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进行摊铺;成型可采用平板振动器、振动整平辊、手动推拉辊、振动整平梁等进行施工;表面处理主要是为了保证提高表面观感,对已成型的透水混凝土表面进行修整或清洗;透水混凝土路面接缝的设置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缩缝等距布设,间距不宜超过6m。透水混凝土施工后采用覆盖养护,洒水保湿养护至少7天,养护期间要防止混凝土表面孔隙被泥沙污染。混凝土的日常维护包括日常的清扫、封堵孔隙的清理。清理封堵孔隙可采用风机吹扫、高压冲洗或真空清扫等方法。但是,这样的混凝土也有明显的缺点,由于其相对于传统混凝土路面缺少了细骨料,使得路面的抗压能力显著降低。即,在本领域中,抗压强度和透水能力是一组矛盾。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调整水泥和细骨料的配比,从而满足实际需要,比如在小区路面施工时,可以降低细骨料的用量,从而保证透水性;而在重要的交通干道上,适当增加水泥和细骨料的用量,使得抗压强度得到保证,而其透水可以采用将路面倾斜铺设的方案,将水引出路面而不是透过路面。但总体上说,本领域目前还做不到既能达到足够的强压强度又能保证良好的透水能力。现有技术还公开了聚合物和水泥共同用于浇筑路面。最初应用于混凝土的聚合物是天然的聚合物,如岩石中的地浙青,主要用来胶结砖、防水坝体等。在波特兰水泥混凝土中最早使用聚合物乳液是1909年美国的专利(L.H.Backland)。1922年法国的.E.Varegyas也申请了专利。1923年,英国人Cresson申请的专利中,天然胶乳被用作改性道路材料,其中水泥作为填料使用。1932年,Bond提出了用合成橡胶胶乳改性水泥基材料的专利;1939年Rod well提出了合成树脂乳液生产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材料的专利。在20世纪40~50年代,陆续出现了多种合成聚合物胶乳进行改性的专利,并把橡胶改性水泥砂浆应用到船舶、桥梁的地面和道路的地板涂层,作为防腐和粘结材料。60年代以后,除将合成胶乳用于对水泥混凝土进行改性外,人们开始研究把多种聚合物,例如聚苯乙烯、聚丙烯酸脂、聚氯乙烯等用于水泥砂浆及混凝土改性。70年代以后,人们又开始研究应用不同形态的聚合物,例如应用聚合物单体、树脂、胶乳、聚合物粉末等对水泥砂浆及混凝土改性。自1971年美国混凝土学会(ACI)成立了 548聚合物混凝土委员会以后,从1979年开始,每隔三年左右即组织召开一次聚合物混凝的国际学术讨论会,8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对这一领域研究开发的兴趣与日俱增,并有了大量的科研成果。1981年PIC(Polymer in Concrete)国际委员会成立,负责定期召开国际会议,并定期交流聚合物混凝土方面的信息。到20世纪90年代,聚合物改性砂浆和混凝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在美国,每年有120万平方米的桥面用聚合物改性混凝土来铺设,每年采用了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和砂浆的新旧结构达到6万多平方米。如今,聚合物改性砂浆和混凝土不仅在混凝土结构的修补和维护方面应用技术较为成熟,就是在新的建筑中也多有涉及,尤其是在桥面、停车场、码头、瓷砖和石材粘结、建筑防水、防腐等工程领域。—般来说,聚合物改性砂浆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比水泥砂浆和混凝土有明显提高,而抗压强度则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有所降低。改性砂浆在各种基材上的粘结都比普通水泥砂浆好,而且在相同流动度条件下,其韧性比普通水泥砂浆要好得多,断裂能是水泥砂浆的二倍以上。聚合物改性砂浆的耐磨性也随聚灰比提高而增加。但其弹性模量会因聚合物的加入而减小,变形能力则更大。此外,聚合物改性砂浆和混凝土具有良好的不透水性、抗氯离子渗透性、抗碳化性和抗冻性,并且其耐候性、耐油性和耐油脂性也较普通砂楽大大提闻,但不耐有机溶剂。一般地,水泥改性用的环氧树脂因为能在水中分散,或者溶于水后能在室温条件下和高碱性环境中进行聚合反应而固化,固化后得到的强度较高,耐候性好,而且还耐水、耐酸、耐碱和耐大多数化学品,所以环氧树脂是水泥砂浆和混凝土改性时经常使用的一种聚合物材料。环氧树脂是热固性树脂,在配制改性水泥材料时,它还是低分子化合物,材料混合以后,在水泥水化的同时,小分子环氧树脂发生聚合反应生成交联的体形大分子。聚合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穿插在水泥中,与水泥形成互穿网络结构,降低了体系的渗透性。环氧树脂改性砂浆和混凝土主要用于对粘结性和抗渗性有要求的场合。其改性混凝土的抗折和抗拉强度可比未改性混凝土提高一倍,收缩率只有未改性混凝土的40%左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面层(1)和胶石混凝层(2);所述面层(1)由细集料和包覆细集料的第一粘结剂整合而成,所述胶石混凝层(2)由粗集料和包覆粗集料的第二粘结剂整合而成;所述第一粘结剂为含有固化剂的环氧树脂,所述第二粘结剂为导热胶泥和水泥的混合物;所述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中都含有致孔剂,所述致孔剂是以聚乙烯醇和聚乙烯醇吡咯烷酮的混合物为主要成分的致孔剂,所述致孔剂的使用量占环氧树脂或导热胶泥质量的10~2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强德
申请(专利权)人:沈强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